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郭海平谈原生艺术的生命力

2017年12月05日 02:5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国首届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在南京举办

  2017年12月6日,中国首届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在南京开班,向全国有志于从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人士推广南京通过原生艺术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托养、就业服务的实践经验。培训班由那特艺术学院、南京界外者原生艺术工作室(以下简称“界外者工作室”)主办,南京市鼓楼区江东街道睿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康复托养中心、南京市鼓楼区原生艺术中心、南京市建邺区凤栖苑社区原生艺术康复托养中心协办。培训班为期五天,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66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及个人报名者参加了此次培训。

  “原生艺术”的定义及“原生艺术的生命力”

  原生艺术是指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和影响的人依靠自己的本能和天赋自发创作的一种精神形态。这一艺术形态的产生通常与作者独特的思维反应方式有关,他们因为种种自身或环境的原因不愿或不能与他人为伍,他们有意坚持或不得不坚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更能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和各种可能性。精神障碍人士是原生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为了发掘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潜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南京艺术家郭海平自2006年开始进行了为期十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郭海平及其创办的界外者工作室,应用原生艺术为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托养、就业在中国率先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服务方案。今天,他们已在南京市建邺区和鼓楼区设立了两个为生活在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的原生艺术工作室,并获得了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好评。

  新浪当代专访艺术家郭海平

  在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开学之际,艺术家郭海平接受了新浪当代艺术频道记者的采访:

  对话丨艺术家郭海平

郭海平郭海平

 

  郭海平,1962年生于南京,当代艺术家,中国原生艺术拓荒者,南京界外者工作室创办人、“原生艺术丛书”主编。自2006年开始从事中国精神病人原创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努力用艺术改造中国文化的生态。2010年创办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机构一一南京原形艺术中心,2014年开始先后在南京市建邺区和鼓楼区创办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已出版《走出心理的迷宫》、《晒太阳: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我病故我在》、《中国原生艺术手记》等。

精神病院日记 郭海平精神病院日记 郭海平

  新浪当代:作为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的发起人,您能否给我们讲解一下培训班的具体内容?

  郭海平:我们培训班的内容,我们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方面的,还有一个是实践方面的,理论方面我们邀请了五位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来给大家讲解原生艺术与这些学科的关系,一位是吕澎老师,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著名评论家,史论家。一位是周晓虹老师,他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一位是汪民安老师,他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的创作,一位是潘知常老师,他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原生艺术,还有一位是南京特殊师范学院康复学院的院长何侃老师,她从精神残障人士的特殊才能角度向大家介绍。第二部分主要是实践分享内容,实践的课主要就是我们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外地机构的工作人员来介绍,我的讲课也在这个部分。我们希望大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大家拓展视野,也更有助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快建立一个相对成熟的服务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推广传播这项社区服务工作。

“欲望手指”系列 郭海平“欲望手指”系列 郭海平

  新浪当代:您作为这个原生艺术社区培训班的发起人,您的发起初衷是什么呢?

  郭海平:我们举办的个培训班的初衷非常明确,眼下我们直接服务的对象有30人,他们是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康复者,我们的目标是将这30个人服务的经验总结出来,再把这个经验介绍给中国更多的社区与机构,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接受到这样的服务。另外一个目标也十分重要,今天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越来越大,但面对这个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现有的康复、治疗手段非常单一,基本上就是依靠化学药物,或封闭式隔离,这种方式短时间看似乎有效,但时间一长,各种副作用都会体现出来,而且是积重难返,由此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在过去单一的治疗手段之外拓展一种艺术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方法受到广泛的欢迊,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这种服务方式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拓展中国公众的审美视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白色砚台”,实物 郭海平“白色砚台”,实物 郭海平

  新浪当代:您创立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是与纳特艺术学院合作的,您与那特艺术学院合作的初衷是什么呢?

  郭海平:实际上我们想办这个培训班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要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主要是资金困难,今年七月,那特学院院长吕澎老师找到我们,他说他关注我们这个项目很多年了,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应该向全国推广,所需资金由他们学院支持,同时,他们学院还专门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原生艺术专栏,并录制相关的课程,他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原生艺术。他的想法与我们原来的想法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三个月时间我们就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效率非常高。吕澎老师说,只有社会对培训班有需求,他们可以持续支持,他还说,时机一旦成熟,就可以在南京举办原生术双年展。

《癫狂的艺术》封面《癫狂的艺术》封面

  新浪当代:早在2007年您就与精神科医生王玉合著了《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一书,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那么您如何看待精神病人这一群体和他们的艺术创作呢?

  郭海平:我当时进入精神病医院的最原始初衷和动力,是因为我在现实的艺术中见不到希望了,或者说我对现实的艺术已经感到绝望了,走投无路时,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精神病人群体当中,因为我们对这个群体的精神世界非常陌生,而在这之前我也知道精神病人的潜意识、非理性非常活跃,而这种潜意识和非理性和艺术之间应该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一位朋友叫聂鹰的朋友知道我这个想法后就支持和赞助我在南京一家精神病院内建了一个临时的画室,进入医院后,我邀请了一百多位没有任何艺术经验的精神疾病患者参与到这个实践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些从没有任何艺术经验的精神疾病患者画的画,刚开始见到这些画让我目瞪口呆,大脑甚至出现了短路,在与这些精神病人沟通交流后我才明白这些作品的特殊含义。其实,这正是我在进精神病医院之前想寻找的,但没想到刚开始却是如此地尴尬和意外,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非常神奇,也许这就是天意。之后我就决定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和感受这种神奇。这个项目在医院里进行了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与这家医院的病区主任王玉合作将我们这三个月收集的原始资料编辑成了《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这应该是中国公众第一次见到这些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与训练的中国精神疾病患者依靠本能和天性自由创作的作品。

“回归自然”,装置 郭海平“回归自然”,装置 郭海平

  新浪当代:那您作为一名艺术家,您是如何将“艺术”和“病”,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去坚持创立这个原生艺术社区服务班呢?

  郭海平:刚开始我与所有的人一样,都是排斥、拒绝疾病的,我也把病视一种人和社会的负面现象来看待的,但是随着我对这个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发现在这个病里面隐藏着丰富的智慧。这是让我感到非常震惊的。我发现所谓的病其实都是生命的自然表现,危害人类健康的其实并不是疾病,而是人类对待疾病的态度和认知,疾病的本质还是一种社会文化问题。在我看来,疾病是自然向人类表达的善意提醒与警告,它是善意的而不是恶意。2006年我进入精神病医院了解到许多精神疾病的真相,2009年因为我被误诊为肺癌,我又从身体医学中获得了许多过去不敢想象的认识。正因为有了这些认识,才导致我对待精神病人的看法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大家更全面地去认识疾病,并懂得尊重和理解生命和自然。而实现这些目标,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因为只有艺术才能与人的生命、灵魂、自然建立如此紧密的联系。我认为通过推个这种社区服务培训班,通过原生艺术,大家就可以最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对我们生命和生活产生什么样的理想,时机成熟,我们还希望创建一个原生艺术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去感受原生艺术的魅力。

“赏花”摄影“赏花”摄影

  新浪当代:那当您的初心与主流的市场的喜好或者是发展发生冲突或者矛盾的时候,您将如何选择呢?

  郭海平:我觉得这种冲突是我早就预料到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冲突,我们做这件事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改变公众,而不是迎合公众,这样的工作是很难有市场的,做好这项工作没有牺牲、信念是不可能完成的。至于市场,等到大家意识到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学会欣赏原生艺术中的价值之后,我想自然是会有市场的,不过,不管原生艺术今后的市场如何,我都希望我们这项工作永远都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