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谈蓝正辉:他找到了自己的“极点”

2018年01月19日 10:5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杨震谈蓝正辉:他找到了自己的“极点”

  评论|关键词:风格 坐标

  杨震,北京大学与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美学博士,北京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成员,首都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周末艺术:您与蓝正辉老师是如何结识的,您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杨震:应该是在几年前的一次群展上,我被蓝正辉先生的作品吸引,随即发现他的人更有一种感染力,投入,奔放,率真,热情,我认为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线。艺术不是光有技术就能造作得来的,艺术必须源自深层地热的喷发,带来源源不竭的能量与养分。

蓝正辉在工作室 2014 年蓝正辉在工作室 2014 年

  周末艺术:蓝老师是中国重水墨开创者,您能简单说说您是如何理解“重水墨”的吗?

  杨震:我认为“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物理层面,比如墨色重,笔触重,尺幅大,分量重;但更重要的一个层面,是精神层面,那种力度上的重,节奏上的紧,起伏转折的刚,也即是艺术形式上的“重”,这才是关键所在。

  周末艺术:从您的专业领域来评价一下蓝老师的艺术创作,您会如何评价?您觉得他的作品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特点?

  杨震:任何艺术家,大凡有所得的,都有一个“以简驭繁”的共同特点。说白了,你要找到一个极简的突破点,有点像激光原理。我认为蓝正辉先生就是找到了他的“极点”,对传统水墨做了貌似“小”的改动:在尺幅上、力度上、笔触上、内容上,做“大”,做“重”,但整体的表现力完全不同了,他为自己树立了可识别度,你一眼就能认出:这是蓝正辉。这就够了。

释放未来展开幕,北京 798,亚洲艺术中心,2014 年释放未来展开幕,北京 798,亚洲艺术中心,2014 年

  周末艺术:在您们的接触中,蓝老师有没有什么作品或者展览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或者特别的印象?

  杨震:蓝正辉先生的作品,似乎不宜说“哪一幅”“哪次展览”,因为它们作为一个家族,有着鲜明而强力的风格,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种变奏,各有表现力,但又互为一体。

  周末艺术:对于蓝正辉老师艺术价值的评论方面业内有几种差异较大的观点,作为著名的艺术研究者,您觉得,蓝老师如今在水墨艺术领域的地位是怎样的?

  杨震:很多时候,“地位”这个问题,只有历史才能定论。你我即便在专业领域研究再深,也没有资格给谁来一个定论。我觉得这种争执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对艺术家风格坐标的精确厘定,就像阿瑟·丹托风格矩阵理论所做的工作那样,或者贡布里希艺术史研究所秉持的历史眼光,说白了,没有绝对,只不过找一个相对丰富的参照系,让我们更清楚知道某人在哪里。

  很显然,蓝正辉先生的创作,从手法上来说,是对传统水墨的一种继承和超越;从精神上来说,又是对里希特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为代表的行动绘画等等的某种继承和突破。他在两种文化坐标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特有的位置,这就很不容易了;并且能把自己的真实热情倾注在这个独特的形式中,他的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对其他水墨创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启发。  (记者 / 翟晓霞)

  the collector of Guggenheim Museum《律动:气韵山色》(展览现场)rhythm:verve of the moutain,584cmx366cm,collapse,2006  the collector of Guggenheim Museum《律动:气韵山色》(展览现场)rhythm:verve of the moutain,584cmx366cm,collapse,2006
  相思lovesickness No4,243.5cmx168cm,ink-painting on rice paper,zhenghui lan,2010,collected by british collector  相思lovesickness No4,243.5cmx168cm,ink-painting on rice paper,zhenghui lan,2010,collected by british collector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