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推荐艺术家:张 强

2017年06月21日 19:2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张强 2016 于墨尔本01

  周末·艺术: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汉字艺术”如何理解?它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最大的区别在哪?

  张 强:其实,对于汉字艺术这个概念,为了避免狭隘的误读,我在使用的时候,通常会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加以限定,比如说“汉字/书写”、“汉字/水墨”,却很少使用“汉字艺术”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从当下的学术语境来讲,“汉字艺术”很容易被古典趣味所左右。但同时,我也赞同在“推广”层面上使用这个概念,原因是对于公众的接受经验上,有着比较一致的对应关系。我在主编《视觉史的另类重构——现代书法30年图像文献》、《视觉史的思想生成——现代书法30年文字文献》(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2016、2017年刊,文化艺术出版社),就是要把“现代书法”、“汉字艺术”的概念,放置到一个超越书法、超越艺术层面的“视觉史”语境来加以讨论的。

  至于说到“汉字艺术”与“传统书法”的最大区别,后者是古典文化之中的趣味表现。前者是在当代视觉史语境之中,在“汉字/书写”的内在逻辑层面上,表达艺术家个体性的艺术思想、艺术观念。2002年,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了“惊人之笔——现代中国书法展”,作为其中的参加者,我当时站在中国领袖毛泽东的真迹之前,异想天开地想到,当初幸亏毛泽东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与书法家,不然的话,20世纪50年代的汉字拼音化的设想,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一场真实的、无法修补的文化毁灭将有可能成为事实。也许就是因为毛泽东是一个风格豪放的诗人、书法家,也只有汉字,才能激发他的诗意世界与恣意书写,在当时领袖个人趣味随时决定一个时代的背景的情况下,也许就是因为毛泽东个人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中国文化免遭灭顶之灾。

《张强踪迹学报告AP02(墨尔本十二门徒)》装置模型》《张强踪迹学报告AP02(墨尔本十二门徒)》装置模型》
《张强踪迹学报告AP03(乌璐鲁艾尔斯岩(Ayers Rock) )》装置模型》《张强踪迹学报告AP03(乌璐鲁艾尔斯岩(Ayers Rock) )》装置模型》

  周末·艺术:您是如何想到要做“汉字艺术”的研究和创作的?

  张 强:这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便开始思考一个当代的语境里的书法“终极”问题,作为一个完善的古典艺术形态与审美系统,这个中国特具、领导东亚古典美学趣味的特殊艺术形式,如何能够表达当代的文化感觉。我发现这个在近代新文化革命运动之中,冲击到了几乎是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唯有书法毫发无损。它一方面说明中国书法在中国审美心理之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另一个也说明其系统的完善与改变的难度。

  在80年代那个理想的时代里,个人趣味建立在时代的使命之上来思考个体的艺术走向。因此,无论从理论到具体的时间上,我都自觉投入其中,回首间,不觉已经30余年了。

2016张强+weilia双面书法开卷于墨尔本联邦广场2016张强+weilia双面书法开卷于墨尔本联邦广场
2016张强+weilia双面书法开卷于墨尔本联邦广场2016张强+weilia双面书法开卷于墨尔本联邦广场

  周末·艺术:在您创作关于“汉字艺术”的作品时,汉字是您创作的对象还是载体?

  张 强:在我的具体作品创作之中,“汉字”其实退隐到一个逻辑的起点之上。是我的书写消解的对象。所以,在我的作品之中,汉字是处在一个被“肢解与分裂”的状态。但是,“汉字”作为对象,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如不是书写“汉字”,就失去了一个创作的“逻辑支点”。

张强-LIA WEI双面书法之璧山装置张强-LIA WEI双面书法之璧山装置
风动 幡动——开卷于威尼斯军械库风动 幡动——开卷于威尼斯军械库

  周末·艺术: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谈谈您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表达吗?

  张 强:每当涉及“踪迹”、“踪迹学”、“踪迹学报告”这些概念的时候,我总是无法忘怀1990年的那个秋风漫天狂啸的深夜。

  那时我刚刚由岱西那个小城的乡村气候,进入都市的文化旋涡之中。一切充满了新奇的冒险感。一位学习国画的本科女生进入了我的存在空间之中。她是一位永远充满了奇异诡谲漫想的另类女孩。这种种的荒诞感不断地在她的那些时空颠倒的诗句之中频频出现。

  在此之前的80年代,我已经在中国的书法理论探讨和书法形式的革命中,有过足够的经验积累。因此,期待、判断和敏感时刻在使我的触角伸展着。这位女孩的诗歌,以及诗歌中溢发着特别的气息,让我想到如何与中国的书法建立,起一种必然的联系。

  一切可以想象到的实验注定是失败的。

  我想到如果我在书写,而女孩移动纸面――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移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势呢。

  然而,在我注视之下女孩的移动仍旧无法改变我的意志,于是,我将头转向一边,将视线从纸面上收回。手中把握的毛笔却加快了书写的频率。

  当我再将视线放射到纸面的时候,奇迹发生了。那些运动的笔踪墨迹被忠实地记录下来,而整体的图式奇异感,却是在任何个体艺术家的视觉图式没有可比对的。

  作为一个漫长的,与生命的消逝过程相增长的艺术方案来说,这位女孩也就在整体中,注定了要被编码命运。5年后,我的“张强踪迹学报告”概念诞生,并被继续实施的时候,她被我视为第一个坐标点:B1。     

  也就是说,在“张强踪迹学报告”中,已经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构成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对于形式的原生性创造的设置。而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男性书写,女性挪移乃至转动纸媒或绢服来实践最终的互动”这样的方式来实践的,同时,由于书写的时候不再注视纸面,因此,操纵图式形成的权力也就自然地交给了合作的女性。当然,这个过程对于女性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于,由于不知道书写的汉字内容,所以,要做到完全的控制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层面是观念书写模型的设置。合作者除了完成纸面的挪移或者对于服装的设计/穿着/运动之外,还必须对参与了这个作品之后感觉进行文字的描述,而有些拒绝合作的女性,则有可能提示出更为出乎意料的观点和理由。而所有的这一切已经通过对话录音所形诸的文字,达到一种更为交契的关系。交契在这里成为一种思想的互为性,或者可以称之为是“观念的书写”。

  在《张强踪迹学报告》的艺术方案中,我设置了如此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之比,那就是从1990——2000年为长度单位,从A/B1模型——A/B100模型为空间的广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合作的结果,那些笔墨的踪迹之外,还有对话中留下的文本,以及在合作中的动势摄影、摄像等等记录方式。

  2009年,我与比利时艺术家魏离雅合作创立了“双面书法”。

  2015年,“张强踪迹学报告A-X模型”开启至今。

融汇与贯通-张强艺术学体系回顾大观 展览现场融汇与贯通-张强艺术学体系回顾大观 展览现场
融汇与贯通-张强艺术学体系回顾大观 展览现场融汇与贯通-张强艺术学体系回顾大观 展览现场

  周末·艺术:您曾说过,一个以“汉字/水墨”为主体的展览,其实就是一个当下中国本土艺术“当代化”的经验辑集,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张 强:“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是我的一个研究课题,从1993年开启,到2013年,已经出版了7部著作了。它包括了01《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02《现代主义书法论纲》、03《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04《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05《水墨如何被抽象》、06《超越抽象主义》、07《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重庆出版社出版)。所以,这个课题的体量所包含的内容,足以承载了“汉字/水墨”一个展览的所提示的艺术经验。

张强踪迹学报告A-X7(张凯妮)模型(平面互动)张强踪迹学报告A-X7(张凯妮)模型(平面互动)
张强踪迹学报告A-X7(张凯妮)模型(平面互动)张强踪迹学报告A-X7(张凯妮)模型(平面互动)

  张强简介

  1962年生于山东肥城,1982年毕业于山东泰山学院,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首届硕士生导师,四川美院美术学系主任,重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视觉艺术中心主任。2013年获得中国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终身荣誉,现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张强教授为伦敦大英博物馆首位当代艺术表演者,意大利威尼斯拉古纳大展“艺术机构特别奖”得主(与Lia WEl合作),还获得澳大利亚墨尔本中澳艺术双年展“国际优秀艺术家”奖,中国首届视觉艺术双年展“人文艺术大奖”,海南首届国际艺术双年展“艺术贡献金奖”等。2017年以“后现代水墨建构者”丰厚成就,与“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同时分享“2017海南国际艺术大展暨‘中国在场’国际艺术论坛”之“思想先导大奖”。

  主持“中国坐庄——全球化与多元化视野之中的艺术史重构”国际艺术学高峰论坛,“视觉史语境之中的‘汉字/书写’”全国学术研讨会等。出席“第三十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并主题发言。

  著有《张强艺术学体系》四十卷,2013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开始出版,内容涉及艺术学元理论,中国画学,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中国中古宗教与视觉文化,张强踪迹学报告,双面书法(与liaWEl合作)古风绝句诗,传统风格书法、绘画等。

  记者 翟晓霞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