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泽展评丨林梓:历史的介面

2018年06月25日 11:5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林梓

  书的外观和书的内容之间存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从基督教早期的凯尔福音书(Book of Kells)厚重炫丽的封皮,到中国秦汉及更早时期的竹简——书写载体的外观总蕴涵着丰饶的哲学意味。如威廉·福禄泽(Vilem Flusser)所说,书写作为一种行为的姿态在于穿透一种表面:因为只有穿透才能免于被历史抹去。因此即便书写是一种低效率、低效能的行为,人们还是依赖它来对抗自身作为稍纵即逝之物的命运。在这种认识下,艺术家谢晓泽针对古籍外表的观察则成为一种具有哲学省思的凝视。

劫后余生 (清华大学图书馆抗日战火中幸存书籍#2)2017。 Oil on Linen 亚麻布油彩 (122 x 188 cm)  劫后余生 (清华大学图书馆抗日战火中幸存书籍#2)2017。 Oil on Linen 亚麻布油彩 (122 x 188 cm)

  谢晓泽的展览《韧》囊括了艺术家在近十年中以加德满都,北京到牛津和纽约等地的图书馆中的各种古籍的外观为主题的油画。作品以其庞大的尺寸和颜料丰富的肌理将古籍书脊的破损、烙黄的质地、以及编装的凋零在油画的错觉平面中展现得淋漓。画面中的书籍有些竖置夹放在类似的书籍之间,有些则平躺在一个空旷的平面之上。艺术家解释说,那些来自西方的古籍通常都是竖置的,而东方的古籍则大都横置。其中的一幅作品展现的是藏于加德满都寺院中的古老佛经(的画面)。经书被缠绕包裹在一块金黄色的厚重丝绸之中,横置于一块木质平面之上,饱含东方神韵。另一些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在侵华战争中被部分损毁,其剩余部分依旧被图书馆收藏。画面中的这批图书极尽怆然。

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图书馆 (K 24。 新约)。 2016。 Oil on Linen。 亚麻布油彩 (92 x 132 cm)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图书馆 (K 24。 新约)。 2016。 Oil on Linen。 亚麻布油彩 (92 x 132 cm)

  书的表面和书的内容之间究竟有何种关系?观者在作品面前被置于某种由此而生的深沉静谧之下,艺术家彼时对这些书籍的凝视在此时的观者眼中反复重现。画面中被放大了的书籍仿佛将人和书置于某种亲密的关系之中,然而在如此近的距离下,却难以说清这些斑驳的封皮之上究竟是什么让这种关系陡然浮现。阿甘本在《万物的署名》(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中对署名理论(Signature Theory)的阐述成为了一个恰切的切入点。正如长久以来欧洲形而上学理论对于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关系(人的不可见的实质通过可见的外观得以间接展露)的表述一样,图书的外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它对自己内在内容的一次翻译,一次转喻,一种具备隐喻意味的提名。由此,正如署名理论将人的面孔和人的作业定义为人的署名一样,图书的外观和这种外观所制造的历史性也成为了其内容的署名。毕竟,书本的封皮承载了书本作为一个历史之物和历史本身产生的全部摩擦。这些摩擦的痕迹既是历史与书籍之间矛盾的痕迹,也是书籍胜利的痕迹。这矛盾与胜利来源于书在自然的熵中构建了信息的稳定和相对的持久,这两者在熵的载体(人类)面前都是珍贵且易逝的。

  人将自己最珍贵的理性付诸书写,自己也因此转变成理性之外的存在。创造书籍和毁灭书籍的手都是同一双人类之手。凝视,用视觉抚摸书籍封皮的也来自同一束目光。在书籍之外的世界,似乎一切发生和存在都应该是即时的,临时的,注定被遗忘的。依靠书籍,那些被保留下来的知识构建了我们概念中的历史(或历史意识)。而反过来,书籍又成为历史中的此在,在鉴证的同时,成为了另一部分历史渴望毁灭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讨论谢晓泽对书表面的描绘则能窥视到艺术家对于这种历史性和历史的易逝性所产生的敏锐洞察。这些作品也因此具备了丰饶的隐喻:没有一个存在的表面能像书籍的表面一样,成为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历史之间摩擦的介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