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信息:在传承中不断革新的中国绘画
编者按:新水墨诞生至今,一路行来争议不断,事实上回看艺术历史,相当部分的新形式、新流派面世之初,往往会伴随着质疑、反对与不屑的声音,如何定位一种新创作的价值,或许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宋风认为,新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绘画形式的拓展,并非是为了取代传统的绘画风格、技法,而是为了能够对传统进行丰富与再发掘。
从广义角度而言,人人皆可为画家,因为每个人都有用绘画材料呈现自己生活的能力。绘画的目的,本就在于以自己的视角来创造性地认知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通过作品来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经过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绘画语言、造型形式与审美旨趣,虽然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丧失了其最为适宜的生存环境,但却依然能够为绘画的发展提供养料。与绘画有关的各种要素,例如材质、形态、色彩、素材、空间、节奏等,都要经过当下的观看者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检验,以证明它们是否具有初始性的生命力。
然而,有一些画家出于维护自身话语权的利益驱使,不断强调先贤创立的各类绘画技术的重要性,以期突显自身的“专业性”。绘画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打着“尊重传统”的旗号不断遵循技术原有的形式,那么这种“专业性”的含金量便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知其然”体现的是模仿能力,“知其所以然”体现的才是专业能力。在对传统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弄清楚传统的真谛,才能够为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力。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把熟悉的事物当作未知领域进行重新开发,能够为绘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造力,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新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绘画形式的拓展,并非是为了取代传统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与绘画形式,而是为了能够对传统进行丰富与再发掘。所有的传统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并且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其创立之初,都代表着某种符合当时的时代风貌的创新。因此,我们应当珍视传统,透过它们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遮蔽,看清楚它们内在的原理及发展脉络,找出它们进行创新的思想源头及理论依据。只有绘画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绘画才能够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够为爱好者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中国文化强调“有容乃大”,只有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绘画领域的革新,才能够令绘画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纸张作为中国绘画的主要媒介,拥有着极大的潜能等待着我们去深入发掘。也许这些潜能并非想象中那样明确,呈现方式也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充满了确定性,然而它们却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进行追溯与梳理。相反地,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绘画的本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它们并非具有特定的内在意义,然而它们却能够通过意义的多项性产生相互作用,并且在结合上下文衍生出连锁意义。某种艺术形式用来表达其艺术语言的媒介,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物质重心与精神重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我创立出了彩拓画这种艺术形式。由传拓技术衍生而来的彩拓画,不仅是一种由人类对于时间约束力的延伸而产生的视觉艺术形式,而且也是一种对于思维方式转变的呈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内容的改变。用技法与内容来呈现出思维方式与文化内容的转变,这就是彩拓画用纸张的材质性所象征的隐喻。我们只有从纸张中发掘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才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纸张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不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效沟通及交流,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新构建。(文/宋风)
宋风个人简历
八零后,哲学硕士,九三学社社员,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篆刻家、画家、自由学者。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四川现代新水墨画院理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画市场报》学术顾问、特约评论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四项,主持省属委托课题一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撰写艺术评论数十篇,策划展览数十场,自2011年起持续为四川藏区高海拔牧区(康定市贡嘎山腹地)开展义务支教和慈善募捐活动。
主要展览经历
参展类:
2016年 “Inner”——宋风水墨作品展,成都
2015年 “烟云供养”书画雅集,成都
策展类:
2014年 “春望”——百图迎新春作品联展(与《华西都市报》合办),成都
2013年 “琅简蕊书”宗教艺术展,成都
“纵横有象”——张景岳、文永生、刘新德、王义书法作品联展,成都
“喜狮”——廉学洺个人作品展,成都
“疏楼闻画声”——吴浩、彭鹭萍、邱六言、王钊、高柳笛作品联展,成都
“书山画意”——毕福剑、何加林、吴浩作品联展(参与联办),济南
“口头禅”——陈滞冬个人作品展,成都
2012年 “七月寄望·丹青有主”——郭汝愚、吴绪经、陈滞冬、吴浩作品联展,成都
自述
道余以文,文余以诗,诗余以画。文以载道,遂先贤著书立说以明其志;诗以言志,故士人吟诗作画以成其趣。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以手维持,即谓以手承下而奉上。维持承奉者,唯士人能之。士人生乎天地,立于世间。通晓古今,辩分是非。学以居位,以才致用。格物正心,体道修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是故士人观世间奥理,发以为文章,象之以书画。由书画已往,其至有合于道者,此谓得乎书画之道也。书画之道,审察兮古今,变际乎阴阳,同根于造化。天机初动,阴阳开阖;配乎神明,发育万物。气生乎笔端,而凝滞于画卷。内不失其性,而外化情于物;执玄德于心,则物我两忘。愚蒙不才,愿与时俱化,继先贤之述而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