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向经典致敬——走进美术馆

2018年08月10日 10:2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徐闻彦

微信图片_20180808102115

  论坛主题:美术馆与少儿教育——回顾与推进

  论坛主持:王南溟(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演讲主题:向经典致敬——走进美术馆

  演讲嘉宾:徐闻彦(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小学高级美术老师)

  时间:2018年7月28日  11:05—11:20

  地点: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

  向经典致敬——走进美术馆

  徐闻彦:大家好,我是协和双语学校的美术老师徐闻彦,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向经典致敬——走近美术馆,也是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美术特色教学。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小学高级美术老师徐闻彦作主题演讲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小学高级美术老师徐闻彦作主题演讲

  我们学校一直秉持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学理念。说到中西融合,最基本可见的就是人。我们学校在2009年,引入了第一位美术外教,来自法国的艺术家CC老师,刚才王老师也介绍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用大学常用的单元化教学来上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而且教的还是世界一流大师的作品。第一次作品展就惊艳了全校师生。一个基本的色彩平涂训练,加上几根简洁的线条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块,抽象的建筑造型跃然纸上,有几分法国画家德劳内的影子。接下来的立体建筑制作同样震撼到当时的我。我们对各种画材进行尝试,学习不同大师的风格,跟毕加索学拼贴,跟塞尚学风景,跟西涅克学点彩,跟中国古人学做面具,跟迪士尼学卡通。外教的到来,带我们打开了“经典”教学的大门。因为这股大师风,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参加了中华艺术宫的开幕大展“绘·出彩——儿童美术教育互动展示”,能够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展览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自信心。

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学理念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学理念

  时至今日,我已经和很多位来自各国的外教进行合作。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有喜欢未来科技的英国男生,有做事一板一眼美国女人,有喜欢节庆的英国人,有酷爱装置艺术的美国佬,还有中国通的菲律宾人。不同国家、不同性格的人,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会碰撞出火花,也会有矛盾。有时候会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产生分歧,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一个共同的爱好很大程度缓解了这个矛盾。我们经常相约去美术馆参观展览,会给我们的备课带来灵感,是个很好的契机。2012年奥赛博物馆在上海举办展览,我们自然不能错过,饱览了大师们的杰作,我们的孩子受约参加了现场临摹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怎么让更多的孩子身临其境呢?当时的主办方让我们把美术馆“搬回家”,所有的现场临摹作品在各个学校做巡展,场馆和学校有了有机有效的互动。我们在校园内精心布展、营造氛围,我们组织学生有序的参观,教他们如何欣赏。我们设计了反馈问卷,学生描述的所见所感也鼓舞着我们。

“奥赛展临摹现场”2012年“奥赛展临摹现场”2012年

  我们做得更完整,辐射面更大的一次美术馆活动是“小小蓬皮杜”系列活动。2016年蓬皮杜在上海展开了一个很大的展览,非常有幸参加了“小小蓬皮杜”学生创意美术展览。要知道这是在正在进行的蓬皮杜大展的楼上同时进行的学生展览,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但是能够和大师的作品同时空展出,让参与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也诚意十足表现出向大师致敬的决心。大家欣赏到的是展览的精彩场景。整个展览以圆形为基础,圈出了不同风格的作品:有油画、综合材料,木雕拼搭,创意手绘,装置艺术,扎染、版画、国画等等。

“小小蓬皮杜”系列活动“小小蓬皮杜”系列活动
“小小蓬皮杜”系列活动“小小蓬皮杜”系列活动

  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入选的作品和学生的创作感想。《战争》中没有枪没有炮,但颜色、线条和图形都表达着悲伤的情绪,张同学感受后,想创作一幅表达愉悦和享受情绪的作品,于是有了小老鼠掉入奶酪天堂的美梦,色彩和线条结合出有意思的设计感。《抒情爆炸八号》强烈的色彩带给金同学灵感,尝试在简单的构图中练习渐变色和肌理效果,强烈和柔和的对比表现了画面的平衡感和节奏感。《天堂之树》的周围肯定遍布天堂草坪,邓同学是这样想象的:那里的草和大地都是五彩缤纷的,一只宠物刺猬跑过来和小草融为一体。值得一提的是,棉签点出的圆点装饰也借鉴了澳大利亚土著艺术风格。《室内》让张同学感觉像在画家家里做客,于是描绘了相同角度的中式传统厅堂,让人们感受中式风格,弘扬了中国文化。贾科梅蒂的人物雕塑特征鲜明,铝线和锡纸的结合能够简单地表现出人物造型和金属质感,让学生们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和乐趣。毕加索创造了很多新的艺术风格,小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容小觑。梅同学学习《朵拉玛尔》的造型绘制了自画像,又加入真实的手和头发的部分进行摄影创作,她说在对大师表达敬意的同时满足了自己成为画中女神的小心愿。两天展览虽短,互动不可少,小小志愿者轮流值班,为来宾介绍作品,锡纸小人的现场教学吸引了大大小小的观众尝试。襁褓中的婴儿在爸爸的带领下也感受着浓浓的艺术氛围。学生画展的成功,让主办方又玩出一个花活——在大师真迹前现场写生!我们的三个孩子都选择借鉴德劳内的埃菲尔铁塔,现场观众们除了观展也关注着小画家们,不少外国观者还驻足和我们的孩子交流。选择的虽是同一个作品,但最后三幅画呈现出不同视角和表现形式。

学生在创作学生在创作
学生再创作学生再创作

  美术馆教学已然成为我们选题的好方法,但鉴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无法带领所有的学生到现场观展。把展览带到教室,创造观展的“条件”是我们能做的。结合学校艺术节,我们开展了“向大师致敬”的绘画活动,我将就各年级和不同班型做简单介绍。

  一年级精英班,学习的是乔治·布拉克的《莱克斯湾》。近中远景的层次感,野兽派的多彩色运用很符合低龄孩子的特点。一年级先锋班学习的是毕加索的《朵拉玛尔》,小朋友们在镜子里观察到自己脸部的不同角度,画出了有意思的自画像。二年级精英班学习的是约瑟夫·科尔本的《庙》,在刮蜡纸上创作了各种对称的建筑。二年级先锋班学习的阿加姆的《双重变形》,他们绘制了同一风景的两个季节,剪成条后黏贴到折叠纸的两侧,形成了立体的季节变化。三年级精英班学习的是杜布菲的《搅拌场》,平面与立体,前前后后,虚虚实实,说不定能挖掘出些瓶瓶罐罐。三年级先锋班学习的是布朗库西的《纳西索斯之泉》,主要利用了泡沫塑料的易塑造性,在做完paper mache的步骤后再上色做旧,一件件远古海洋生物出炉。四年级精英班学习的是贾科梅蒂的《威尼斯女人》,锡纸小人在之前已经有过介绍。四年级先锋班学习的是阿尔曼的《家,甜蜜的家》,单个元素组合的动物雕塑还是很考验高年级孩子的功力。五年级学习的是考尔德的《四片叶子和三片花瓣》,杠杆原理深深吸引着学生,设计稿很带感,当然出于分层考虑,我们还加入插片式的学习选择。

三年级精英班学习的是杜布菲的《搅拌场》三年级精英班学习的是杜布菲的《搅拌场》

  最后,我想以最近参加的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行的《初芒计划——少儿作品展》作为结尾。这是一个系列作品,五位小朋友分别用波普、点彩、马赛克、立体主义和野兽派来重塑白石爷爷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回到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中西融合,我们会利用好美术馆资源,坚持在“经典”的路上一直前进。谢谢大家!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行的《初芒计划—少儿作品展》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行的《初芒计划—少儿作品展》

  王南溟:第三位是国际学校的徐闻彦,在她的《向经典致敬:走进美术馆》演讲中,让我们知道,在她们的学校有非常好的课题设计在学校里面的推动。我们一直在讨论学校里面的美术教材是什么样的?王小音是我们美术教材的主编,是一个权威专家了,上海这些美术教材已经编得很开放了。美术教材在国外是自己学校自己编教材的,我们刚才看到的这样一个案例由于外教的引入和上海这样一个城市环境,使得这个城市里面有非常不错的教材来推进学生的对艺术的了解。徐闻彦介绍的“向大师致敬”美术课程的背景比较多的是法国派的,如果我们从印象派入手那肯定是法国派的,当然在这所学校里面不止是法国派,还有一个中西融合这样的一个课程的推进,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如何挖掘我们自己的文化因素来跟当下进行结合。当然这个课题有点庞大,在理论界里面也是争论不清楚的一个课题,但是如果从教学实践和我们的中西方文化这样一种课程配套来培养学生的意识,我相信以后的小孩会既懂中国文化也懂西方文化的。

论坛现场论坛现场

  (未完待续)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