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画廊新年首展:探寻本源 寻求“绘画中的秩序”

2018年01月08日 17:4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1月7日下午,“绘画中的秩序”艺术家群展在798艺术区N3画廊开幕,此次展览共邀请了卢琳、施海兵、盛天泓、史怡然、赵洋、张萌等6位艺术家参展,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绘画的艺术面貌。绘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仍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媒介,它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已发生变化,那么,如何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寻求绘画中的秩序?这一疑问亦是本次展览意在探讨的本源。

  绘画是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画中的形象、题材,看到色彩和构图,也可以看到节奏、韵律;看到风格和形式,看到画家的气质和情感;看到愤怒批判或宁静闲适,看到画家感性背后的理性;看到画家的操作模式和认知系统。而画家要努力将这一切融汇为一个瞬间,一个确凿无疑的肯定,在观者看到的那一刻打动他。

  绘画在刹那间释放一切的途径来自绘画自身的秩序。这种秩序来自画家的专业素养,也来自画家对时代脉搏的感知。一幅好作品的背后都有一部美术史。为抓住时代的特质,每个时代杰出的画家都必须在绘画中创造新的秩序。这个秩序既不同于自然秩序,更不同于一个统一的,集体的旧秩序。

  与一幅绘画相遇的瞬间,不管是沮丧还是喜悦,是困惑还是激动,对观者而言都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自我确认,都是一次关于自我精神世界的重建。在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固有的、统一的精神世界在迅速坍塌,一个个属于个体的、特殊的精神世界亟待重建。创造是重建的唯一途径。

卢琳,《风景》,2017,布面丙烯,150×120cm卢琳,《风景》,2017,布面丙烯,150×120cm
卢琳,《红色》,2017,布面丙烯,100×70cm卢琳,《红色》,2017,布面丙烯,100×70cm

  艺术家卢琳的作品有超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子,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时间里,卢琳专注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一个又一个的梦境,而这个卢琳式梦境,以极为独特的视角——“夜景”的方式呈现。初看之下,他的作品以“梦境—夜景”,“夜景—梦境”的方式展示出当代社会各种日常场景的瞬间状态。然而,这些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要逼真再现日常生活本身,而是要揭示其下所隐藏的怪诞和惊异之感,默然旁观的视角以及介于表现和抽象之间的表达方式更令这种感觉触目惊心。

施海兵,《不能再黄了》,2017,纸上丙烯,60×84cm施海兵,《不能再黄了》,2017,纸上丙烯,60×84cm
施海兵,《毛利人也许是小猴子勇于说不》,2017,现成杂志、丙烯,37×51cm施海兵,《毛利人也许是小猴子勇于说不》,2017,现成杂志、丙烯,37×51cm

  而艺术家施海兵则不向外部世界寻求或索要哪怕一丝一毫的支持。他什么都不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他说如果他是垃圾,那他就坐在垃圾堆里,他不需要把自己收拾的更体面一些。他就像一头兽,左奔右突:“来吧,殺死我吧!”让所有的黑暗都到来,以及到来之后的魔幻、明媚、松驰……他的兽被他安放在一个角落里,这是他永恒的活力源泉,是艺术家创造力的神圣火焰。

盛天泓,《埃及》,183.5x141cm,布面混合材料,2016盛天泓,《埃及》,183.5x141cm,布面混合材料,2016

  在绘画的耙犁中,艺术家盛天泓更像是个老辣的猎手,就像作品中被肆意打破的界限,对于不需理解的艰涩,以及对叙事的无视和偏见,对无望误读之迷恋,缺失的语句,欲隐还现的草稿般的复线,看似荒芜的画面布满玄机,美妙之物偏偏喜爱以曲折的方式呈现,一切便都显得迷雾重重。盛天泓正是这样一位沉醉于挣扎和游走的快感中的艺术家,他用含蓄的幽默举重若轻的游走于戏和谑的边缘。

史怡然,《寻得之物》,布面油画丙烯,70x60cm,2013史怡然,《寻得之物》,布面油画丙烯,70x60cm,2013
史怡然,《芳芳商店》,布面油画,200x160cm,2017史怡然,《芳芳商店》,布面油画,200x160cm,2017

  艺术家史怡然在创作中为了表现‘意场’空间,她调动了她的武器库中的三种语言参照,一个是超现实主义,二是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三是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之后的重要画家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的新写实绘画。她选取了超现实主义的幻境,新莱比锡的荒诞然而饱满的构图,以及霍珀绘画空间的心理暗示性。

赵洋,《罗马是个湖二》,布面油彩丙烯,90×70cm,2014赵洋,《罗马是个湖二》,布面油彩丙烯,90×70cm,2014

  艺术家赵洋的画里没有受到具体文化时间奴役的人体,因为画家本人的身体的在场已经代言了这样的人间烟火,不懈怠流畅和神奇。在稍早一些的以猎人和野兽为主要形象的作品里,我们能窥探到艺术家对虚拟的残酷对峙里包含的神性的钟爱。而这次展览中的几幅尺幅偏大的作品(比如《巨人症》《行动者》和《风雨夜归人》)似乎又超越了以前 那些用线条来构建这种虚拟对峙的有限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悬浮的森林”。新的作品里显现的更加稳定和个人化的配方,加上成熟的言说能力,反而有了对言说的规避,我们足以相信这位对当下各种绘画误读和偏见均有所洞察的画家正在深思熟虑的崛起。

张萌,《Teddy》 ,纸本木炭,35x50cm, 35x50cm, 35x50cm,2017张萌,《Teddy》 ,纸本木炭,35x50cm, 35x50cm, 35x50cm,2017
张萌,《画画的人》,纸本木炭、色粉、丙烯,50x70cm, 50x70cm, 50x70cm,2017张萌,《画画的人》,纸本木炭、色粉、丙烯,50x70cm, 50x70cm, 50x70cm,2017

  艺术家张萌目前的创作集中于纸本,她对于纸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喜爱在各种纸上画画,喜爱纸的各种情感。张萌大量的使用木炭进行创作,木炭的本质是尘土,用木炭画画有一种同时在打扫和弄脏的感觉,它的每一个痕迹都会留在纸上,就好像生命的痕迹,不可逆转,这些在绘画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错误”最终成为了一种美。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17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