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辑:杨佴旻水墨画展序

2018年06月11日 17:4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丹顶凤凰》 杨佴旻 367x144cm 2018《丹顶凤凰》 杨佴旻 367x144cm 2018

  文/连辑

  举办“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意在与广大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切磋交流,引出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融入当下生活的学术话题,希望对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有所探讨与推动。

  中国画经过漫长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概念清晰、范畴明确、基因稳定、面貌独特、体系完善的中国特有画种。但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在技法、材料等方面,都未完全定型,所以,中国画又是更活跃、更开放、更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画种。

《庭院Ⅱ》四尺斗方 2017 杨佴旻《庭院Ⅱ》四尺斗方 2017 杨佴旻
《途》六尺斗方 2017《途》六尺斗方 2017

  杨佴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水墨画的绘画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与大胆创新,尝试了一种新型的“色彩水墨”绘画技法。在此意义上,杨佴旻可谓是传统水墨画现代化转型之艺术苦旅中的探索者、创新者。他在传统水墨画上的探索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其一,中西方绘画的艺术融合。透过杨佴旻的艺术创作,不难发现,他很注重对中国画理念、材质、笔墨等方面的继承。这不仅体现在其坚守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写意传统,而且体现在其传统水墨技法的熟练掌握上。同时,杨佴旻充分注意到了中西绘画在理念、技法、审美标准与艺术表达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性,在深入研究西方绘画发展历程与美学观念变迁的基础上,尝试着将西方绘画的元素纳入其中国画的创作之中。他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本色,大胆融入西方的写生理念和观念性绘画的理念,在选题不止于传统的山水、花鸟等,也选取日常生活场景与静物;在构图上,讲究小景别、满构图艺术呈现,并有意识地尝试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西方绘画设计性与装饰性与中国画写意性的融合。正是基于此种融合,使其作品画面兼具中西绘画的审美特色,带有丰富的多元意味与阐释空间,而且与当代审美风尚相契合,富有较强的时代感。

《五月的楼兰》 145x367cm 2016年 纸本设色《五月的楼兰》 145x367cm 2016年 纸本设色
杨佴旻 《春色》 2016年 96.5x60cm 纸本设色杨佴旻 《春色》 2016年 96.5x60cm 纸本设色

  其二,历史与时代的融合。作为一位有学术理想的画家,杨佴旻始终注重传统与当下、历史与时代的衔接融合。在创作上,他一方面深植传统,遵循水墨画的基本理念和范式,坚持师法自然与师法古人相结合,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使其作品不乏历史的厚重之感,不乏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另一方面,他尊古但不泥古,在沿袭古法,营造传统绘画意境之美的同时,积极探讨传统绘画的当代表达问题,尝试消弭传统国画与现代审美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感,探索如何让传统美术更具时代气息,更能当代表达,积极推动传统绘画走进当代普通大众的审美视野和日常生活。

禁果系列·2017·5禁果系列·2017·5
禁果系列·2017·6禁果系列·2017·6

  为此,他深入生活,关注当代新型绘画理念,注意了解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艺术偏好,致力于以传统的笔墨、线条、设色等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趣味,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代人审美习惯的“色彩水墨”之路。体现在其作品上,虽少有宏大、沉重的主题或规定性的内涵,却充盈着传统的笔墨意趣与丰富的色彩肌理,且整体的朦胧色调使作品不乏意蕴,观之总能使人获得精神的愉悦与身心的放松。与这种主题选择相契合的是,很多画作的尺幅并不大,丝毫没有巨幅长卷的视觉压迫感,更适宜于家居装饰和闲时玩味,所以深得当代人的认同与喜欢。

杨佴旻 《拒马河》 2016年 68x68cm 纸本设色杨佴旻 《拒马河》 2016年 68x68cm 纸本设色
杨佴旻 《三月 》67.9X57.9cm 2005 纸本设色杨佴旻 《三月 》67.9X57.9cm 2005 纸本设色

  其三,墨与色的融合。大体而言,中国传统主流绘画在色彩观念上经历了一个由“丹青重彩”到“以墨当彩”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中国画,以线造型然后敷色,讲究“随类赋彩”,设色多以平涂为主,至隋唐时期,用色臻于成熟,艺术家对水墨画的探索也持续不断。如唐代张彦远总结出“运墨而五色具”墨色特点。宋代以降,绘画色彩趋于清淡、温和,及至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中国画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崇尚以笔墨为主,用色为辅,追求“墨分五色”。在杨佴旻的创作中,既有以墨勾线、设色成块的传统水墨画技法,又有以色勾线、用墨敷色的突破创新,从而打破了墨与色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

杨佴旻 《未开的水仙和野菊花》 63×55cm 1997年 纸本设色杨佴旻 《未开的水仙和野菊花》 63×55cm 1997年 纸本设色
杨佴旻 《以莫奈作品为蓝本的风景》77×83cm 1995年 纸本设色杨佴旻 《以莫奈作品为蓝本的风景》77×83cm 1995年 纸本设色

  杨佴旻突破以墨代色的传统,而尝试墨与色相结合,当用墨处即用墨,注意墨的浓淡干枯,并不厚积,形成积墨;当用色时即用色,根据需要调出高明度的红或蓝、低纯度的黄或绿,并注意保持画面冷暖对比的协调,既不过于鲜艳,又不过分跳跃,从而使其作品整体呈现出较为含蓄、沉稳的色调,富有意味。正是基于对传统先勾线、后敷色,线与色界限明确、过渡生硬画法的突破,使其画作看起来往往并无明确的墨与线,墨与色的衔接、过渡显得自然、柔和,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的同时,又让人倍觉新鲜。

杨佴旻《晨光》-150X116cm-2001年作-纸本设色杨佴旻《晨光》-150X116cm-2001年作-纸本设色
杨佴旻《寂静的天》 70X68cm1997年作杨佴旻《寂静的天》 70X68cm1997年作

  细细品读杨佴旻的色彩水墨画,笔墨气韵生动,设色丰富和谐,笔下的人物景观更是鲜活生动,无论是自然山川,还是日常静物,皆被其表现得富有节奏与韵致,生气自然灌注其中,既有西方绘画的写实之美,又有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之美。杨佴旻的色彩水墨画探索,既依托于传统,又超越于传统,革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摸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中国绘画色彩语言。基于此套绘画技法与色彩语言而呈现出的作品,别具一格,耐人寻味。而且,其立足当下,努力寻求中国水墨画与国际艺术的接壤和对话,融通中西,借助传统的材质与西画的思维来进行艺术创新,赋予传统水墨画以新的生机与活力。某种程度上,杨佴旻正沿着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先辈的足迹在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上坚实迈进。我们期待他在这条艰难的艺术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杨佴旻《七色太行》114X80 cm 2012年作杨佴旻《七色太行》114X80 cm 2012年作
杨佴旻《周末》 32.2X56.4cm 2002年作 纸本设色杨佴旻《周末》 32.2X56.4cm 2002年作 纸本设色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