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展览拉开帷幕

2018年09月08日 21:0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9月8日下午,筹备近两年的《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当代苗族艺术发掘与创作实验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展期持续到10月9日。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陈一丹基金会主办,联合今日美术馆和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共同呈现,造仕ZephyrArt承办,艺婷博士担任策展人。展览通过展出当代艺术家邬建安、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和贵州本地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以及贵州传统手工艺等共26组112件作品,从多个维度展开苗族文化艺术的观想与讨论,展览的另一个板块也将于9月25日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陈一丹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与社会各界嘉宾、媒体人士一同出席了开幕礼。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苗绣、苗歌、刺绣、蜡染、扎染、银饰、苗乡祭祀、医药、神话与传说。…。。苗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样式和观念一方面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和艺术家,为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不竭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吸引着社会机构的关注。本次活动主办方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活化,围绕苗族文化进行追踪挖掘,出版画册《苗绣》《苗装》《百苗图》,举办文化体验展“TheMIAO”,摄制记录片《苗,不可言》等一系列项目,探索从不同的横纵角度深入探索苗族文化传统。

陈一丹先生致辞陈一丹先生致辞
范迪安先生致辞范迪安先生致辞

  陈一丹基金会的发起人陈一丹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文化像是一条发源于古代的大河,而个体就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遗产应该更多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才能真正“活”起来。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心智资源,两者可以也应该打通,建立更好的桥接。本次展览着力的不仅是苗文化非遗保护,更寄望于通过融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

陈一丹、范迪安、邬建安(艺术家)、饶瑞瑞(陈一丹基金会秘书长)合影陈一丹、范迪安、邬建安(艺术家)、饶瑞瑞(陈一丹基金会秘书长)合影

  对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邬建安来说,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智慧经验一直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较早前创作的黑白夹宣镂刻剪纸作品《白日梦》到运用皮影雕镂工艺《九重天》再到手工染色浸蜡剪纸形象拼合而成的繁复绚丽的《青鱼案》,邬建安始终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化生”从观念、内容和艺术形态等多个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所说的,邬建安的思考和探索理路,一方面催生了他个人风格的演进,产生了个性鲜明又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图景;另一方面也以当代的方式赋予古老的文化传统新的活力,是当代艺术领域注重传统资源转换创造的一位突出代表。

策展人艺婷导展策展人艺婷导展

  此次,在陈一丹基金会的邀请和组织下,邬建安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踏访贵州织金、雷山、丹寨、凯里、台江等地。在数次考察中邬建安逐渐形成了创作和展览的思路,这种思路建立在一种观念颠覆的基础上:“在接触‘苗民’之前,我在想象中为他们画了肖像,似乎是一群偶尔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为传统手艺的未来忧心忡忡的山居劳动者。他们期盼都市的呼唤,翘首以待那些懂行的人带他们的手艺走出大山,在精英荟萃的都市文化平台上大放异彩。后来被证明,这种想象根本是幻觉。是我自己觉得他们应该需要我们,而且迫切需要,不经意间我把自己的世界观强行投射在了他们的身上,建立起了一种‘我们’与’他们’之间紧密且必须紧密联系的假设……我感到惶惑,人不该自私地创作,艺术创作必须有某种超越个体梦想与需要的价值存在。”

  正如他本人所言,所谓“都市与乡野”、“传统与当代”、“制作与创作”,不应该被看作一对对两极对立的概念,对于传统和某种文化的解读,也从来不存在唯一的正解。因此,邬建安为此次展览创作了《大身体》,通过这件开放的、包容的巨大文化“容器”,来讨论如何将“都市人对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压力转换为交融、共创的鲜活生命力。

作品《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作品《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

  《大身体》的全名叫作《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主体由数百根来自贵州丹寨的竹子构成。邬建安与展览设计师钱若斐合作,让它“生长”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整个两层空间,形成对空间的重新建构。这些竹子通体经过蓝靛染的处理,蓝竹间悬挂着许多手工织布、牛皮胶布、蜡布乃至蜂巢等贵州当地的自然和人工制品,青年学生和贵州艺术家的创作、苗族手工艺藏品等,也全部排布在“蓝竹林”之中。

  在整体上,《大身体》构建了一个“巨人”的形象:竹子的形态与骨骼类似,蓝靛染是传统的工艺,也为竹子增加了岁月的色彩,因此,邬建安用蓝竹来象征古代的文化遗产——它也是这个“巨人”的骨骼;贵州的人工和自然制品扮演了“巨人”筋脉的角色,它们是古与今之间连通的媒介,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则是“巨人”丰满的肌肉;而创新使用“扎染”技法制作的巨大的头骨形装置,则标记着“巨人”的头颅,布置在一层和二层展厅连通的尽头。

  邬建安在开幕中谈到,《大身体》本身像是一个“容器”,容纳了所有参展的作品,也容纳了走入其中的观众。今天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古代的遗产支撑着今天的创造,后者又是未来的参照,古与今交织在一处,我们与祖先似乎从未分开。

作品《祭天神》作品《祭天神》

  事实上,在“事苗”展览中,邬建安扮演了四重角色:身为艺术家,他围绕展览的主旨创作了当代艺术作品;身为引介者,发现贵州本地富于原创表达的艺术家,本次展出的苗耀升、石祥宇、安元书等贵州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则从一种“内部”的视角展示苗文化以及当地人对它的理解;身为合作者,他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者一起合作创作,在尊重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希望藉此鼓励传承人们打开思路,精进技法,尝试以一种“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促进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交流和共生;身为教育者,他指导年轻艺术家完成了一批“90后”与苗文化“碰撞”的作品。本次展出的由实验艺术学院年轻学子创作的作品,包括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游戏等门类。

  此次展览得到了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的馆长曾丽女士为展览精选了传统苗绣艺术作品。据悉,9月28日,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将主持举办“事苗知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与艺术家一起探讨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

  如果说丰富庞杂的苗族文化是条条经线,“事苗”展览呈现的则是艺术家们以自身的文化体验与苗文化交织创造出的一个个小世界。“事苗”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也是一次多维文化共生、自然交织创造的态度提议,期待边界打破之后的融合、共创、再造与新生。

  艺术家介绍

艺术家邬建安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周刊》摄影师王坤艺术家邬建安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周刊》摄影师王坤

  邬建安,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邬建安的想象力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进行,他的作品也总在几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他游走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又加上一个叙事维度。他摆脱单纯的视觉和观看,因此引入了声音和演出。他驰骋于古今之间,把当下的人们在瞬息间带往诡谲奇邈的洪荒时代。他跨越媒材和风格:绘画、雕塑、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超越的欲望。

  近年来,他的作品先后参加《共再生——第四届福冈亚洲三年展》(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福冈,2009)、《山水意园:中国当代艺术展》(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华盛顿,2011)、《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德国卡塞尔,2012)、《多重宇宙: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开馆展》(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中国上海,2014)、《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波士顿,2015)、《亚洲艺术部成立百年庆典·猴年新春特别项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2016)、《蛇形》(森美术馆,日本东京;艺术科学博物馆,新加坡,2017)、《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意大利威尼斯,2017)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日本新泻越后妻有,2018)等展览项目,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作品为波士顿美术馆、康奈尔大学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亚洲艺术文献库等公、私机构和个人收藏。

  陈一丹:文化遗产应更多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

  因缘际会,喜悦相逢。

  2008年,我在贵州黔东南州四县捐建一批乡村卫生室,机缘巧合知道了曾宪阳老先生。曾先生倾力一生于苗族传统服饰和物件的搜集和研究,却苦于出版资金匮乏。我被曾老先生的执著打动,以资助《苗绣》一书为肇端,延续了一段与苗文化迄今已十年的缘分。

  无论黄钟大吕,抑或洞箫牧笛,都蕴涵着人类的文化之美。一方面,苗绣、苗歌、苗舞,苗土乡民热爱并创造出这种无以伦比的美。这种无字史书,记载着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更有生命的感知与张力,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启迪,激励我们去感受、去思索、去憧憬。另一方面,苗族地处偏远,在新的社会模式冲击下,民族文化处于弱势甚至濒临消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像是一条发源于古代的大河,而个体就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遗产应该更多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才能真正“活”起来。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心智资源,两者可以也应该打通,建立更好的桥接。我们过去十年的持续投入,包括今天的展览,着力的不仅是苗文化非遗保护,更寄望于通过融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

  我也欣慰地看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当下依然能够源源不断给我们心灵的滋养。每一个接受传统文化滋养的人,同时必然又是举起火把、烛照未来的火种,这种施与受的互动,就像我在教育领域所倡导的那样,教学相长、解行并进。文化+公益,核心在于激发每一个个体对文化遗产的探寻与热爱,确立生命多元价值。这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更是凝聚人类共识、提升社会生态的有效方式。

  正如十年前关注贵州初心是帮助苗民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却不其然遇见苗文化之美好。这种人与人的相遇,人与历史的相遇,本身充满着美感,亦如一树春花。此次展览作品,创作极具想象力和创新力,我衷心祝贺邬建安先生,也祝愿每一个观者都能开启自己的心灵之旅,去感受、去思索、去憧憬。

  “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展览只是个开始,我们深信,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文化母体的承载和激励,

  文化+公益大有可为。

  邬建安: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

  在去黔东南之前,我在心里大致已经盘算好了,做什么作品,怎么做,以及做的理由。我很有信心展开一个针对苗地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项目,探讨当代艺术如何介入苗的传统文化,并在其丰富多彩的手工艺中找到适合转化的资源,成就一批审美古老而独特,制作精湛且富于新意的实验性作品。

  随着考察推进,我们逐渐走进大山的深处,而我也开始感到自己的信心正慢慢透出某种自大的味道。在接触苗民之前,我在想象中为他们画了肖像,似乎一群身着华服,为传统手艺的未来忧心忡忡的山居劳动者,他们期盼都市的呼唤,翘首以待那些懂行的人带他们的手艺走出大山,在精英荟萃的都市文化平台上大放异彩。

  后来被证明,这种想象根本是幻觉,是我自己觉得他们应该需要我们,而且迫切需要,不经意间我把自己的世界观强行投射在了他们的身上,建立起了一种“我们”与“他们”之间紧密且必须紧密联系的假设。还记得乘车从施洞赶往台江的那个晚上,我在路上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幻觉,我感到惶惑,人不该自私地创作,艺术创作必须有某种超越个体梦想与需要的价值存在。我担心自己的创作不能够真正连接起传统,而只是都市人居高临下心态的某种反应。   

  也许当我们提出正确问题的时候,是会得到奖赏的。制造惶惑感的,其实是内心已经洞悉的真相。我意识到,我们与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就像是平行的宇宙,相互观望与满怀敬畏地互致问候,大概是最理想的共生关系。世界很大,容得下差异。让一切文明都在同一条跑道上竞赛,听上去慷慨激昂,其实却是癫狂的梦呓。

  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深处,始终回荡着那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骄傲的我们,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只是习惯性地拖延与躲闪,似乎日常的忙碌与追求总能有效回避这恼人的追问。可对那些身着奇异服饰的苗族同胞来说,这些问题却普通而又实在,他们用彩线将人祖姜央绣在身上,在每个盛大的节日与他相伴,那些伴随着人祖在洪荒时代就护佑人类的巨人与神兽,与他们的创始者云雾、水泡与蝴蝶簇拥在一起,同在针线中载歌载舞。我们的神话早已远离了日常,也许在科技道路的尽头,确有一架时光机在等待着我们,带我们回到从前,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在那里,盘古和女娲会转过他们巨大的身躯,无奈而又包容地微笑着看向我们。

  愿我们的思考来得不晚,在“事苗”展览中能为大家带来新鲜生动的视角。

  关于主办方

  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简称:陈一丹基金会)由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先生于2013年发起。自成立以来,陈一丹基金会持续关注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育及活化,先后资助《苗装》《苗绣》《刀郎》《百苗图》《民歌》及《中国手艺传承人系列丛书(3册)》等非遗作品的编纂出版,并举办文化体验展、支持高校采风创作、纪录片摄制、手艺人扶持和村落改造等多种形式的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探索以更多元化、立体化的形式向公众呈现中华民族传统。在此基础上,2017年发布文化公益项目品牌“岂止”,旨在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保育传承及活化创新,为古老的传统构建与现代生活、与年轻群体连接和对话的桥梁。

  关于承办方

  造仕ZephyrArt是一家位于北京与上海两地的公司,专注于通过当代艺术的视角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凭借其在国际平台上优秀的中国艺术项目,增进对话,并扩大观众对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于策展人

  艺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清华大学传播学硕士。曾策展大型独生子女一代社会心理记录影像展《问》,刘索拉音乐与图像个人艺术展览《莫名·其妙》,冷墨艺术小组即兴舞蹈+剧场雕塑项目《必死无疑》等。

  展览名称:《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

  主办:陈一丹基金会

  主办美术馆(排名不分先后):今日美术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

  承办:造仕ZephyrArt

  策展人:艺婷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

  联合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安元书陈鹏飞丁楠冯志佳冯梓烜靳阳刘正花苗耀升石翔宇寿盛楠童言明王洛乔王媛媛吴亚哲杨晓珍张忠保郑国荣郑洞天郑嘉燕朱正雯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展览时间:2018年9月8日—10月9日

  开幕式时间:2018年9月8日(周六)16:00

  展览地点: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5—10月24日

  开幕式时间:2018年9月25日(周日)17:00

  学术支持(排名不分先后):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展品支持(排名不分先后):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贵州雷山苗家大院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 杨晓珍苗族蜡染工作室

  导览技术支持:腾讯博物官

  特邀合作伙伴:腾讯文创

  苗绣艺术支持:曾丽

  民俗影像支持:苗耀升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