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大师第五届公共艺术与设计论坛新媒体专场在上海国际文化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期间成功举行。配合明日大师作为艺术策划的“上海国际文化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新媒体展区”,此次论坛主题围绕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展开演讲。由林俊廷、费俊、班磊三位新媒体艺术家担任演讲嘉宾。

在论坛开始前,新浪当代艺术邀请了明日大师创始人兼ceo刘泉女士以上海文博会新媒体展区总策展人的身份与林俊廷、费俊两位老师关于数字“故宫”及新媒体行业发展进行了对话。
嘉宾介绍:
刘泉: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明日大师联合创始人兼ceo,明日大师在上海地铁汉中路站创作的“地下蝴蝶魔法森林”和“魔法门”,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美地铁站”。以下简称刘。
费俊,新媒体艺术家。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故宫“端门数字馆”主持设计之一。以下简称费。
林俊廷:著名新媒体艺术家/青鸟新媒体艺术艺术总监/四川美术学院硕导及特聘教授。台北故宫《富春山居图》新媒体特展创作者。以下简称林。
刘:林老师,我们知道2011年台北故宫展当时达到了90万人的参观,可不可以请您分享一下创作背后的技术突破和创作中有趣的故事呢?

林: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大概4月1日,台北故宫的周功鑫院长打电话给我,她说她希望我来做《富春山居图》。然后她说没有时间,六月要交。一开始我是回绝的,我觉得不可能,全世界没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作出这么大体量的项目。后来院长说,你就尽力吧。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我也在跟馆方沟通时间有没有可能往后延,但是也在第一时间告诉了上海的团队我们要做这件事。回台北以后跟院长交流,再隔一个礼拜我们就去提案了。然后台北故宫一致通过。
之后有故宫里工作人员告诉我,谢谢我,让他们知道原来博物馆也可以这样做。
刘:大家印象里的故宫都是庄严肃穆的,建筑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数字化的进行里有遇到哪些困难吗?
林:是的。我想台北故宫跟北京故宫都一样,在建筑主体上一根钉子都不能钉,但是我们必须要架设备,要怎么架?还有所有的不管是木材还是电线都必须是一级的防火防蛀材料。这么多的一级防火防蛀材料要哪里找?还有电的问题,因为它是传统建筑改造的,承载不了那么大的电能负荷,只能全部外拉。
我们整团队是在上海,可是我们却要在台北完成,我们的团队在一个半月时间完成了展览的一件大作品,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件小作品。这五件作品后组成了“山水诀-富春山居图新媒体特展”。当时我觉得,可能有菩萨保佑才能做出来。
刘:这也是对团队非常大的考验,时间这么紧迫这么多外力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了非常轰动的展览,林老师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再创造,而我们有一位艺术家,把活泼清新的文创风与我们古典文化做了结合。就是我身边的费俊老师,来自中央美院,线上故宫数字展“故宫祥瑞图”的主创之一,我想请费老师分享一下此次线上展与林老师线上展览所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和背后的故事。

费:我很荣幸能和我的团队参与故宫数字化进程文化产品的研发,包括紫禁城祥瑞,还有刚刚发布的pro版,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写生珍禽图,还有故宫陶瓷馆一系列项目开发。
就拿韩熙载夜宴图来举例子,它耗费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个时间并不是故宫本来预计的时间,我想无论是故宫的策划团队,还是我们这样的一个创业团队,都对这张画充满了敬畏。我们经历了十余个版本,不断在做减法。
最初我们在这个项目中加入了很多比较较新奇的新媒体交互方式。又不能敬畏到只是在ipad上呈现出一张画。原画是一个卷轴。卷轴是需要徐徐展开一边展开一边看的非常优雅的观看方式。但是在电子化的设备里呈现,其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最终我们找到了能够演绎这张画的一些合适的方法,第一采用手势悬空在画面上,不放任何视觉元素在原画里。因为放任何的视觉元素在我看来都是对原画的束缚,这其实在设计上是非常挑战的。
第二点我们还需要有一些互动,让人们能够有时空穿越的代入感。这是靠我们植入了大量的按照古法演绎的现代表演者,甚至连乐谱都是按照古法还原。我们和台湾的汉唐乐府合作,他们对这张画有很多年的考古研究,我们把他们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融合在这件作品里。这几种方式做结合,使得我们既能够保持原画的肃穆的阅读方式,也能为观众带来现代的感官和代入感,去感受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
刘:您是要在小小的电子屏里呈现宏大的历史轴卷,而林老师是在实质的传统历史建筑里制作出现代化的数字展览,不管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新媒体艺术都在改变着艺术的制作与大众的生活方式。 这两年新媒体艺术展越来越多了,以前大家看艺术展只是安静的在美术馆,现在大家看展览,不仅可以看,还可以互动,甚至可以感受作品里人物的生活方式,您觉得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会给社会及生活方式带来哪些改变呢?
在我看来,新媒体艺术从原本的艺术媒介到现在的艺术形式,归根结底是它具有公共化的基因。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就是新媒体的一种载体。由于它数字化的特点,数字化的可复制性是它原本媒介语言中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数字化和公共化使得新媒体艺术很容易和当代艺术和生活方式发生关系。
我觉得这个是很多新媒体艺术家追求的方向。也就是说如何通过新媒体和艺术来为公共文化生活提供教育和文化产品的体验。
刘:现在很多展览会有标语说“请你触摸、请朝我微笑”,因为交互技术的发展和它布展形式的改变,使得原来那些冷静的要保持一米五看展的形式,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
费:新媒体艺术它和人士零距离的,甚至可以说是打破零距离的,很多新媒体作品是参与式的,如果没有观众参与,这件作品是不完整的。必须要通过观众的参与,来生成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价值也来自于公众的参与。
刘:是的,以前我们老百姓觉得艺术跟我是有很大距离的,现在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达以后,很多艺术是可以零距离接触和甚至交互的。谢谢费老师,我想再问下林老师,从您的角度来讲,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我从九几年开始做装置和录像,当时也是受老师的影响,慢慢的我开始觉得这样的作品还远远不够。它已经没办法满足我的创作。它是在单向的向观众传达信息,而观众也只能接受。后来我就开始做一些互动感应的装置,慢慢的就越来越多的形式。新媒体在艺术创作上,我觉得就像一个技法,你对创作技法熟悉,它才能表现出你的艺术创作。当然艺术创作最重要的还是想法,但你的技法要能跟的上你的想法。
我02年住在纽约驻地创作的时候就在当地创作了一个新媒体创作中心,那时候新媒体还是很新的一个手法,但我是99年就开始做了。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新媒体艺术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就像你拿一个铅笔,你还是可以画素描,画的好不好与你的功力有关,与铅笔无关。新媒体艺术也是一样,最后还是要落地在“艺术”两个字上。现在有很多新媒体作品在我看来的比较像特效,懂编程的人一看就能做出来,可是那和艺术无关。所以我想我们既然叫做新媒体艺术,艺术才是内核。
至于我对新媒体艺术的看法,其实我和费老师的看法一致,艺术它不一定只能存在冷冰冰的白盒子里,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我跟费老师也很有渊源,在08年我也跟北京故宫合作了汉唐乐府的演出,整个舞台都是交互的。新媒体不管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博物馆,甚至在商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教育文旅医疗等等。在荷兰,还有了太空计划。这也是新媒体最让我们着迷的地方,它拥有极大的延展性和潜力。我觉得可以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才,而不是只有艺术学院科班的学生才能参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所以我想这大概是今天新媒体的意义。

刘:谢谢两位老师的精彩的对话。新媒体从刚刚问世的时候被很多人质疑,尤其是来自于传统艺术的质疑声音,到今天被广泛的应用,甚至能走进故宫这样的一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当中去,说明了新媒体艺术魅力。它是一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那回到艺术的本体上面,才是我们艺术爱好者和艺术从业者真正向艺术致敬的地方。谢谢大家,希望我们有机会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