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光消逝的时代之后

2018年02月10日 11:3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展期:2017年12月13日至2018年5月12日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建国西路56弄29号

  策展人:汪单、姜俊

  艺术家:沈凌昊

  主办: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上海新空间“留下空间”,将于2017年12月12日下午三点开幕。留下空间,是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简称”基金会”)设立的第三个非营利艺术空间。位于上海历史悠久的(前)法租界,由老洋房改建的留下空间,为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建立艺术发声地。开幕首展邀请年轻策展人汪单、姜俊共同策划旅美艺术家沈凌昊个展——“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

  此次展览《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以艺术项目的方式实施以及呈现,诚如前言所描述的“策展人汪单女士、姜俊先生试图通过一种不断演进的动态化的艺术生产方式和分段式的展览形态,将更多“跨学科”的思考和协作方式带入到这次展览中。”

《剩余物-图像》 摄影 64 cm X 80 cm 留下空间/2017《剩余物-图像》 摄影 64 cm X 80 cm 留下空间/2017

  2011年至今沈凌昊的创作一直试图围绕时间、记忆与城市变迁铺陈开来,记忆如同牢笼而映像却是牢笼外的天空,他选择“遗忘”,退远然后走近,那些数字与年代,革命与浪漫,片段与符号奠定了其创作初期的伤逝主题,而此次“剩余物-留光显影”系列无疑是一次推进和深入,从事件的调查至文化考古,细节的质感被开启,文献,摄影,声音媒介和互动装置等多重手段支配这个系统运转,换句话说,每件作品都试图去僭越元文本并且重新树立其地位,而策展人结束了一种美丽的封闭形式,使观众从整体的对象出发去思考与“无限”的关系,那一刻中心在每一个地方却又不在任何地方。作品中的语言复调呈现出隐秘的垂直性,它重叠于艺术家自身的技术,这种双重性正如二者之间的细微空间。

《剩余物-图像》 摄影 32cm x 45cm/20cm x 14cm 留下空间/2017《剩余物-图像》 摄影 32cm x 45cm/20cm x 14cm 留下空间/2017

  这是策展机制所提供的线索和艺术家的灵光之间的一次角力,剩余物。也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角力的剩余物。这个半命题创作无疑是一次实验。策展人为了迫使艺术家更充分的进入在地性这一关键性命题甄选出五位对话者提供知识和线索,艺术家的创作是绵延不绝的回音也是制造虚拟且循环的镜子。

《剩余物-后花园地图》 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剩余物-后花园地图》 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

  上海小说家BTR为此次展览所杜撰的小说《后花园地图》的录音节选,讲述的是一位曾经居住在“留下空间”所在的建国西路56弄29号楼的小说家的故事。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展览现场的二维码在手机上听到沪语念白的小说。

  这种互文关系在《后花园地图》和《剩余物-边界》尤为显著,前者是同作家btr的合作,小说首尾通过兔子洞般的奇遇和中段曲园生活的老者口中桩桩奇闻逸事和历史公案将语言作品穿过历史和虚构,记忆与遗忘。叙述者稠密前行,而文本语言则被悬置,“我当时疑惑于沈爷为何对这些门窗图式如此着迷,后来才意识到曲园整弄几经变迁,唯有这些图样始终。”“曲园整条弄堂向北呈“反F”形延展的路径,与当时沈家浜几条细支流的分布暗合曲园整条弄堂向北呈“反F”形延展的路径,与当时沈家浜几条细支流的分布暗合。”“恰逢公董局越界筑路,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以东之沈家宅地区兴建住宅区“曲园”。“盛宣怀以“盛”、“沈”之音近为启发,秘密购置曲园弄底一栋洋房避居其中。”作品的原生土壤在这里一次次的丰满起来。艺术家从老法租界影像档案中截取与小说相关的部分进行拼贴完成作品,生活准则并非现实经历多少,而是这种生活的想象性以及可能性的维度,它从物质之流中诞生出来成,物件成为其自身的副本。

《剩余物-边界》 混合媒介装置(LED,木头,地图文献) 54CM X 61.5CM 留下空间/2017《剩余物-边界》 混合媒介装置(LED,木头,地图文献) 54CM X 61.5CM 留下空间/2017
《剩余物-边界:文献》 数码打印 100CM X 100CM 留下空间/2017《剩余物-边界:文献》 数码打印 100CM X 100CM 留下空间/2017

  后者《剩余物-边界》源于沈凌昊与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彦伯先生的讨论,艺术家自述:我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图的收集和研究,追溯上海在发展过程中的由原来的多个租界慢慢演化成如今数个城市行政区的发展脉络。在此次展览的《剩余物-边界: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对于“曲园”作为被保留下的历史建筑群,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处的地理、时间以及文化等多纬度的边界关系,同时也成为《剩余物-留光显影》在视觉呈现之外的文本线索。

  从方法论的拿来直至资料搜集再到《剩余物-留光显影》寻找“角色”演绎,其中穿插了曝光过度的摄影和特殊漆材制的延时显影空间。虚于实,天造与人造,拟像与仿真,在缝合现实与想象,混淆真实与梦幻两种情境方面,策展人构建的框架和艺术家创作之间形成了一条不乏亮点的纽带,就像一部优秀的小说,一直被一种内化的气氛覆盖着,对话者即使不谈核心话题,但对话中却有机锋暗暗指向。展览气质依然可以追溯到荷尔德林。就像打败口香糖的不是益达而是微信和王者荣耀,过去顾客排队缴费无聊就往购物篮里拿上两盒口香糖,而今天大家都在刷朋友圈和玩王者。时兴的艺术花样之于主体只是短暂流变的形式外壳。

《剩余物-留光显影》 混合媒介装置(感光图像、感光空间、金属支架、压克力、UV光)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  《剩余物-留光显影》 混合媒介装置(感光图像、感光空间、金属支架、压克力、UV光)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
《剩余物-留光显影》 混合媒介装置(感光图像、感光空间、金属支架、压克力、UV光)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  《剩余物-留光显影》 混合媒介装置(感光图像、感光空间、金属支架、压克力、UV光)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
人影变化2

  在《剩余物-留光显影》这件作品中,当UV光亮起,观众可以将身体贴近由感光材料制作的墙体,并自己的影子短暂保留在空间之中。

  诚如姜俊所言:今天艺术家创作已经无关天才式的“灵光闪现”,而是认知-想象力-感性实践的联动装置。从美学到社会学,流变摆脱统一,差异性捕捉一致性,这种田野调查加知识考古的拓展动态配置拥有高高在上的权利,实践生产性和乌托邦短板同时存在于这个系统。如果说欧宁的璧山计划初衷是通过宗庙祠堂地连结性作为基站改善原住民生活,以北欧共同体为蓝本将农村文化遗存转化成自给自足的共消社模式推广。陈韵的定海桥互助社则是以实践性的社区协作互助关注弱势群体,其对社会的疗愈价值。那么今天的留下空间显然还需要将范畴进一步圈定。

《剩余物-练习曲》 声音装置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剩余物-练习曲》 声音装置 尺寸可变 留下空间/2017

  这件位于留下空间户外的声音装置是艺术家在留下空间所在的“曲园”周边区域记录下的一位住在二楼的少年练习小提琴的声音,以及老式里弄街坊邻里的谈话声和12月的风声。

  策展人试图制造出一种暗示—就是此处的现实生存与祖先与过去的一种维系,从而使此处具备了历史感,而历史感没有被粗暴的放入榨汁机,他连同“身体”、“灵光”、“剧场”等原料小心精致地烹饪,装盘上桌。从前菜到甜点我们品尝玩味这一复合型口感,这是灵光消逝的时代留下的,但依然迫切的想知道明天我们需要吃点什么来维系“机能”。展览由入口处第一件声音装置作品《练习曲》拉开序幕,伴随着都市噪音弄堂男孩屡次三番因为弹错音键和节奏被母亲勒令制止地再来过,我相信这是一个开始。

  宣琛昊 2017 12 14

  关于艺术家

艺术家照片

  沈凌昊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艺术系。2011年至今沈凌昊在创作中一直试图去探讨时间、记忆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于感光材料的运用来呈现时间的回溯感以及记忆的易逝性。

  沈凌昊曾获得 “Murphy Award”墨菲奖(2016);“巨人提名奖- 邱志杰提名奖”(2011);“CREATIVE M50年度新锐奖-银奖”(2011);“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1)。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展出,包括:“Murphy Award 墨菲奖提名展”,旧金山,SOMArts艺术中心,2016;“Regarding Beauty”,科林斯堡,科罗拉多摄影艺术中心,2015;“SIPF 2012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新加坡,2012;“一重影事”,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11;“万相: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1等。

  关于作者

作者照片

  宣琛昊,艺术家、独立策展人。2015年个人项目《牧歌》J gallery、2016年策划《千里眼》艺术项目。艺术评论性文章见于《艺术当代》、Artspy、AsiaPacific等期刊和网站。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