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四十年 学术研讨会——段君

2018年01月16日 16: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段君 批评家、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段君 批评家、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我对这个展览最关注的是雕塑的语言、范畴、边界,我最早看到这个展览名单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青年艺术家里面有很多是以装置见长的艺术家,我原本很担心雕塑的边界会扩大化;第二点我觉得这次展览展示了最近这些年的创作,录像、互联网等手段内化成雕塑的手段或语言,特别是展览中有不少作品引入了新的动力,比如说用到了机械动力,还有空气,比如王恩来的作品我比较喜欢——充气和泄气,作品富有感性。刚才唐尧先生谈到的一个问题很关键,涉及到后面展览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的操作,有一些艺术家可能持续几十年的创作,每一个阶段都有高质量的作品,那么可能就很难把他们放在具体第几回,我觉得可以让这部分艺术家重复参加展览,比如既可以参加90年代,也可以参加2000年以后的回合,这样反而能够突出这部分艺术家的持续性和重要性。2008年以来的时间段,我觉得比较关键,它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雕塑创作对于展览的理念、对于展览的策划概念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最重要的特征在于雕塑已经不再仅仅发生在工作室的创作,而是积极进入社会空间、现实空间、展览现场,当时九十年代也有许多作品是在现实空间里面做的,比如展望的作品,前几天武汉的生态雕塑展也是针对自然环境,其实我们今天的展览还是比较强调把当代雕塑经典化和历史化的目标。我很欣赏“雕塑四十年”的展览采取倒叙的手法,这样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比较新的标准和视角去观察以前的雕塑,观察它们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者它的延续性、突破性、跨度究竟有多大。我之前去北京上苑观摩过田老师的大部分作品,印象很深刻,感觉他们一家为人非常善良,我个人认为田老师的作品具有比较完整、比较自足的体系,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创作生涯来讲,是很完整的,没有必要苛求更多。最后一点我觉得展览倒叙的方法难度反而在后面,不在于展厅效果如何,而是在于雕塑四十年学理线索的呈现,所以很期望看到后面的展览,不管是在雕塑的现场,还是学术的研究方面,希望能够体现出雕塑四十年内部的体系是如何一步一步往前走,即它的突破,以及延续和变化。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