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正值第四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家拍卖企业共同参与这一盛会,共同探讨“拍界无界”这一话题,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在现场分别以张先《十咏图》、隋人《出师颂》以及过云楼藏书等重点作品的拍卖作为案例,阐述拍卖企业的文化性。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其实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的比较远,尤其是现在一提到艺术品拍卖,网络上会出现很多批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这个时刻作为我们这个行业中的人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心理建设。”董国强开场伊始就表达出行业同仁的心声。
同时,从拍卖的角度而言,很多高价作品的拍卖其实对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是有帮助的,比如在过去的时候,很多从海外回流的瓷器都被打眼当作台灯使用,还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代书画因为要被当作壁画使用,所以也会被打洞,这对于文物都是有损坏的,但是今天的拍卖市场使得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值钱的,会自发的进行珍藏和保护。
第二是海外文物的回流时的政策问题,当下我们的市场发展变化太快,但是相对来讲的海关政策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海关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没有想到过要文物回流,所以政策侧重于保护文物不流出境内,这就显然不符合今天海外文物的回流。
在过去20年的拍卖当中很多拍卖公司拍的很多重要的文物不仅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同时有非常深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对于学术研究对于历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践行文化普及的方面,拍卖公司因为拍卖在整个艺术品市场这个生态当中是获得最多社会观众的一个行业,所以拍卖公司举办的各种活动举办的预展有的时候往往超过美术馆超过博物馆举办活动参与的人数,因为大家都想关注究竟2亿元的画或者书到底长什么样子;提升民众艺术素养的方面,整个社会对于艺术的认识和修养和审美都应该是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艺术品拍卖,因为价格把人吸引到艺术上来,这倒也是一种手段。
董国强在发言现场,更加生动的用张先《十咏图》、隋人《出师颂》以及过云楼藏书等案例进行说明。
“ 张先的《十咏图》是北京翰海1995年拍卖的,当时我也参与了,就只是看热闹参与,当时是故宫博物院1800万买的,这件东西当时就是我们讲的’东北货’,从宫里面被盗出的,溥仪那个时候盗出的,后来流落到东北,后来被故宫博物院1800万买的,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那个时候故宫作为国内最大的博物馆,最重要的博物馆,花1800万买一件这样的东西,大家更多的是惊讶,艺术品有这么贵的价格,书画有这么贵的价格,那个时候其实杂音并不多,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网络,网络可以随便说,网络是可以有发言权和没有发言权的人都可以发言,但那个时候还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不会采访不懂的人,所以那个时候这个拍1800万,应该说很贵的价格,但没有太多的杂音,只是大家觉得惊诧,艺术品可以卖这么高的价格。”这样高价作品的案例,正是吸引普通老百姓的注意。
“隋人《出师颂》是嘉德拍卖的2003年拍卖的,故宫当时是以2000万买的,买完以后这件东西是有一些杂音,但是我觉得这个杂音其实有利于大家对中国文物的认识,为什么呢,买了以后有一些人就提出来说这个东西买了以后有人提出不是索靖的,但他是一个隋人的临本,但也是非常高级的一级文物了,历朝历代也没有把它当做是索靖的,它也仍然是国宝,也仍然有价值。”董国强表示,往往在拍卖的过程中就能以这样的案例起到艺术教育和知识普及的作用。
“最后一个案例是匡时拍卖的过云楼藏书拍卖,是中国拍卖业20多年来最受社会公众所关注引起最大社会反响的一场拍卖,电视台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连篇报道,这里面并不是说匡时在这个事情上做的多好,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北大跟江苏凤凰集团两家的争夺让这件事情成为了社会热点,也因此让古籍善本的拍卖被更多的社会公众所认识所了解,一套书可以卖2亿多,我们当时也是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也搞了很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搞了很多的巡展,因为艺术品的拍卖,因为一场拍卖能够让人对于一个文物的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的目光,我认为这个事情就够了,我们这个文化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我们在做这个商业活动的同时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个,在文化上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的帮助。”董国强坦言,在过云楼藏书的拍卖过程中,拍卖所散发出来的这种热点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拍卖企业,往往在日常的拍卖工作中能够主动或者被动的为推动文化发展起到作用,这是拍卖人所自豪的。(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林娇、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