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域 —— 吴一函艺术展”隆重开展

2017年08月29日 23:3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640

  2017 年8 月27 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大学、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墨域 —— 吴一函艺术展”于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正式展出,并于当日下午15:00举办隆重的展览开幕式。本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评论家荣剑担任策展人, 由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胡伟担任学术主持。策展人、评论家荣剑提出了“墨域”这个主题,并写了这样一个前言:“当代水墨探索,风起云涌,各类实验引领风骚,从观念到材质到方法,回首古代,穿越现代,远望当代,热闹非凡,令人应接不暇,何谓水墨?居然成了问题。批评和理论亦同时出场,高论频出,指点画坛,是非曲直,尽收眼底。然而,以我之见,所论高明之处,却未超过南朝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的寥寥数语,他论道: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画策之内;由是以瞳子之小,可观昆仑之大,方寸之内,可围昆阆之形;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廻。几句话,即把水墨的远大气象和意境给说透了。此番高论,我等只可仰之弥高,恭请于此,岂不是可以用来观照当下水墨世界中那林林总总的风格和流派吗?!吴一函的水墨绘画,谓之墨域,是致力于呈现墨之广大,其意之深,亦是难测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罗斯科的色域绘画,被人赞不绝口,我也是心向往之,色域这一概念因为罗斯科对于色彩的理解和表达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单色的大范围涂抹较之五彩缤纷更具深沉和意味。吴一函的“墨域”绘画,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中国的色域绘画,他的墨恣意汪洋,铺天盖地,浑然一色,细细观之,却是气象万千,墨呈五色,笔走龙蛇,大气磅礴而不失精妙,于无声处而不辞惊雷。回首再看宗炳所论,真可谓古今一体,同为当代。墨域万象,艺术无限,惟心永恒。”

对话会现场图片对话会现场图片

  作为艺术家吴一函本年度重要的艺术个展,本次展览主要展出吴一函先生近些年以来在中国当代水墨语境下的艺术探索成果。展出近30件作品,分为“域”“他山”“静观”“灵光”“境”五个系列,集中展现了吴一函对当代水墨的思想资源(传统与外来文化)以及形式语言与价值取向等问题的综合考量,凸显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欲望与对当下问题的关切——一种基于当代水墨边界问题的艺术思考与表达。

  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吴一函运用了大量的综合材质,打破了传统水墨一般意义上的平面化效果,而增强了他的凹凸感、材料感(部分作品有一种浮雕的感觉),呈现出更加丰富变化与厚重凝润的气息。同时,在技法层面运用了拼贴、积墨、拓印、反复叠加、打磨、立体塑造等多种与我们一般的水墨创作手法迥异的方式、手段。在对方圆、软硬、虚实、浓淡、疏密等关系进行微妙的处理后,使画面既统一在“墨”的视觉张力下,同时又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画面效果,在当代水墨领域开拓出了一番新的气象与格局。

  部分作品欣赏:

0《域之四》,130cmx130cm,综合材料,2017
2_副本《静观·谧一》,54cm×54cm,综合材料,2016
3_副本《境之一》,54cmx54cm,综合材料,2016
3_副本《静观之一》,48cm×128cm,综合材料,2016
4_副本《灵光之一》,98cm×135cm,综合材料,2017
6_副本《他山之四》,282cm×178cm,综合材料,2017
8_副本《域·相三》,94cmx51cm,综合材料,2017
9_副本《域之三》,282cm×178cm,综合材料,2017

  本次展览,以“墨域”为主题。正是希望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艺术家吴一函尝试性地提出当代水墨边界这一敏感话题,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最大程度地挑战“墨”的底线,扩展当代水墨的边界。

  本次展览,展期为2017 年8 月27 日—9 月7 日,欢迎各界人士莅临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观看交流。

  在本次艺展开幕之际,艺术家吴一函,著名策展人、评论家荣剑,艺术家张国龙,艺术家林若熹,李纲(排序不分先后)接受了新浪当代艺术频道记者的采访:

  对话|艺术家吴一涵

IMG_1609吴一涵,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材料语言与中国画当代表现访问学者

  新浪当代:聊聊您本次个展的作品吧

  吴一涵:作品分“高效果”和“平面效果”两个形式,我是分为几个系列,有“墨域”,“他山”,“静观”,“灵光”,“境之”系列,每个系列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自己的探索,整个主题以“墨域”把他们串起来,实际上是探讨水墨边界的问题,让大家来批评,提出一些意见,让我更好的在未来把握自己的道路。

  对话|荣剑

IMG_1457_副本荣剑,锦都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拿话筒发言)

  新浪当代:作为本次艺展的策展人,您如何看待吴一函老师的作品?

  荣剑: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对于作品的定位肯定有一定的考虑,“墨域”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定位,是对艺术家的风格一个高度概括,也希望在艺术史上有一个比较的概念,所谓“比较”的概念是参照西方表现主义的色域绘画的艺术风格,在西方艺术史上,色域绘画是水平很高的艺术范畴,吴一函先生的艺术作品用“墨域”的概念提出了,使中西艺术的比较有了参照的标准,他的“墨域”的绘画,超越了传统水墨的表现手法,比如他把笔给抛弃掉了,通过大泼墨来表现,但是他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水墨艺术不具备的,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他本次水墨艺术突破的主要的价值所在。

  对话|艺术家张国龙

webwxgetmsgimg (3)张国龙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新浪当代:张老师,您好,您如何看待吴一函老师的作品?

  张国龙:我今天看了之后,他的笔墨功夫很强,我觉得“墨域”,这个“域”的概念起的很好,因为水墨在一定的程度上,因为纸和墨的材质原因,很难在承载上,空间上发展,所谓“当代艺术”实际上是突破了两点,是从“画”到“做”,早期在西方,波洛克已经做到了,画画是用手来画,“做”是借助材料的肌理,趣味,是一种借助,我觉得这样更自由,所以从“画”到“做”是一种转变。第二种是从“形”到“态”的转变,从固定化向无形化发展,向空间发展,是当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做”,一个是“空间形态”,要有两个条件,在承载量上做肌理,另外水墨的扩散和延伸,弥漫到空间的概念,他做得很好,对他自己是个突破,但是从整个艺术生态来讲,他又给自己提出很大的挑战,因为介入的人很多,他是否能很快出来,很快找到自己的增长点,区别性,这是我们对好艺术家的期待。

  对话|林若熹

webwxgetmsgimg (2)林若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新浪当代:您如何看待吴一函老师的作品?

  林若熹:吴老师的作品,实验性其实很难,在实验里面去探索一个规律的问题,在没规律中找到规律,这在试验中很难做到,他作品的成败与否,在于他找到了多少规律的东西。有了规律,我们才可以看得懂,在这个试验中,他花了不少功夫,让我们能够看懂,因为他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这个规律就是造型语言,他的造型语言通过质材,通过墨,纸,布,等等,他通过这些材料去探索制作的过程,这个制作跟传统意义的经典绘画不一样的就是:传统意义一般是画,写,染,这样都带有主观把握的技巧,肌理的呈现是一种自然态,自然态的肌理如何通过人工造成肌理变成了主动性,有些实验者对肌理的操作变成自然态就没意思了,如果把肌理成为某一种规律,那就有意义了。从吴老师的专题来看,他的展览从不同角度来找某一种规律,哪怕尽管每一个作品都是肌理语言,哪怕是系列之间,系列本身都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东西,那就可见探索是下了见功夫的。

  对话|李纲

webwxgetmsgimg 李纲,现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新浪当代艺术频道:您好,您如何看待吴一函老师的作品?

  李纲:我觉得他主要从水墨的角度去阐述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从他的整个表达上面,从美学的基础上,他个人的这种形象,我觉得很可贵。而且在材料和观念上的重叠,是选择材料还是选择观念?刚才也谈了很多,我觉得在材料和观念上,他结合的很好!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