艺术去中心下的深圳角色 专家:走向海外

2017年05月27日 12:2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经过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深圳当代艺术生态正在发生巨变,越来越多的当代画廊、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新富起来的移民城市,深圳将会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扮演何种角色?深圳的当代艺术生态还存在什么问题?513日,由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文博公司主办的“从南方出发——当代艺术未来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众多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艺术机构负责人受邀参加,畅谈艺术,纵论市场。

艺术周报 褚雯

“从南方出发——当代艺术未来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从南方出发——当代艺术未来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

  研讨嘉宾

  李晓峰 (美术批评家、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夏季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北京画廊协会会长)

  夏可君(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与策展人

  朱彤(著名策展人,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黄炳良(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总裁

  黄大卫(大中华国际集团副主席)

  杨勇(深圳当代艺术家、策展人)

  徐文(深圳e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邓春儒(深圳鳌湖美术馆、鳌湖艺术区负责人)

  董含灵(深圳Art Club执行代表

  深圳,下一个艺术中心?

从左至右分别为夏季风(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北京画廊协会会长)、朱彤(著名策展人,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李晓峰 (美术批评家、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夏可君(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与策展人)从左至右分别为夏季风(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北京画廊协会会长)、朱彤(著名策展人,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李晓峰 (美术批评家、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夏可君(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与策展人)

  身处艺术圈,嘉宾们都感受到了深圳当代艺术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深圳当代艺术家杨勇发现,过去在深圳,有很多想跟艺术发生关系的人或者事没有办法做到专业,但现在情况越来越好。深圳e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徐文说,去年北京艺术圈提到最多一个词就是深圳。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与策展人夏可君听朋友说深圳已经有一百多家艺术机构,其中20家主营当代艺术。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和深圳鳌湖美术馆负责人邓春儒则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离开北京、杭州等传统艺术集聚地,移民深圳……

  为什么是深圳?今年3月,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深圳设立分馆,馆长夏季风的回答或许揭示了答案——深圳是珠三角的代表。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入这座年轻城市,另一方面与香港、广州距离不远。“我感受很深的就是这几年的变化,包括刚才看到年轻的藏家团队,年轻的美术馆人,还有像梁铨等等这一批艺术家,广美的一批(艺术家),加上原有的OCAT美术馆群的存在,这个地方的艺术生态环境是特别扎实的。就是给我感觉一堆柴还在冒烟,没有点着的感觉,但我认为点着的时间很快。”

  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发展30余年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坐标,与它们相比,深圳将扮演何种角色呢?与会嘉宾认为,在艺术去中心化的时代,深圳在发展当代艺术上其实大有可为。

  美术批评家、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晓峰提到了《深圳人的一天》。这组雕塑是在1999年11月29日,随机选择了在深圳的18位不同行业的普通人作为模特进行翻模,然后做成雕塑,反映深圳人一天的不同生活状态。“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把这件作品列为中国公共艺术的第一个成功的案例。虽然那篇作品的语言是古典的、写实的,但那个概念,那个出发点透露出来的可能性,以及所选择的日子,就是我们深圳的出发点,普通人的节日。”李晓峰说。

《深圳人的一天》雕塑。图片来自网络《深圳人的一天》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总裁黄炳良认为,艺术中心的形成,跟一个区域的背景、文化及艺术生态链资源密切相关,现在科技的发展包括互联网、交通等都可能成为其改变的力量。“经济是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或者改变艺术的非常重要的力量,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要有物质做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而且是蓬勃发展的力量。”

  夏可君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从地缘文化上看已经呈现多元化,已经从北京转向了三个区域: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在他看来,上海扮演着把国外资源引进中国的角色,北京是国内和国外的连接点,在学术上发挥作用,而深圳可以向海外走,把国内的资源输出海外,并且作为广州和香港的连接点,深圳可退可守,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地带,“它可以有两个方向,第一个,立足本土的文化深度的开拓,向内吸纳大陆的资源,向外利用香港走向海外,深圳真的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位置来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作出贡献。”

  夏季风认为,作为一线城市,深圳应当具备与其体量相配的当代艺术。“尤其中国政府在推湾区经济的时候,我认为会更加快速地推进深圳的艺术市场的发展,包括香港巴塞尔对深圳藏家产生影响。甚至广美的一些资源在这边整合,我也知道很多机构,甚至很多艺术家还会陆陆续续入驻深圳,这都会为深圳的艺术生态多元化的打造起到很大的作用。”

  盛产新富 艺术消费潜能巨大

从左至右分别为主持人戴岱、夏季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北京画廊协会会长)、黄大卫(大中华国际集团副主席)、黄炳良(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总裁)从左至右分别为主持人戴岱、夏季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北京画廊协会会长)、黄大卫(大中华国际集团副主席)、黄炳良(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总裁)

  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后发优势,的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点同样适用于发展当代艺术的深圳。夏季风相信,当代艺术经过北京、上海再到深圳的三级跳,演进过程会比前两次更快,“深圳作为一个后来者,上海北京的经验都可以很快在深圳复制,这是个优势,正如艺术深圳博览会,我在去年参加的时候就感受到有一点ART021的模式在里面,规模不大,但邀请的参展商都比较精,有的后续工作可能还需要继续跟进,比如在我看来公关这一块做得特别好,它可以把潜在的藏家群体以及已有的藏家群体,会跟参展商通过博览会的平台,有点无缝对接,整合起来的,这种博览会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慢慢借助前面的例子,拿过来如何落地,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著名策展人,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朱彤则提醒大家,深圳的潜能更多是在艺术消费上。“我们不要对艺术消费有错觉,上升到艺术收藏。”他还现场算了一笔账,对一个年收入50100万的公司高管而言,买几万块钱的艺术品和买一个包包并无区别,在朱彤看来,上海和深圳是中国最具有艺术消费能力的两座城市,“我们很多对艺术的兴趣都是从艺术消费开始,这些消费艺术的人,会在未来有一个转换,很自然地成为我们所谈的收藏者。”

  深圳的消费者或者藏家会偏爱何种艺术品?大中华国际集团副主席黄大卫经过2年的观察发现,融入生活场景的艺术品会更受欢迎。他认为深圳很新很富,聚集了一批研究高科技的新贵,他们生活节奏快,更有可能在参加某个商务活动的酒店转角,而不是在专业的画廊里邂逅艺术。黄大卫透露集团正在思考如何将艺术与自身的商业相结合。

  与民众脱节 需要让人现代的艺术教育

从左至右分别为徐文(深圳e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杨勇(深圳当代艺术家、策展人)、邓春儒(深圳鳌湖美术馆、鳌湖艺术区负责人)、董含灵(深圳Art Club执行代表)和主持人戴岱从左至右分别为徐文(深圳e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杨勇(深圳当代艺术家、策展人)、邓春儒(深圳鳌湖美术馆、鳌湖艺术区负责人)、董含灵(深圳Art Club执行代表)和主持人戴岱

  把艺术融入生活,深圳Art Club执行代表董含灵认为这正是深圳需要的。怎么让深圳大众化地去喜欢艺术,大众化地去了解艺术。“因为上海跟北京其实很成熟了,有很多年的历史沉淀,普通民众都对艺术有基本了解,包括参观ART021的人,其实很多是普通学生,上班的白领和蓝领。但在深圳是比较难的。”董含灵在去年艺术深圳看到,前两天人参观人数虽多但都是艺术圈子里的人,整个艺博会期间,普通的深圳民众很少。

  深圳e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徐文也有同感,他坦言,虽然圈内人知道深圳做当代艺术做得很好,有很多艺术机构,有的起步还早,但是“我觉得一直以来当代艺术跟这个城市真正发生的关系,并不是很多……真正跟这个城市的民众,或者公共教育各方面也好,感觉没有产生太多的联系。”他认为这样的现象虽然在一些城市普遍存在,但在深圳尤为严重。

  “国外来一个毕加索大展,或者莫奈的巡回展才会排队,其它的很少看到,而且国外99%的美术馆全收费的,且价格很高,一般10欧元到20欧元买张票。”朱彤指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民众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消费理念上还有很大差距,而这是艺术金字塔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

  “去年北京艺术圈提到最多一个词就是深圳,深圳怎么突然间就冒出来了,或者深圳怎么突然就发展好了,我觉得就是长大了,70后、80后长大了,越来越有钱了,不管是思想上的成熟,还是荷包上的成熟,因为经历过野蛮成长之后,人一定会空虚的,这时候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去填补。”徐可说他很喜欢一位艺术家曾说过,中国现在什么都现代化了,就人没现代化,“人怎么现代呢?其实艺术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