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视觉殿堂里的灵魂创作者——爱默杨

2018年05月30日 17:5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爱默杨,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制片人。1969年出生于河北承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数字表演艺术实验室主任,副教授。同时又担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委会副主任,数字表演艺术实验室负责人。

  爱默杨等人参与了2016年10月1日-5日的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隆里古城举行,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锦屏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承办。以“黔岭新媒·秘境奂影”为主题,围绕环保、共生、跨界、隆里与世界等元素,倡导把艺术植入生活,用生活激发艺术,全民参与创作。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五十多位新媒体艺术家,十三个高等艺术院校,三十多个知名企业共同见证了这场历史传承与科技展示的新陈代谢。艺术即是一场生机勃勃的生活,通过艺术的方式实现对社会的有效介入并且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正是包括爱默杨等策展人及艺术家在内的所有艺术展参与者的共同期待。

  爱默杨在创作之初就表现出对媒介的锐利敏感,以及对各种视觉语言观念的兴趣。在早期的油画创作混合了多种媒体体材,对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视觉观念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验和思考。1998年,爱默杨购买了第一台装有windows95系统的计算机,开始接触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以及随之到来的互联网时代,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义视觉创作的语言、形态和意义。2000年前后,爱默杨的创作重心开始转向以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为基础媒介的视觉艺术创作。他的创作涉及到影视、动画和舞台数字媒体等多个领域。

  在媒体社会中,信息更加快速、充分的流通和交换,因此爱默杨致力于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介及思想在公共领域的推广,并在乡镇的公共空间建设中有广泛的参与和艺术实践。他认为中国的公共艺术是一场战争,是对有限公共空间的争夺,也是对恶俗趣味,以及廉价、高效、追求商业利益的建设的反对。其本质上的敌人是公共领域普遍存在的陈旧的社会心理结构、禁忌和价值观。他认为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珍视传统的方法也不是封存、保留和建构,而是质疑、解构,使之变成不断变化的、可参与的空间。

  创作是一种选择,创新是一种挑战。“新”的体现往往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时间金钱的代价,而爱默杨很多“新”的理念与创作正在融入到超出人想象的视觉盛宴和体验中。在贫困地区他觉得有必要要强调所谓“当代艺术”的有效性,在此,“当代艺术”首先也必须是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艺术在此刻带给个体的老百姓直接的利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同时尘封于传统几百年的人呼吸到了新时代的空气。在乡村现场,艺术家将获得思维和行动上新的活力,与现场沟通的有效性也变得极为迫切和具体,多方面的精神表达让艺术形象生动起来,并且变得深刻。

  爱默杨利用其丰富饱满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敏感细腻的灵魂嗅觉,将艺术的表达与表现成为具体,成为活力。具体的政治现实和人的关系变了,美学趣味也必然发生变化。每个时代都不可抑制的要生长出属于它自己的新的可能性,从本身固有的系统外汲取有利的方面从而进行转化、升华无疑是一种进步。而新是新媒体艺术,是新的语言。

  作为一个新媒体艺术家,爱默杨的思想深度带来极大的艺术见解,他的创作体验与眼界完全可以深入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的融合点。他的作品与表达的方式,坚定又灿烂的挥洒到艺术殿堂,映亮了艺术家和旁观者的脸庞,一种全新的、敏感的、多重的感觉慢慢升腾,带来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