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阐释和方法

2018年08月08日 12:2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马琳

  在当代艺术批评领域里,水墨话题的争论是最激烈的、持续时间最长的。2000年以后,水墨的争论已经从简单的传统与现代之争转化到更复杂的语境,创作也从“要不要现代”转到“如何现代”,艺术家和批评家也从简单的批判传统转到如何在批判中发展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2年开始,我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与研究中心展开合作,进行了一个持续性的学术研究项目——“水+墨”。这个项目主要围绕水墨画里面的核心价值——水墨画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被提炼和更新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以展览、论坛和文献的形式呈现。展览和论坛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文献将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论坛现场“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论坛现场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是“水+墨”系列展览中的第三个展览。在当代水墨展览领域里,讨论抽象和观念的展览比较多,讨论人物画的展览却相对较少。所以此次“水+墨”的展览主题是“人物画的发展”,主要聚焦和人物相关的水墨创作与发展。展览邀请了蔡广斌、靳卫红、蒋奇谷、黄一瀚、黄国武、李周卫、王劲松、吴松等8位艺术家讨论水墨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创作语言上的变化。为了更深入地讨论“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这个主题,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论坛“当代水墨人物画与中国艺术史的发展”,由批评家王南溟担任论坛主持,邀请艺术家黄一瀚、蔡广斌、吴松,以及德国的跨文化交流专家,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与来自意大利的策展人、现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工作的马瑞虬(Maurizio Bortolotti)分别就水墨人物画在当代的发展线索、当代水墨如何发展、西方学者对水墨人物画的判断和反应这几个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及讨论,以呈现水墨人物画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展览与论坛嘉宾合影“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展览与论坛嘉宾合影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之所以选择蔡广斌、靳卫红、蒋奇谷、黄一瀚、黄国武、李周卫、王劲松、吴松这8位艺术家,是因为这8位艺术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物画倾向,代表了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8个方向,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揭示了当代水墨领域中的各种可能性。例如黄一翰是“新人类”“卡通一代”概念的提倡者,他的作品直接干预现实生活,希望水墨画能直面社会。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他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将商业广告、电脑色块、卡通形象、后人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对中国社会的公共问题提出疑问。在当代水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黄一瀚在论坛的发言中首先反对了“新文人画”的方法。他强调艺术在现实当中要有创造性,提出了“双原创”的观点,认为当代艺术的创造不仅仅是社会单维度的创造,也必须包含艺术语言的重新发现和再创造。我们对艺术的判断,必须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双重原创,只有这样,中国当代艺术才有曙光。而对于当代水墨在未来的发展,黄一瀚认为加紧西化是一条出路:“我认为油画要加紧民族化,而新水墨反倒要加紧西化。如果新水墨再不在更高层面跨过西化一关,如果还不断在没有更新观念和技法的老民族元素里兜圈子,那这个画种将患“贫血症”,这是我提醒大家思考的问题。” 黄一瀚坚持水墨画应当介入当代生活中的这一立场,影响了很多年轻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黄一瀚在论坛发言参展艺术家黄一瀚在论坛发言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黄国武、李周卫就是黄一瀚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广州。黄国武和李周卫的作品与徐悲鸿以来的美术学院人物画专业有关,人物的造型轮廓线与墨色渲染的结合是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创作特征。但是黄国武和李周卫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突破,这种突破表现为从人物写生式的绘画到与人物有关的形式创造。所不同的是黄国武选择了人物与风景的结合,而李周卫面对日常生活的人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群不再是画面的主体,景观才是。他们用淡淡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被社会景观打造的对象。

参展艺术家黄国武作品参展艺术家黄国武作品
参展艺术家李周卫作品参展艺术家李周卫作品

  对于黄一瀚“油画要加紧民族化,而新水墨反倒加紧西化”的观点,靳卫红在论坛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黄一瀚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态度,但这是一种“退步”的态度。她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了30年,大家都面对现代性这样一个困境和问题,于是我们更多地把眼光放在西方,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非走不可的道路。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问题,我们现在依然在谈论绘画的思维就已经是一种退步的思维。因为在杜尚、博伊斯之后,这个世界已经是无所不能,而到了阿布拉莫维奇这样的艺术家我们只有惊叹,那么如果我们还选择绘画,就表明我们的态度是‘退步’的——‘退步’是一种态度,这是一种选择。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方式,用绘画表达观念也好,用绘画表达媒材也好,用绘画去跟传统对话也好,它都是一种‘退步’的态度。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个态度,也是选择在当代社会的一个立场。”靳卫红觉得黄一瀚很有理想地提出了水墨画的振兴需要西方化的这种策略可以作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想法,但是它的结果如何,不是只靠一两个人的实践就能够回答的,这个口号让艺术承担了它不该承担的东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可能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的回答。对于靳卫红来说,她觉得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者是她愿意选择的一个艺术立场。靳卫红对当代水墨的思考和她的艺术立场也体现在她的创作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女性”一直是贯穿靳卫红创作的主题,她的作品中大部分女性形象是赤裸的。正如阿克曼在论坛中所评价的:“靳卫红的绘画首先指向自身,是女性个人内省的表达”。同时,靳卫红的作品也指向社会,这些女性在被观看的同时,也在观看观者。

参展艺术家靳卫红作品参展艺术家靳卫红作品

  这种对中国当代水墨发展的关注,也表现在了蔡广斌的创作和发言中。蔡广斌近年来的创作以水墨结合影像的方法,对水墨人物画进行了实验和转换。本次展览的《他拍》系列作品是继《窗》《自拍》系列之后最新创作的作品。蔡广斌强调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应当注入当代观念,这种观念是对原有表现方法的内容改变。在《今天——用水墨画人物出于观念》的演讲中,他提出了当代水墨的创作过程:先是观念,即先确定自身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然后寻找与自身观念及主题相吻合或到位的表现形式,进而形成自主化的、个人化的绘画手法。结合自己的“影像水墨”人物画的创作,蔡广斌认为这种创作方式符合自我观念的表达和个人真实的感受。正如他在创作日记中所记录的:“影像艺术的准确及直接真实性与黑白灰空间的纯粹便会在我的作品中得到新的表达,并随之带来一种新的当代水墨艺术形式——‘影像水墨’。我选择单色是因为单色降低了多彩画面构成的复杂性,使作品的概念与我的意识表达能更加准确。”在探寻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画面之间的一种关系的过程中,蔡广斌还特别强调了用墨,强调中国画的特征在于墨色与宣纸之间的关系,这种水墨的韵味也是其创作的底线。

参展艺术家蔡广斌论坛发言参展艺术家蔡广斌论坛发言
参展艺术家蔡广斌作品参展艺术家蔡广斌作品

  传统与当代的碰撞和融合,在王劲松、蒋奇谷、吴松的创作中也有鲜明的呈现。王劲松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尽量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一些跟传统有关的东西,但也加入了个人性格和对整个社会与时代的理解。蒋奇谷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任教,水墨人物画能否当代化是蒋奇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创作一系列尺寸巨大的水墨人物画,例如这次展出的作品《人山人海》可以说是对蒋奇谷思考的一个实践和回答。吴松的《日记》系列是以拼贴的方式呈现的,他把图像粉碎再混合。他常常用“梅兰竹菊”这种传统形象来表达新的观念,并选择“人物”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他在画面中把经典的题材和当代生活的碎片化形象组合在一起,对传统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的处境进行描述和展示。吴松在论坛中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作品中我试图把过去与现代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水墨这种形式,将经典的题材与生活周遭所发生的有关联的图像呈现上来,由此引起一些美学和生活哲学上的反映和联想,使人有一些触动。这些触动可能是片段的、碎片化的、穿越式的,但它刚好反映了我们所处语境的一种状态。”在论坛上,吴送还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与教学项目”的教学成果,西方的学生在没有接受过水墨画学习的背景下创作的水墨作品表现了西方观念与中国材料的碰撞。

参展艺术家王劲松作品参展艺术家王劲松作品
参展艺术家蒋其谷作品参展艺术家蒋其谷作品
参展艺术家吴松作品参展艺术家吴松作品

  此次论坛邀请的来自西方的两位专家,阿克曼和的马瑞虬分别以西方视角对中国水墨画进行了探讨。阿克曼是一位汉学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最近30年的发展非常了解。他在《自我与形象——关于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些看法》的主题演讲中通过图像分析和心理解剖的方法,对中国水墨人物画进行了学术化、逻辑化的探讨。阿克曼认为,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今天有很多作品是“Kitsch”的。在当下,“Kitsch”常常被解释为媚俗艺术,而阿克曼认为“Kitsch”不仅是“差的品味”(bad taste),而是彻底地把人的经验变为更虚假的东西。今日的水墨人物画看起来是对传统的继承,但其精神内核已经不同,对“人”的表现只是表面的东西,停留在审美层次,也就是“Kitsch”。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写意”并非今日所说的区别于“工笔”的绘画方式,而是艺术的立场——对于自我探索、材料技法的掌握和自我修养的表达。今日水墨画的材料和技术虽然由传统而来,却失去了自己的立场。阿克曼认为材料与技术是为特定的艺术立场而设定的,材料与技术只有达到“写意”的目的才有意义,而今天的“抽象水墨”还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这是阿克曼在其主题演讲中为中国水墨人物画提供的线索,依据这个线索,他以图像对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认可的当代水墨人物画作品。阿克曼认为这些作品传达了对于人体的非传统解释,表现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及对当代的体验、经验的关照和自我探索。这些作品有朱新建、李津、靳卫红的,他们的绘画保留了传统的“写意”,绘画的过程与绘画的结果一样重要,这种绘画的状态和绘画的张力与才情才是运用水墨材料及技术的必然。

论坛嘉宾阿克曼在发言论坛嘉宾阿克曼在发言

  马瑞虬在《欧洲人视角中的中国当代水墨》的主题演讲中,同样以西方人的线索和角度对中国水墨进行了讨论,为中国当代水墨画提供了新的视角。马瑞虬认为,对于欧洲人来说想进入中国的水墨讨论是很不容易的,对于没有接触过水墨画的欧洲人来说,看到中国水墨画的画面很容易把其放到欧洲回流的形态里面去,认为其是一种绘画的回归。但是后来,马瑞虬意识到这种认识可能是有偏差的,在继续接触水墨画后他发现水墨画反映的是与观念艺术一样的,呈现的是同一种观念。马瑞虬还罗列了观念图像和欧洲回潮的新表现,并结合这次“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自己进行了反思。

论坛嘉宾意大利人马瑞虬发言论坛嘉宾意大利人马瑞虬发言

  需要说明的是,“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展览所涉及的8位艺术家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个案,他们的创作只是呈现了水墨人物画在当代发展的8个侧面,并不是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全部。此次展览至少有两个方面没有纳入其中,一个是“新文人画”人物画,一个是“浙派人物画”。这也意味着水墨人物画还有很多课题待研究。此次展览和论坛提供了很多解释系统,而这个解释系统对于今天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