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 最丰富的瓷器是哪一种呢?
说到色彩丰富,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清代彩瓷,例如康熙五彩,利用不同的釉料绘制图案,绘工精细,色彩鲜艳。然而,这种丰富的釉色是一种人为的搭配组合,而有一种瓷器,只用同一种釉料,却能烧制成灰白、柿红、茶末、乌金等截然不同的釉色,甚至还会出现神秘的彩光,这种瓷器就是建盏。
从2014年开始,现代建盏作品频繁地闯入人们的视野。建盏的釉色也从兔毫到油滴再到等等轮番呈现,在最近的几年里,大部分釉色的形成原理和规律都被建盏工艺师们普遍认知和把握,唯独彩光和曜变尚处于神秘地带。
建盏 的彩光是什么呢?
建盏釉面的彩光现象,笼统来说,是在一定光线条件下,建盏釉面的同一位置同时呈现出多彩的光泽。这种彩光釉面是一次性烧制而成,使用的釉水与其他釉色的建盏无异,既没有额外添加着色剂,也没有进行釉上加色。这类的建盏彩光是在建盏烧成后就有的,并非我们在一些宋代建盏釉面上看到的老化形成的蛤蜊光,也不同于 “养盏”养出的彩光。
建盏釉面的彩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视角和光线的不同而变换,在普通灯光下,很难看 到釉面的彩光,需要将建盏置于自然光下,手捧建盏慢慢旋转,才能欣赏到建盏釉面各个部分浮动的多彩光芒。
彩光釉面的欣赏跟曜变天目的欣赏方式一样,古陶瓷研究专家陈显求先生曾记录在日本龙光院近距离鉴赏曜变天目的经历,也讲明曜变天目上的彩光在阳光下才能充分显现。
古人将缤纷的色彩归纳为五色,而人类对于五色的流连一直没有改变。彩虹、极光这类自然界的彩光现象都让人产生美好的向往。彩光建盏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是色彩的机械堆积,而是在黑色的釉面中折射出奇异的交织的色彩,一切都处于变幻之中,更显神秘幽远,仿佛蕴蓄大千世界。
在宋代的文字记载中,对建盏釉色所做的描绘并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条达”,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蔡襄的“兔毫紫瓯”,晁补之的“鹧鸪金盏”等等,都表明了建盏釉面带有的或银或金或紫的色泽,却很少有直接描绘建盏带有彩光的词句。
明末清初诗人曹溶写过《兔毫盏歌报陈若水》,诗中有一句“建安黑窑天下奇,土质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见的建盏光彩奇异,堪比晶莹剔透、流光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见彩光釉面的建盏很早就有,而且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品。
古人 将建盏彩光的形成原因总结为窑变
在宋代建盏中,兔毫釉面是主要的品种,油滴釉面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从形成原理看,与兔毫相同。一般认为,油滴斑纹是铁的氧化物的结晶,当温度继续升高,原本凝结成圆形的结晶往下流动,变成细长的兔毫状。兔毫和油滴的形成规律基本可寻,所以不属于窑变,而彩光和曜变釉面数量非常少,生成规律难以把握,可归为窑变。
中国清代有关景德镇窑瓷器业的札记著作《南窑笔记》中记载:“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这里明确提到有些窑变产物具有“天然奇色”,光怪可爱,这与建盏釉面的彩光以及曜变现象基本一致。所以建盏中的彩光在古人看来也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稗史汇编》的窑变结果。
那么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窑变是特殊条件下釉水中各种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因而彩光是特殊反应条件下的产物。
坯体的成分也会影响釉面的斑纹,一般情况下,铁系结晶釉在含铁量高的坯体上效果好。釉料和胎土加工的粗细程度,坯体的湿度和釉水的粘稠度,对是否发生窑变也起作用。施釉时釉层厚度不同,对生产的斑纹也有影响,过薄过厚都不好,釉层过薄结晶较小,过厚的情况下,结晶埋藏在釉层的深处,无法显示出来。
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会影响窑变。在诸多因素中,烧制气氛对彩光的形成影响最大。
建阳 烧制建盏的工艺师代表
目前,专注于烧制彩光建盏的工艺师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建阳的陈旭、台湾的李春和还有法国的尚吉雷,这三位陶艺人的彩光建盏作品都曾被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虽然都是彩光建盏,但是,所用的胎土釉料以及烧制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呈现的风格也不一样。
建阳陈旭的彩光建盏釉面非常温润,彩光柔和动人,犹如破晓时分,东方所显现的那种温柔而透亮的光芒。台湾陶艺人李春和将太极与建盏巧妙融合,盏内有明显的旋纹,彩色的油滴在盏内旋纹处聚集,就像阳光下河面跃动的光影。而法国人,古朴中透着时尚,彩色的结晶嵌在黑釉上,光泽璀璨。
总之,建盏彩光釉面的烧制条件相当苛刻,彩光釉面的建盏在古代建盏和现代建盏中都极为少见,是自然天成的珍宝,凝聚了建盏的审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