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关于山水问题的当代艺术现场

2018年08月23日 16:4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折山图Ⅱ:扫描·山水 ——关于山水问题的当代艺术现场

  宋振熙

“

  系列计划阐述

  “折山图”系列展览项目是由策展人宋振熙和艺术创作团体“畅神”小组共同发起的针对山水问题思考的一次艺术生产计划,这是从2017年10月第一次在成都安仁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单元开始。“折山图”意象以“折”为核心,即在颠覆性工业化4.0的后现代时期中,几折光影我们才能看到山水作为世界观的本质。在这“几折”之中,山水的新象则将各种新的山水经验路径呈现出来,一幅“折山图”。在这个持续不断发生的山水生产事件中,策展人和“畅神”小组希望把山水的问题回到宋以前,回到山水经验的原点论述中去,割去不必要的繁复和传统,让当下人的山水残忆和缺失的山水经验补偿,带动新的创作,直接讨论山水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折山图I:山水的新象”是从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的核心表达“畅神”做出动因,即对“尚古无存,畅神犹在”的山水追求。系列生产计划将在全国各地的项目中不断发酵,在发问和实践中对话山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研讨会现场

  本次展览主题阐述

  自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始起,这篇重要的画论像我们阐释了关于山水、山水观、山水画的核心问题。“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是作为山水背后的世界观。山水是载“道”,山水画是以“理”通山水而得“道”,于是山水画的目的即在于“畅神而已”。这种所谓的“畅神”是通过对圣贤构建的世界观的体验而达到的精神愉悦。从经验感知的角度看,愉悦是山水画的直接目的。从往昔到今日,我们从山水之郭迁徙入混凝土的城市,现在又要从大都市的生活中挪移至虚拟互联网的世界里。不断更替的是经验对话的客体,改变了我们曾经通过畅游山水所建立起来的世界回应。此外,消费主义时代下对于达到愉悦的方式路径本身亦成为一种消费的主体,而崩塌的山水经验背后,那个通过获得山水观的愉悦,已经变的几乎不可成立。《画山水序》中提及“道”、“理”、“畅神”之间关联被各自孤立,破碎的逻辑在形式的强大支撑下给予了中国山水画一个模糊的未来。从今日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说起,“道”已变,“理”还在,如何通过改变山水画的趣味,而达到不同的“道”,是新一代以山水为路径“畅神”的艺术家们考虑的问题。

展览现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折山图”的系列艺术现场呈现的正是面对山水情境,当代的艺术家们,如何从艺术技艺中涉取某种山水记忆,它是传统的、不变的经验,用它来达到通“理”的可能,从而由山水重塑的创作意义上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哪怕对于艺术家来说,他的世界观和“畅神”的愉悦完全重合。艺术家们将重新集体联合创作,依托自己的经验生活、唤醒山水的感受力,并不强求最终达到“通古”的目的,而是对自己和当代性有效。以这样一次集体尝试,来打通一个有效的山水“畅神”的路径。我们始终相信“尚古无存,畅神犹在”的山水追求。

  “折山图Ⅱ:扫描山水——关于山水问题的当代艺术现场”是整个项目的第二次展出。如果说第一次展览我们通过一个艺术家小组的共同创作来撬动关于《画山水序》中“畅神”话题的讨论,那么这次展览则是从撕开的这个理论裂口来全面讨论古之山水文本中的问题。在此,我们将回到中国最重要的这篇山水世界观文本中,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的理论源头,深入加载诸多问题的讨论。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理论中,反覆的“尚古”传统最终导致我们对山水认识格局的萎缩,而回到这部文本中,基本能够谈及山水问题的核心。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学术阐释,更重要的在于用当代语境的方法回应其中的问题,回应的路径是展览的目的。当我们做了这样一次回应性的总结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艺术现场将是一次当代语境下,对山水问题创作的一次“全景扫描”,他们为此提供的未来途径不同。扫描“山水”一个层面是全景化当下山水方向的创作面貌及问题核心,另一方面,扫描“山水”如同是为山水的内涵做一次X光扫描,去除山水作为符号形象,测查山水内置脉络的跳动。我们是用技术扫描山水还是用人的经验记录山水,是扫描山水之像,还是山水的内之所象,这都是在电子化复制时代里我们面对的新问题。扫描山水的概念在这两侧意义上呼应“折山图”的概念,即一种当代性的概念重叠和折叠中。

曹雨西,《红潮》,尺寸不定,数字像素, 2018年曹雨西,《红潮》,尺寸不定,数字像素, 2018年

  这篇历史性的文章开篇第一句“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这影响了中国整个文人画的思想。在中国文人不断追求“上古”求“道”过程中,山水是一个路径,因为圣贤将道行、品德都以印记在其中,山水是“道”之崇高的载体。人们在山水游历、绘画中去体验圣贤之道,其乃得于山水。在这里,我们若把重点还原在山水本身的载体性上,那么在当下如此强调“山水”问题在文化意义上的“装饰性”现象时,“山水”所载的又是什么。后现代的生活语境已经让我们丧失了对山水的感受力,和“道”的自然世界观的直接路径其实基本已经切断。人很难再在伪装的情境下去求得圣贤之士留于山水之间的崇高。那么既然如此,山水作为载体,它承载的更多已经只是消费至上的情境化景观?还是通过山水达到意识形态上的重新塑形?亦或者是作为社会生态化观念的表达。在对这种山水景观的解剖扫描中,我们进行了某种反推,从山水中找到某种预谋,然后获得一种主体性刺激,呈现山水背后的问题逻辑。针对这样的一个方向,这次展览的艺术家将集结于“味像”的板块,他们用山水为语言载体,集合其背后的人本意识面貌。其中包括:艺术家林芮襄通过综合材料的创作,反复解读和再造山水景象,推演当代语境下的山水呈现和缺席;李明的作品《直线》强调新技术对人和自然经验感受力的颠覆,我们丧失山水之境的时代危机;影像艺术家沈阳超则用山水之像思考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艺术家高岩的《第三次摆拍》则是向山水的消费性荒诞发起反思;艺术家程新皓通过多年的实地调研,深入反思人类与自然山水之间的情感流变;此外,艺术家崔译利用装置的物语来体会山水背后历史记忆的情感面貌。

李明,《直线》,尺寸可变,行为,录像李明,《直线》,尺寸可变,行为,录像
高岩,《第三次摆放,装饰物1》,180×120cm,摄影高岩,《第三次摆放,装饰物1》,180×120cm,摄影

  展览第二单元则讨论的是“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强调学习和传承的信念。反观到中国水墨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当下,研习传统山水并不断渐进其“理”的艺术家正不断回应“中古之上者”,获取山水之“道”。本板块当中,我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罗颖,用她“以媚释道”的山水创作展现“妙承求变”的理想。苏州著名山水艺术家马健以及夏回、沈俊杰、高树标则用传统的中国式山水造法来解读山水中的“妙承”意念;艺术家张天军从宋之理学与心学的角度将“格物”带入到对水墨和山水的认知中,重新审视传统山水绘画,并进行巧妙革新,顾我们称此板块为“妙承”。

张天军,《Untitled13》,128x76cm,布面综合材质张天军,《Untitled13》,128x76cm,布面综合材质

  《画山水序》文中提及“应目会心为理者”的概念,“应目”和“会心”其实是对艺术家的双重要求,即要在尊重观看和体验感物视像的同时,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山水画发展中文人绘者重要的方法论,更是基本的自我要求。那么,在当代,我们“目”所对之山水变,“心”所印之而言它。也就是说,我们在图像泛滥和洗礼的信息化时代,眼前的一切所混沌而杂糅,和古人的山水情境完全不同。再谈“心”的问题,在娱乐消费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内心的感受已经被掏空,会心之真相难以获得。那么如果我们认为“应目会心”的“理”还在,是否存在建于当下的新山水之象,来达到艺术家眼睛和心灵的双重愉悦,同时也和观者达成某种认同,这种认同最终引导我们找回“理者”之智。所以,在展览的第三个板块,我们将以“立象”的角度重新梳理属于当代语境的山水新象,他们构成全面对“应目会心”的回应。其中,著名国际艺术家徐龙森先生将用他的山水云柱布满展厅,形成空间式的矩阵,让我们重新认识空间和山水之象的观看关系,重新建构当下山水绘画的法准;新媒体艺术家曹雨西通过抽象视觉语言的沉浸式体验让观者感受山水亦可通达宇宙洪荒之境;艺术家李舜依托《百年孤独》文本,打通阅读和图像的关系,讨论山水图像和文字间意象经验的相互缔造;苏州艺术家张秋实则是把新材料作为建立山水新象的方式;杭州青年艺术家曾臻则是通过Ipad绘画的原理方式,构造新的油画语言,把山水的趣味卡通化、二次元化。著名艺术家邵文欢的虚构山水则是用算法的方式虚构古法下心中的山水形象;此外,著名艺术家管怀宾则用2015年创作的《夜园-白光》的作品来阐述园林山水中的哲思意象。

徐龙森,《山水柱》徐龙森,《山水柱》
曾臻,《降临》,110×75cm,纸本版画,2018年曾臻,《降临》,110×75cm,纸本版画,2018年

  第四个板块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畅神”单元。“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是宗炳绘山水之动因。时至今日,这也是我们当下人和山水之间发生关联,产生体验的重要理由。至少,在缺失自然经验,“道”、“真理”之信仰的时代,作为某种内心欲望的补偿,我们将相信山水的核心能够带给我们愉悦。这种快感是坚定和持久的。在这个板块中,“畅神小组”将全新创作出一件综合大型装置作品——扫描山水;于此同时,著名艺术家曾健勇也会用他的“绘画剧场”叙事来带我们进入另一个精神愉悦之中;青年艺术家段官来的装置也是对从古至今的文人山水进行畅神式的回应;艺术家、批判家姜俊则用多年来在东西方语境下研学的经验通过绘画表达文化叠变和交流下的一种“畅神”的状态。

段官来,《空山石梦》,200 × 200 ×200cm ,梯子 太湖石 金属 墨水 电控设备, 2018年段官来,《空山石梦》,200 × 200 ×200cm ,梯子 太湖石 金属 墨水 电控设备, 2018年
姜俊,《镜像风景》,600 x 100cm,混合材料(丙烯、油画),2012年姜俊,《镜像风景》,600 x 100cm,混合材料(丙烯、油画),2012年
徐晨、游波、化鹏、段官来,《抖山》 ,综合材料,200cm x 2000cm徐晨、游波、化鹏、段官来,《抖山》 ,综合材料,200cm x 2000cm

  面对山水,我们觉得它无比承重。因为在古人的语境里,他们的山水问题犹如米饭之主食,一日不可不食。在当下,山水问题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调味剂,将我们本已馊臭的文化生活之主食掩盖其味,让它看上去更好贩卖。我们诚然不急于也无法直接达到山水世界观的复兴,它的信仰层面不可一日重获新生。但我们依托《画山水序》的文本再读,希望找到的是时代的可造性,教会人们重新把精神生活之米饭蒸熟,至于好不好吃,我想还需要更多年的磨砺与共造。

  展览名称  :折山图Ⅱ:扫描·山水

  展期  :2018年8月17日——2018年9月17日

  开幕时间  :8月17日

  主办方  :苏州寒山美术馆

  总策划  :胡仁仁

  策展人  :宋振熙

  执行策展人 :钟永诗

  出品  :苏州高新文体集团

  学术支持  :当代艺术调查局

  展览地点  :寒山美术馆(苏州高新区太湖大道999号)

  参展艺术家 :(排序不分先后)

  徐龙森、管怀宾、罗颖、曹雨西、李明、邵文欢、曾健勇、李舜、姜俊、林芮襄、崔译、沈阳超、张秋实、沈俊杰、程新皓、曾臻、马健、高树标、夏回、高岩、张天军、段官来、畅神小组(古菲、游波、徐晨、化鹏、夏梦霖、段官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