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陈联庆、何云昌、汪化共同构建"时间之域"

2018年05月20日 00:4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开幕式嘉宾合影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8年5月19日下午4点,时间之域-高煜、陈联庆、何云昌、汪化作品联展在共同艺术中心开幕,由张宗希、张长收联合策展。此次展出了油画、版画、纸本绘画、绢本彩墨、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3日。

展览现场 (摄影:李保兴)展览现场 (摄影:李保兴)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摄影:李保兴 )展览现场 (摄影:李保兴 )

  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家却未必。甚至很多时候艺术家都在“画地为牢”并各自为战,他们的作品更像是某个时间段的结晶,或者说像艺术家们在某个时期(或长期)内建立起来的一个独立疆域。

艺术家何云昌(左二)接受媒体采访艺术家何云昌(左二)接受媒体采访

  策展人张宗希认为:何云昌的不少行为作品都是把自己规定在一个时间段内以达到某种强度或危险之境:《石头英国漫游记》则是进行时间较长的一个。这个近乎无效的行为与“当今世界主流社会人生价值观形成对峙。”这是反思之域。

嘉宾合影 左起:艺术家高煜、策展人张长收、策展人张宗希嘉宾合影 左起:艺术家高煜、策展人张长收、策展人张宗希

  时间观在中国的艺术传统里一直存在,山水画里的散点透视,本身就凝聚着更多的时间维度。远看高煜的作品,那些印迹仿佛石窟里的许许多多个千佛洞。他的方式,更像一种禅修或者源自佛家的慧识。可谓修达之域。

艺术家汪化(中)与嘉宾合影艺术家汪化(中)与嘉宾合影

  很多人关注汪化的故事,却往往忽略了她真正想让世人看到的那一部分,——画中那些线条里沉淀的时空。汪化说:“我不是一夜之间就会画画的,这些情感、气场从小都在我的体内。现在,我找到了表达的方式。” ——应是命运之域。

艺术家陈联庆(中)与好友合影(左为艺术家忻海洲)艺术家陈联庆(中)与好友合影(左为艺术家忻海洲)

  在2018年的新作里,陈联庆营造出一个介于真实和虚构、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场域。书桌,少年,虎头帽子,玩具似的红缨枪,涂有荧光色的“大哥”,一边严肃一边嬉皮的交杂碰撞,轻和重、东与西的谐和共存,要属当下之域吧。

嘉宾合影 左起:策展人张宗希、评论家邱敏、艺术家陈联庆、策展人张长收嘉宾合影 左起:策展人张宗希、评论家邱敏、艺术家陈联庆、策展人张长收

  而策展人张长收认为:时间作为生命的度量单位,就必然会形成三个截面: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时间概念的存在是需要有参照物的,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对比关系。具体而论,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参照物就是作品,由此而形成的时间截面就是早期作品、成熟期作品和晚期作品,而核心就是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思考和状态。但由于艺术家对时间的理解和对艺术处理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其作品的呈现方式和深刻程度也有所差异。

嘉宾合影 左起:策展人张长收、ARTYOO出品人李娜、策展人张宗希嘉宾合影 左起:策展人张长收、ARTYOO出品人李娜、策展人张宗希

  高煜苦行僧式的生活状态,每天8小时的创作节奏,《作底》作品中的图案犹如时间的“印痕”,不断重复,不断强化。陈联庆的作品采用了工笔的创作手法,从技法上而言,工笔是写实技法,大多以再现客观现实的人和物为主,而且非常耗时耗工。所以,陈联庆作品的时间特性隐含在创作背后,不易被人察觉。何云昌是业内知名的行为艺术家,他的很多行为作品其时间特性不言自明,比如《石头英国漫游记》,何云昌在英国海边拿起一块石头,沿英国海岸边大致行走一圈,回到开始的地方,把那块石头放回原处。历时112天,行程大致3500公里。作为一名素人艺术家,汪化的创作方式不同于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她用一支钢笔勾勒出一个个奇幻的世界,复杂的构图,密集的线条,令观者浮想联翩。从她杂而不乱、密而有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所付出的时间和人力,工程量相当之庞大。

艺术家高煜作品《作底》(摄影:李保兴)艺术家高煜作品《作底》(摄影:李保兴)
艺术家何云昌作品《石头英国漫游记》(摄影:李保兴)艺术家何云昌作品《石头英国漫游记》(摄影:李保兴)
艺术家陈联庆作品 (摄影:李保兴)艺术家陈联庆作品 (摄影:李保兴)
艺术家汪化作品 (摄影:李保兴)艺术家汪化作品 (摄影:李保兴)

  高煜、陈联庆、何云昌、汪化,四位艺术家分别用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和呈现形式,诠释了在当下这个时间截面复杂的社会境况对于个体的影响。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