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四十年 田世信个案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2018年01月12日 20:1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时间:2017年12月28日上午

  地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研讨嘉宾:

  批评家,策展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

  艺术家田世信

  批评家,策展人黄笃

  批评家、策展人,巜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唐尧

  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助理郑闻

  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国际主编,吴鸿

  批评家、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段君           

  批评家,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

  批评家、北京大学研究员,苏磊

  批评家,巜世界艺术》杂志主编,徐亮

  策展人,戴岱

  “雕塑四十年”展览策展人,康学儒

  艺术家,谭勋

  艺术家张嵩焘

  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

康学儒:感谢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之中远道而来参加"雕塑四十年"第一回(2008-2017)和田世信个案研究展览研讨会。由于筹备时间的原因,我们将40年划分为四个阶段,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呈现,所以这就有了第一回(2008-2017)。

其实在艺术上任何一种对艺术的划分和归类都是非常不艺术的,因为艺术在本性上一直是反对将自身标准化。但是从策展层面上来说我们又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划分,因为2008年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重大转变的时间点。

皮道坚:谢谢邀请我来主持今天上午的研讨!今天的这个展览应该说很有点出乎我意料。没有想到在深圳有这样一个出乎我意料的场馆,其次是看到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展览。首先,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做这样一个“雕塑四十年”的展览,我认为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据我所知深圳这个城市和雕塑非常有缘,在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大城市里边,深圳对雕塑表现出来的关注跟热情,我认为应该算是很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据我所知上世纪九十年代,黄专、孙振华等就在何香凝美术馆等场馆与机构,策划了多个很有影响力的当代雕塑的邀请展,后来还有国际的,我参加过好几次。后来深圳OCAT也一直非常关注当代雕塑。早就知道深圳在建一个当代艺术馆,这个场馆,包括这个展览,是我期待已久的。第二点就是这个展览的策划人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我觉得也非常有意思:雕塑四十年,还有田世信先生的个案研究。

刚刚康学儒已经解释了一下“四十年”这个概念,现在这个展览只是最后一部分,是四十年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前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个案研究,就是田世信先生的艺术,既是这四十年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它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前奏,所以说这一个案研究和“雕塑四十年”加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策展构思。刚刚康学儒已经介绍了雕塑四十年策展的思路,希望大家就田世信先生的艺术和大家看到的这四十年最后十年的作品展示,雕塑界出现的一些新的艺术现象,也就是刚刚康学儒所讲到的不确定性:雕塑家身份的不确定、雕塑转换的不确定,我想还有很多包括材料、语言方式,以及雕塑与科技的关联等不确定性,很多很多新的现象都值得我们进行讨论。

唐尧:既然说我是做雕塑的,就先说雕塑,就田世信先生雕塑语言的一个点,谈谈我的看法。因为和田先生住一个村,对他的作品都很熟悉,也多次都研讨过,说过的话我就不再重复。这次我就放大了说一个点,就是田先生做的这个自塑像。我觉得它特别能体现田先生雕塑语言的个性。我们做雕塑的人都知道,学院雕塑特别强调那种形的深度。当我们做一个头像的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把外眼角、颧骨往后退,让这个雕像产生深度,布德尔就是典型。田先生的头像有和布德尔同样坚实的致密感,但特别不同的是田先生这个像是平的,我不知道田先生当年做这个的时候是不是有意为之。你看他那个眼睛是顶出来的,鼻子是塌陷下去的,这样压得很平,这个“平”会给人一种正面撞击的压力感。我觉得这个雕像的语言所带给我们的,是来自于我们生命的那种原始的力量和野性,集中体现了田先生当年对雕塑所造成的视觉上和精神上的震撼。

谭勋:田先生对雕塑语言的把握在中国雕塑界形成了一个个人化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对空间的压缩,对形体的解构,对材料的运用。我认为田先生的方法并不完全是从西方固有的造型体积、空间出发的,是在融汇过程中,赋予了东方的理解与个人方式的探索,这个风格和手段是属于田世信先生自己的语言,包括田先生独到的对空间的处理和对形体的理解,他的造型语言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田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把西方艺术大师对空间、对体积、对人体结构的处理方法为我所用,就是转化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僵硬、教科书式的生搬硬套”。从这点出发,田先生把它做活了,把一些“形”与“物”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转化成带着自己个人风格的东西,这非常不容易,让我非常钦佩。

张嵩焘:田世信先生的作品是在我考美术学院和读美术学院本科的时候很熟悉的作品,当时田先生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些表现贵州风土人情的,后来看到田先生的谭词同像,当时田先生这种雕塑的处理方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因为我们还是用那种西方那种写生的具像的方式搞雕塑,后来看到田先生这种非常有个人特点的雕塑方法,给了我们一种冲击,可以说是学院雕塑和中国传统的雕塑语言的一种结合,又有着田先生强烈有力的个人风格。后来又看到田先生一批作品,当时我已经读研究生了,当时也接触了国内的艺术界已经开始引入国外现当代艺术的观念,也接受了很多信息,看到了很多作品,我就感觉是一种清流吧,非常清晰,我当时就感觉非常美。

苏磊:在田老师的早期作品中,以他的代表作《谭嗣同像》为例,他没有通过五官,人物表面的头发等等细节世俗地向大众展现谭嗣同的外貌。 相反,他压平了人物的五官的高度,但是没有压平整体人物头像的空间。 这样一来,雕塑表面的起伏被弱化了,而头像雕塑的整体性得到了强化,这就让雕塑整体的内在结构开始显现出来,也就自然让雕塑内在的生命力变得更加突出,这也许是很多雕塑家会在田世信老师的作品中提到内在动力的原因。再到后来,田老师近期开始专注于对于大漆等材料方面的研究。从我的视角而来看,田老师在早期的雕塑中,希望通过造型手段发现本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在近期,希望通过材料方面的研究突出本土文化特质,他对于本土性的探索是他创作的一贯线索。

郑闻:希望在未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看到更加有东西,因为现在我们很多的作品其实如果说要讲一定批判的话,我觉得还是针对空间或者说装饰性的效果,现在我们很多年轻的雕塑家或者艺术家处理空间的展示上是拿手好戏,但是它的作品和我们当下人类生活的境遇或者说中国转型的深层的问题能不能直接有一个观念,这个是比较关注的,因为这几年世界各地好像也都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艺术怎么在这种一个空间展示物和一个思想载体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一个点这样子。

吴鸿:田世信先生的雕塑创作是一个朴素的人性观照的角度来对待他所表现的对象。这对于一个中国的雕塑家来说,特别是对于他那一代的雕塑家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知道,雕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造神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材料不是石质就是金属,就是为了表达造型对象的一种不休的神性。而中国近代以来,自引进了西方造型体系下的“雕塑”之后,这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和近代以来中国的环境密不可分的,民族危亡的时候,需要造神。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前提下,田世信先生的雕塑创作能够从艺术家的个人视角,从个体的价值判断,从表现对象的人性的复杂性出发,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这应该是和田先生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

徐亮:我从11年开始在关注研究当代雕塑这一块,至今已结束编撰了《中国当代雕塑史鉴》1910-2010年 专著 。500多页 ,图片约2000多张 ,文字约50多万。是全面呈现上世纪1910年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最新、最全面读本,计划出版高校教材和研究版两个版本。我近年来也陆续策划了一些展览、尤其是当代雕塑方面,最为成功策划了85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吴少湘14年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反响很好。

段君:我对这个展览最关注的是雕塑的语言、范畴、边界,我最早看到这个展览名单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青年艺术家里面有很多是以装置见长的艺术家,我原本很担心雕塑的边界会扩大化;第二点我觉得这次展览展示了最近这些年的创作,录像、互联网等手段内化成雕塑的手段或语言,特别是展览中有不少作品引入了新的动力,比如说用到了机械动力,还有空气,比如王恩来的作品我比较喜欢——充气和泄气,作品富有感性。

戴岱:非常感谢策展人邀请我参加这次的雕塑40年展览的研讨会,让我有幸能和各位雕塑艺术家、美术批评家一起交流。今天的展览给我视觉的感受还是比较震撼的,让我看到新的媒介的实验,还有各种材质的运用和作品本身对于人性的理解,社会的反映,让我对当代雕塑有了全新的认识。策展人在本次展览也做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把握,雕塑四十年展,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我们最近的10年出发,加上田世信的个案研究,展览划分为各单元的形式穿梭和扩散,它不仅仅只是对雕塑近些年发展的一个呈现和展示。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