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论坛

2018年09月08日 00:3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9月6日,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厅举办。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总策展人)宋协伟分别致开幕词,多位艺术家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现场论坛发言摘录)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

  苏新平:本届媒体双年展以“后生命”为主体,思考人类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对生命含义的延展所带来的影响这么一个命题,其实是探讨与科技、交叉学科、融合创新模式、打通学科的国别界限,思考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重大议题。我们也都知道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科技进步一次次突破新的高峰,时刻改变和影响着人类进程在新技术、新环境下,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以及我们是否有勇气作为万物标尺的人类,真正能去中心化。那些微妙的变化正在进行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科学家、艺术家们都将关注的世界聚焦于新技术领域,诸如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机械、数字虚拟等等领域,在生命这一传统形态上,加载了更多新的含义,重新诠释生命以及人类本身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通过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视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多种不同板块的形式,搭建一个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理论家深入交流探讨的国际平台,我们希望在这一个契机下,互相见解并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考并尝试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面向未来并指出方向。

总策展人宋协伟总策展人宋协伟

  总策展人宋协伟:今天论坛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和合成生命。我们探讨了数个关于生命的问题,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开始关注和数据、人工智能、机械、穿戴设备等一系列新技术与生命之间的概念与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赋予了生命的含义?我们今天是否用离开物理学的概念来重新思考生命的含义?又是什么东西延续了生命的定义?我们希望各位艺术家、科学家坐在这里打通学科的界限,首先放掉自己学科的背景、学科的身份,来共同思考和探讨有关“后生命”的话题,取得更多的成果和价值。

  【数据生命】板块

  主持人:费俊

  演讲及讨论嘉宾:Brad Miller、Tobias Gremmler、Nancy Mouro-Flude、Kynan Tan Michaela Davies、Chirs Wilson、Thomas William Smith、江上越

主持人费俊主持人费俊

  主持人费俊:我们的学术论坛这三个板块也是正好和展览策展的结构是对应的,分别是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和合成生命。这样的分类或许并不是一个按照科学界的分类,恰恰我们在策展的时候发现,在这三个特殊的领域里有大量的艺术和科学交叉的实验,所以它也就构建了我们这个展览核心的主干内容。今天我们的论坛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的一个分类,首先,第一个板块是数据生命的板块,我们今天也很有幸请到了多位艺术家,包括这次我们还推出了一个特别的艺术与科技的联合创作项目,给他们分享我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实践。

Tobias GremmlerTobias Gremmler

  Tobias Gremmler:我已经在香港生活了7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幸制作了一系列艺术作品是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实际上,原本我对中国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做了一些研究,找到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能够和我的作品产生互动。所以我要用一些形状颜色和行动、运动来表达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整个的蒸馏提纯的过程,是一个编码的过程,使用的是一种普世性的语言。

Tobias Gremmler - Kung Fu Motion VisualizationTobias Gremmler - Kung Fu Motion Visualization

  我把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进行了提纯,回到一开始(第一个版本)大家能够看到这是一个不同的、重要的武术的动作包括了韵律节奏的数据化的提纯。

  第二个版本是将动作的速度加入到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武术特别是快的套路,实际上你很难看清楚他们的动作,我将这种快速的武术动作进行了一种可视化的呈现。

  第三个版本并不是关于人体的形态,仅仅是一些行动、动作的痕迹,特别是在负空间里的呈现。

  第四个版本是关于力量的一种呈现,群体不同的部分能够通过磁场的方式进行呈现。

  主持人费俊:Tobias Gremmler作为一个长期在香港居住的德国艺术家,其实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以及这样一个研究的姿态。其实大家在展厅里看到的关于中国京剧、中国功夫的作品,其实有非常强的研究性,而且提炼出来一个非常新鲜的研究视角,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科研,实际上对于京剧、太极这样一些我们中国人非常熟知的文化,做了对它的姿态深入研究和提取。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要能够通过数字可视化的方式来进行转议,进行抽象化,他让我们看到的太极功夫中感受到的气、韵等非常抽象的因素,通过他的作品能呈现出来。后来他跟我们分享的一个虚拟现实的研究,又进一步地让我们感受到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动态的由影音构成的媒介,更重要的其实是在影响着我们作为人的感知,它同时也让我们在思考,我们作为人类如何通过去中心化这样的一种思维来面对我们周遭的更加广泛的生态系统。

Brad MillerBrad Miller

  Brad Miller:我主要是研究在社交媒体上影音和视频留下的痕迹,我做一些提取,把它在更宽泛的角度分析,而且尤其是有一些政治经济甚至是伦理学方面的影响。我在大学工作,也是教师。设计学院还有多媒体、交互媒体学院,我都在教,本科生还有研究生,当然我不是一个编程的人。

Brad Miller 《被监视:来自监视文化的瞬间》Brad Miller 《被监视:来自监视文化的瞬间》

  今天我想跟大家用倒叙的方式来展示,2008年我们就开始这样的工作了,当时就是一些交互媒体平台,我们主要是想看大家会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什么样的一些痕迹。后来有一些摄影的题材库放在这些媒体平台上,我们就开始进行一些审视,因为之前我说了有8年像用拍照片的方式来记一个日记,很长的时间。其实这是非常枯燥的一个过程,因为我拍了8年的照片,看到了很多文化冲击,我和其他的艺术家、研究者、一些学生都看到了文化之间的冲撞。从学术界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说,可能其他人都会觉得这真的是一个灾难。那么,说到刚才的交互媒体平台的时候,其实你会用这些倒叙的方式来看我们刚才所有的摄影题材库,当然我也只有现在有一些人都在说微信还有其他的社交媒体,这些照片不管是用私人的生活去看一个戏或者野餐或者还有一些摄影的镜头,其实是有GPS的,有一些人再录一个像什么的。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把所有的初步的、可能是一些比较天真的、幼稚的、个人的一些想法作为开端,当然,我个人做的实验,其实也是被记录、被引述,放到了一个社交媒体的媒体库当中。10年之后我要看做的这个实验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主持人费俊:Brad Miller不仅是作为一位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教授,其实他整个的艺术实践工作也反射了今天在艺术与科技这样一个语境中教育在里面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相信有大量的艺术家对这样一些新兴的科技,比如说刚才两位呈现的,无论是基于姿态的采集,还是数据的获取,或者是对数据实时的再加工等一些技术手段,或者是方法,其实对于很多学习传统艺术的同学来说很神秘。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个双年展,是有一个初心和目标的,我们不仅仅是想用双年展来呈现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这些作品,通过分享他们的经验,再通过集结大量的科学、科技,包括从产业里面能够为艺术与科技实践提供资源的一些机构。简单地说,我们是希望打造这样的一个能够孵化艺术与科技实践的平台,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能够有机会和工程师、科学家能够有深度地合作,产生出更加有创新力的作品。

Nancy Mauro Flude(左二)Nancy Mauro Flude(左二)

  Nancy Mouro-Flude:我看计算机内部的时候,愿意触碰他们。这样我可以减少对它的神秘感来进入它中间的处理器,我要以一种很坚定的方式和计算机进行接触。我们能够找到一种细微的差别,一种相对性,基于一种文化的敏捷。在刚刚Brad的讲话中也提到过,他提到了平台,包括平台算法的偏见,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偏见。他作品被窥视、被监视,也是需要研究数据库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的微信中对数据的使用,所有的这些平台包括微信都在使用我们的数据。

Nancy Mauro Flude 预言DIVINATIONNancy Mauro Flude 预言DIVINATION

  对数据解码的过程,是我们这种数据生活的媒体之一,实际上也是我们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实际上是想要解开大数据的话语,回应我们所面对的结构性的困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究竟能否将这些捕捉的数据变成人类可读的呢?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呢?我们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数据?

  总体而言,在这一切的复杂的系统中,所有的变化中,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影响对大数据的一种理解方式,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数据,能理解我们认识论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成为数据的奴隶。我们应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蠕虫而死去,而是应该变成一只蝴蝶,所以我们想要做的并不是想要去回归到这种极简主义,我们想要做的是考量行动,最终一切都是基于我们如何去实践,使用一些商业的手段,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

  主持人费俊:Nancy通过她自己一直以来关于数据隐私,在个人身份的数据年代的话题,为我们分享了她对于大数据包括深度学习这样一些新的科技,可能会带来的对于人类的感知和生存方式的影响的分享。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我们意在打造这样的能孵化更好今年的两个项目,尽管在体量和深度上还很有限,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通过展览和组织工作坊的机会,能促成更多的联合实验。传统以来以艺术家工作室为核心的艺术实践,正在发生一个有趣的转换,在我看来是一个工作转换到实验室的一个模式和范式的转换。这意味着以个人为核心的艺术转换,更多是转向以团队协作的新模式。这样的新模式,我相信不仅仅是未来的个人艺术创作,同时会影响我们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下的思考创作,同时也会影响到未来研发的模式。我相信未来不再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新的学科,它其实指向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科技+人文融合式的创新模式。

【数据生命】板块讨论嘉宾:Brad Miller、Tobias Gremmler、Nancy Mouro-Flude、Kynan Tan Michaela Davies、Chris Wilson、Thomas William Smith、江上越【数据生命】板块讨论嘉宾:Brad Miller、Tobias Gremmler、Nancy Mouro-Flude、Kynan Tan Michaela Davies、Chris Wilson、Thomas William Smith、江上越

  央美实验艺术学院代表: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合作方,数据技术带来了个体与大公司之间的某种立场上的对立,这种对立是时代和行业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像百度这样的大企业也会向文化行业伸出触角,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百度也是AI开发的领先企业,现在百度也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百度和京东这样的大公司往往都有了自己独立的AI开发部门,聘请了有很多海外背景的科学家,AI研究的基础是大量的数据,而中国的大企业和大量的用户,恰好可以提供可供科学家来进行反复实验和研发的数据,所以这些海外艺术家都纷纷归国,中国也成为了AI、人工智能、分类学科的最大的实验场。

  这次活动的主体可以说是小度智能的AI音箱,他们的同类产品有Amazon的AI音箱,国内的喜马拉雅和天猫都有,他们都是苹果手机里Siri的同类,面对同类竞争和行业探索大趋势下,百度想向艺术协同的创作触角进行尝试,这是我们在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部分。这次合作是协助我们进行了方案的讨论以及一些脚本的修改,由于在最终的展陈中,这个效果有一定程度的简化。

  【机械生命】板块

  主持人:Brad Miller、费俊

  演讲及讨论嘉宾:So Kanno、Elena Knox、孟松林、李晔卓、米高、邱宇、苏永健

Brad MillerBrad Miller

  主持人Brad Miller:Kanno是在日本出生的,一直常驻在柏林。他一直都觉得一些特别核心的改变,还有技术的革新是他工作的方向。他会跟大家说一说数字媒体,因为我们刚才说了他出生于日本的神奈川县,在2009年的时候他完成了信息设计的设置课程,2015年之后,他就一直在京都HAPS(音)工作室担任艺术家,其实这就是一个大的背景了。因为我自己是搞软件的,我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要把这些软件媒体还有相关的一些因素连接起来考虑。我们会看看硬件、软件、程序等机械设备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yang02,Kanno Soyang02,Kanno So

  So Kanno:这其实是一种仿生的机器人,实际上它在进行涂鸦。我们这个涂鸦的机器人就是想做一个机械,让它可以画画,我们不想控制它的思想。实际上我们是让它非常随机地涂鸦,让它自己来做。这个双钟摆的设计实际上是很难预测的,根本就不知道下一个钟摆会摆到哪里去。

“无感涂鸦机器人” by yang02、So Kanno“无感涂鸦机器人” by yang02、So Kanno

  但我们也看到,虽然它比较随意,但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到它涂鸦的轨迹,有点像人的臂膀和胳膊,它画的画其实也没有任何的意义,通常在涂鸦的时候每个涂鸦作品都还是有一个名字的,但是你看这个涂鸦,其实一个涂鸦没有名字。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我们做了一个涂鸦的机器人,能画画。首先是用喷漆的方式来喷涂料,一般在往墙上喷漆,形成一个涂鸦的画面。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感兴趣想要制作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其实不像一个人,就是一个机器,虽然我们叫它机器人,但你看不出来它跟人的外形有任何的相似性。我们有一些架构数据,把它放进去,它是有自己的一套算法,自己会画画。

Elena KnoxElena Knox

  Elena Knox:这个展览中的作品跟在日本的展览是有连接的,是我们的AI的算命机器人,在楼上。我自己没有见这个机器人,它可以发出人声,可是我参与了它的设计对话,还有互动,还有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的体验。不一定都是人类的话语,但是我会想人类为什么要给自己做这种复制?为什么我们这么做?以一种朝向未来的角度来考虑,面向未来我们可以想像所期待的,不断地思索,我们为什么?甭管是宠物还是动物,我们需要有展现。

Elena Knox + Katsumi Watanabe - OmikujiElena Knox + Katsumi Watanabe - Omikuji

  对此主要的驱动,是因为人类在这个星球里是孤独的,我们会感觉在这个地球上很孤独,所以从宏观上说,我们要从生物上不断的重复,复制我们自己。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我们和玩偶以及宗教还有像外星人也是和我们一样。其实不太合理的,同时我们也想像机器人还有机器。日本是在机器人方面最优秀的国家之一,所以我们在这个美术馆也做了各种各样的体验,跟大家讲为什么我们要和我们的机器版本的自己进行对话,因为我们要复制我们的大脑,用机器来复制我们的身体。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考虑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以及现在的哲学状况,它可能不是最有帮助的思考自己的方式,我们需要进行融合。我对和一些科学家合作也感兴趣,这些科学家会从生物的角度来思维,同时我也和一些机器更多地互动。

莫松林孟松林

  孟松林:我们的项目是在宋协伟院长推荐的设计学院教学改革的推动下,陈小文老师和费俊老师的主持下有了和北交大的合作。

  现在这个项目和目前我们在一层展厅可以看到的作品,也是我们最后定的作品的方向叫负熵,利用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不管内部如何变化,其熵值总是趋向变大,这个熵是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我们想,当一个机械体或者说一个机械生命以什么样的标志来判定它是否智能,可能有图灵测试或者是其他的很多种办法。通过我们的想像,从薛定谔的角度来看,既然人可以通过吃喝、呼吸新陈代谢的方式让自己的伤维持到平衡,有没有可能当机械的生命,当他懂得跟人一样学习人和自然的新陈代谢的方法,虽然自己是机械或钢铁的结构,但依然维持自己的负熵,看它是不是有智能或者是成为一个生命体。

负熵Negentropy负熵Negentropy

  李晔卓:我们实验室的创办者是姚燕安教授,他提出了MSEAP的教学和研究理念,是将数学、科学、工程、艺术、哲学相结合的一个研究方式,以及我们平时学习的教学理念,像数学工程和科学前三者是我们这些工程师在平时做一些研究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些技术手段。我们站在艺术和哲学的角度思考以后,会得到现在一些更创新的设计方式。这是我们提出来的机构的概念。我们将之命名为多面体机器人或者是几何机器人。平时我们在做机器人移动分析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是将机器人本体和它的工作环境转化成一种几何形态,也就是数学的语言进行移动能力和越障能力的分析。基于这样的分析的基础,我们想到构造这样的一个机器人,本身就是多边形或者是多面体,自身何以通过形状的改变和工作环境的多边形、多面体的形状进行贴合,他们的移动效率和移动方式是不是会更丰富,是不是会提高移动能力。我们看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机器人的外形是几何形态,和我们传统看到的具有手臂或者是腿足的仿生机器人或者是轮铝机器人是完全不同的。

【机械生命】板块讨论嘉宾:So Kanno、Elena Knox、孟松林、李晔卓、米高、邱宇、苏永健【机械生命】板块讨论嘉宾:So Kanno、Elena Knox、孟松林、李晔卓、米高、邱宇、苏永健

  主持人费俊:感谢这样一个分享。其实我们在双年展上要推出这样的联合项目,仅仅是今天的一小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愿意把整个双年展都做成一个联合实验成果的展示平台。我们也希望双年展能逐步地转化成一个有研发推动力的、有孵化能力的、把艺术与科技的实验能真正地落地,而不是还在概念层面上谈论。尽管大家看到了这样一个联合试验项目还很稚嫩和粗糙,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稚嫩、粗糙的一种实验室式的传统方法来总结一些工作经验,来总结如何和工程师、科学家去沟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来学习如何转换,如何在理解和学习这些科技的同时来开启创作的神经元。

  【合成生命】板块

  主持人:靳军

  演讲及讨论嘉宾:Bernd Krache、Boryana Rossa、Amy Karle、汪明安、梁文华

主持人靳军主持人靳军

  主持人靳军:我们一天的关于生命的探讨,也是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我们也是通过很多的直播平台跟外界产生广泛的联系,把我们的一些思路和大家去分享。我们很多艺术家的思考、创作,关于我们通过媒介媒体一种平台,把艺术的思维和科技的力量以及关于我们人类自身生命的一些思考,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能够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发展更加有前瞻性,更加可持续,更加能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们希望去探讨的。

Bernd KracheBernd Krache

  Bernd Krache:合成生命其实是一个很宽泛、很大的问题,实际上我过去一直在研究合成生命这方面,其实我们希望捕捉生命,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是非真实的。实际上我们是2012年法兰克福建立的双年展,这就是我来自的地方,我们特别希望能看一下移动的影像。当然法兰克福这个城市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了解,有一些人可能去过几场,有一些人去过城市玩儿,我们这个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德国私密的首都,我们的官方首都是柏林,但法兰克福对德国来说经济太重要了,所以它是隐型首都。

  大家知道媒体一直在发展,我们有媒体实验室,我们自己的大学也有实验室,所以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孩子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使用这些技术,我们有巨大的变革,其实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是如何接受或者是分销营销,不管是用智能手机还是其他的社交平台。总之,移动的影像过去10到15年间其实是有很大的变化,现在也有很多的钱在里面投入,大家可能都在进行一些竞争。比如说我们的智能手机的品牌生产商,还有我们在电脑或者是在手机上用的动态影像,因此所有的形象已经改变了我们叙事方式,有新的方法,让我们来讲述或者是交互式的、沉浸式的、或者是增强式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讨论这些新的经验,因为这毕竟是新的叙事的方法。我们想要做的是一开始其实是不同的领域,我们都希望来用这些变动的、变化的影像来使用,刚才说了分校的方式有一些电影或者是视频,这是非常传统的一些范畴。过去100年大家都在拍电影,还有其他的设计或者是艺术方面的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像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很多展示或者是一些展览一样,有很多这方面做视频的艺术家,他们仍然存在。但是,同时也有涂鸦或者是画画,他们都使用动态的影像,已经非常先进了,他们已经能进行动态的设计,已经大量地使用。当然,我们看到了手机和游戏,这都是一些新的重要的领域。因为这其实是拍电影的技术,跟不同的学科交互和交叉起来,所以有了一些新的游戏产业,当然有一些是轻量级的,有一些是重量级的,尤其是我们说到在线的游戏厂商还有其他的一些电竞游戏产业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多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现在有很多的技术驱动了发展。

  主持人靳军:Bernd Krache教授给我们介绍了B3动态影像双年展,也是和中央美院有非常好合作的的展览,我们一起在东西方来推动整个媒体的发展。B3影像展也是以动态影像为核心,同时结合了很多新的技术,同时和很多现实的应用做结合。所以我们会感受到非常具体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些创作,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明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B3双年展。

  这个板块是探讨具体的合成生命的部分,上午也探讨了数据生命、机械生命这两个板块,实际上人类关于生命的感受和发展,一直是不间断的,特别是我们在历史场合中人类发展过来,首先是维护自己的生命的存在,能让我们每个人生存,包括生存的更好,生活得更高。在之前的几千年、上万年我们和自然界斗争,和自身的基因发展、成长做斗争。近百年来因为科学的进步帮助我们很多的知识,包括当今的科技,使我们有很多的探索。今天我们这个板块是希望通过多重的角度元素回到生命本身,机械和数据有可能是我们生命之外的一些东西,现在可能更多地探索和生命机体、器官如何相连,如何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包括其他的科技手段,跟我们肢体能产生什么样的关系,看生命的部分有怎样的变化。我想也是大家来关心生命的一种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前我们追求视觉的美好,包括新的人类的感受,让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新的元素进来,这些东西是不是能帮助我们探讨一些关于生命和它自己的关系。

Boryana RossaBoryana Rossa

  Boryana Rossa:我会谈到一个叫《雪花》的作品,这是我和一个澳大利亚的作家,还有一个俄罗斯的作家,这两位艺术家共同合作的,这个作品涉及到很多关于生命的话题,生命的知觉以及身体的存在或不存在,或者是身体的死亡以及身体的复活等等这样的话题。

“雪花” by Boryana Rossa、Guy Ben-Ary、Oleg Mavromatti“雪花” by Boryana Rossa、Guy Ben-Ary、Oleg Mavromatti

  我想它可能从我们刚刚结束的机械生命、数字生命板块有一个很好的转化。这是一片雪花的样子,这是我们在荷兰所做的,另外一个展览上做的雪花的作品的样子。给大家看一下我们作品的形象是在二层,是一个黑色的圆泡,这是我这次的作品。大家可能不是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一片雪花,这是大家看到的。神秘的地方是实际的作品是在业态氮的容器里,实际的艺术品是一个大脑细胞,和一个系统连接,它展示了大脑内思维模式,所以这些在容器里的细胞,像雪花一生的生命一样,可以这样来看待,以及未来的复活。作家对这些话题是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可能考虑的是大脑细胞,他们在想像这些细胞是否会在未来重新赋予生命,能得到重生。这是我们三个人合作的作品,这个作品是从2016年开始的一个工作。它是从一个艺术家和科学家一同合作做出的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有组织和身体连接在一起,做绘画,根据人类给大脑细胞输入的信号来做绘画的内容,这是我们三个人中的一个艺术家做的,但另外两个人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多年来做合作的表演艺术,我们发现这个作品非常有意思,非常神奇,我们考虑如何在适应东欧文化的环境下来展现艺术作品。我们叫它半生半活,Robert是这么来表达的,来参加美术作品展的人会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主持人靳军:时间实际上是生命的一个核心要素,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我们的进程,是不是我们对整个生命的周期,你是想永生还是想间歇地存活,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手段来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一些人的状态,所以发现了它的细胞和整个的神经里面研究,用科学手段来发现一些问题和方法,这是非常值得分享的。

Amy KarleAmy Karle

  Amy Karle:“后生命”是我们一直都在想的事情,也就是说生命结束之后,穿越生命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这种体验实际上跟正常的生命是不一样的,也是我们一直都希望能研究的。我们经常说,到底什么造就了人,更好的改进我们自己,其实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去探讨这些问题,对我来讲我也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对我们长期生命的健康和福祉来讲,其实是很有关系的。我们处在历史上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为什么呢?人和科技现在交融到一起,我们看到很多人天天都在用手机和电脑,而且我们也看到了数字技术一直都在改变,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快速的一些科技上的变化,所以现在已经有了指数级的变化,也有合成生命、也有了AI、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还有3D打印或者是芯片植入等等。

  生命这个意义本身已经被拓展了,后生命其实是在生命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其实在后生命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人的生存、永生还是非永生,还是说生命结束之后到底会产生什么,这包括了我们的科技进步,设计、科学技术还有体验等等,都给我们这些问题画出了一个边界。其实这是一个后生命的提问。

Amy Karle - Regenerative Reliquary2Amy Karle - Regenerative Reliquary2

  其实我自己也会觉得可能只有艺术能够沟通后生命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问到了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必须要问这些问题。艺术给了我们很多的场景,我们怎么样去很好地用这些艺术或者是新媒介,让我们的身体跟这些数字和机械进行交互,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生命中更多的参与到各种场景中,这是非常拓展的一个想法,因为我们已经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我们现在看到,其实科技能够让我们使用,并且我们使用新媒体之后,可以去考虑到底使用了这些能帮我们达成什么。新媒介艺术不仅仅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考的机会,而且还给了我们一些前所未有的机会,能够穿越生命本身甚至是创造后生命。跟新媒体一起打交道我们就会发现能重塑我们的身体,而且还能重塑我们的世界,重塑整个边界。所以对我们来讲,大脑甚至是被重塑,思维模式甚至会被重塑。我们不仅仅是能用这些新媒介去看,而且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这就给了我们一些想像的空间,我们能创造什么,甚至去创造一些之前都不敢想的东西。我也相信,很多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相信有很多的工具能够使用。让我们更好地使用科技的技术,包括合成的技术,帮助我们达到未来。

【合成生命】板块讨论嘉宾:Bernd Krache、Boryana Rossa、Amy Karle、汪明安、梁文华【合成生命】板块讨论嘉宾:Bernd Krache、Boryana Rossa、Amy Karle、汪明安、梁文华

  主持人靳军:Amy Karle从艺术家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与生命和肢体的关系,从视觉艺术的形态跟我们感受。我欣赏她其中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甭管用任何的器械、数据和其他的方式,和生命肢体产生联系,我们都希望成为人类更好本身的人。这是他的诉求。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