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80后艺术家,张周捷的身份无疑是多元的,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他还是独立设计师,在设计与艺术之间自由切换、游走,就像一台既装了苹果系统又装了windows系统的电脑,两个系统可以独立运转,并且可以自主切换。
张周捷出生在艺术之家,父亲善攻书法,耳濡目染之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推崇者,但伦敦求学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文化的边界,于是他开始尝试回归到最核心的问题上,我是谁?我的思想是怎么构建的?这世界怎样运转?所以他的作品不带有任何文化的属性,反而带有鲜明的独立性、实验性和未来性。
“有点关系”是张周捷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又一次新的探知,通过以计算机的点和线为媒介,追溯了点在圆里、点在方里、点在空间里所呈现的变化,表面看似简洁、毫无关联的点、线、方块体所组成的图形却有着千变万化,难以分割的联系,昭示着事物发展形成的可能性、连续性。
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设计,张周捷都离不开计算机,归根结底他是在研究计算机的创造力。计算机虽然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但在他看来数学才是宇宙的定理构建,是宇宙语言。而构建计算机的就是数学,最核心的底层就是数据,所以他认为计算机是区别于人类和自然之外的第三种创造方式。
有“点”关系
东方艺术·大家:这是您与白盒子艺术空间首次合作的展览,有怎样的展览契机?
张周捷:2013年10月,我和设计师宋涛,黑川雅之在白盒子艺术馆参与了一个设计师论坛,那是首次接触。后来逐渐加深沟通,白盒子艺术馆也一直关注我的创作。这个展览已经计划了好几年,在与白盒子艺术馆孙永增馆长和策展人宋涛的多方讨论中,共同实现了展览的落地。
东方艺术·大家:这是您作为艺术家身份的第一次个展吗?
张周捷:第二次,2016年我在龙美术馆西岸馆hiart艺术空间做过一次个展,首展主要讨论的是计算机的表现形式。
我觉得画画是人与生俱来的最直接的一种表达,而计算机的表达就是点、线、面,是另外一个逻辑系统的表达。本次展览即从“点”切入,探讨“点”在不同维度里的“关系”。
东方艺术·大家:本次展览的主题“有点关系”,主要探讨了“点”的几种关系?
张周捷:展览主要是围绕“点”展开,主要有三种关系,其一是点在圆里,其二是点在方里,其三是点在空间里。
在计算机里做复杂容易,但我更希望用清晰、简单的方式将作品表现出来,至少不会让观众有种不知所以的挫败感。所以这次展览选择了 “有点关系”这个相对轻松的主题。而“关系”就是计算机里最核心的东西。
人创作作品主要是通过感性的个人体验,或者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以及知识背景等等,计算机作为纯理性的工具区别于人类,它最核心的计算方式就是它的“逻辑”,即算法,逻辑就是各种“关系”,所以掌握这个“关系”就等于掌握了计算机最核心的东西。
计算机不是一个媒体,它是第三种创造方式
东方艺术·大家:您为什么会认为计算机是第三种创造方式,前两种分别是什么?
张周捷:第一种是自然创造,不管是动植物,还是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衍化的结果。第二种就是人造方式,自然造物,人类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和发明;第三种则是计算机创造方式,计算机的虚拟空间可以衍生到现实,这种模式区别于人也区别于自然界。
这是三条不同的线,当然也会相互交叉。人在改造自然,例如转基因,生命科学,很多时候把生命越来越工程化,改变了衍化的路径,某种时刻人类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自然的衍化与人类互相影响,计算机对人亦然。
东方艺术·大家:在很多人看来,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系统或者程序都是人为开发的,该如何理解计算机这个第三种创造方式?
张周捷:当然,也可以说是人为的,但数学方程式是人创造的吗?所有的数学都是宇宙的定理构建,例如,你的重力在地球上是50kg,跑到月球上就未必是50kg,这个方程式即使没人知晓,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数学是非常精确、系统化的东西,是宇宙语言。哪怕将来会有外星人,或者更高级的物种,也会有数学。高等智能生物必须要用数学来判断这个世界。就像阿拉伯有数字,我们也有数字,所有的文明都会发明数学,因为最简单的勾股定理都需要用数学去计算。
很多发现不了的东西,只能用数学去推理和假设,而并非通过发明仪器去发现。而构建计算机的就是数学,最核心的底层就是数据,之所以说计算机是第三种创造方式,就因为它是由数学构建世界的。所以它的作品我不认为是人创造的。
东方艺术·大家:那程序员的工作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张周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起初很长,但他找来一位数学家在保持原有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将公式简化。程序员做的事情也是一样,这些关系是普世的,存在的,程序员的工作就是将这个关系变成代码写出来。高级的程序员用更简洁的语言,更快速、更高效。
程序员很多时候还是把规律停留在电脑或者屏幕里,很难将它们物化,但艺术家则不同。程序员做艺术创作的也有,不过我是艺术背景,可能观看事物的角度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
东方艺术·大家:作为研究计算机的艺术家,您对新媒体艺术有怎样的认识?
张周捷:当然新媒体艺术作品也有很棒的,但也不乏有炫技的嫌疑。我个人觉得炫技是一个不高级的手段,本身就是对新技术的一种伤害,因为当人看多了,就会觉得厌烦,觉得没有深度。
我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喜欢点到为止。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哪怕看上去有点拙,但也一定要有思想,并且还要经常练习。寥寥几笔,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藏着十年的功夫。我觉得这才是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大家,无外乎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觉得计算机艺术迟早有一天会脱离新媒体,计算机不是一个媒体,它是第三种创造方式。我以前也在试图寻找自己所属的艺术门类,新媒体、数字媒体等等,但后来我觉得计算机可以独立成为一门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您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国水墨画,曾一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为什么现在会创作跟水墨画毫无关系,很有未来感的作品?
张周捷:应该说我身上兼具艺术家的感性和程序员的理性思维。我父亲善攻书法,受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年时我就开始练习画画,书法,篆刻等。与此同时,我也喜欢搞小发明,小创造,接线,组装等,动手能力比较强。
研究生求学阶段,我去英国留学,发现伦敦街头有好多卖艺的,于是我就想自己也可以画点画去那里摆摊。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个暑假,画了好多代表中国文化的山水画作品,结果摆了一天摊,连一幅作品也没卖出去,甚至连感兴趣的人都没有。最后有一个英国姑娘说能不能用书法写一下她的名字,结果卖了五磅,交了摊位费。后来我再也没去摆摊,因为这件事深深的刺激了我,我意识到文化是有边界的,所以不能指望另一个文化领域的人也认同你的作品。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画过画。
既然文化有边界,我就不再把文化作为表述内容,更希望可以打破文化的边界和束缚,发自内心的去表达。于是,回归到最核心的问题上,我是谁?我的思想是怎么构建的?这世界怎样运转?所以我看了很多哲学以及古典认知论等很多形而上的一些书。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国外的求学对您现在的创作有怎样的启发和帮助?
张周捷:英国的留学不是教了我什么,而是我自己感悟到了什么。我喜欢去领悟、去反思,所以去英国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以前的知识全部融会贯通,同时得出了一些对自己来说非常宝贵的见解。
在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切换、游走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设计师,也是艺术家,您觉得两者有什么不同?
张周捷:差别很大,并且不兼容。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独立设计师,一个是艺术家,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不同身份的差别,我个人比较清晰,所以我会用设计师和艺术家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去要求自己。就好比一台电脑,既装了苹果系统,也装了windows系统,但两个系统都可以运转。只是不同的系统操作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设计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社会效应,还有商业效应和实用价值,最底层的需求带有服务性。当然这个服务可以是服务单个甲方,也可以服务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市场,但终归来说都带有很强的服务性。艺术则是完全的自我表达,可以是发自内心,世界观的自由抒发。我的研究领域是固定的,都是研究计算机的创造力,计算机可以做设计,也可以做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机自带的一些属性,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呈现最好。
设计有目的性、时间节点,艺术则相反,但艺术需要很好的洞察力,发现好的灵感需要记录,所以本次展出的作品是用了三五年的时间发现和记录的。
东方艺术·大家:在不同的行业里游走,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吗?
张周捷:我跟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可以慢慢感知到他们的边界,然后就可以在这些边界里互相游走、切换。
起初,我自己也很困惑,并不知道我的这些作品到底是设计还是艺术,毕竟我最初的身份是设计师。可是如果简单的将这些作品称之为设计,那么这就变成了一个图形语言的探索,比较浅显,由此推断,很多抽象绘画,也都是平面构成。
为什么这些是艺术,另一些是设计,很多设计师也会做一点装置,放在房间里,很像艺术品,这是一个必须要逾越的鸿沟、障碍。如果这个障碍没法逾越,那么你的设计就还是设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所以在这几年里,我做了很多的积累,去看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文献展,上海很多当代性的艺术活动,在不断观看艺术品的同时,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这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中,我又给自己装了另一种系统。
过去我的着装很设计师风,但在艺术的熏陶之下,我变得越发随性。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外的。
东方艺术·大家: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有什么差别,边界是怎样的?
张周捷:艺术作品很纯粹,艺术衍生品则可以带有功能和装饰性,设计如果也往前迈进一步,就是限量版的设计。设计和艺术都有自己最核心的东西,它俩就像两个桥墩,而衍生品就像是连接两个桥墩的桥,起到嫁接和过渡的作用。我认为设计的核心是社会性,产生市场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服务,能否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让人活的更幸福、更快乐,这是设计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设计满足物质需求,附加点精神需求。而艺术属于纯精神需求。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还会进行设计工作吗?
张周捷:为了筹备此次展览,前几个月工作室都是艺术工作室,但这个项目做完之后,我就会切换到设计领域,整个工作室都会切换,我的大脑也要切换,要很时尚,很实用,降低成本,完全按照设计的标准和路线来做。
东方艺术·大家:《STATUS # PIR3-1》这件作品既有理性的框架,也有温度感,接下来的创作会往这种方向发展吗?
张周捷:我热终于创作,有极强的实现控,如果有想法了就会很快将其系统化的一一实现。目前,我处于创作的起点,探知计算机未知的世界,我和观众是一起的。我自己也很好奇,下一步会做什么,不想刻意去做作品,就等有感受力时的自然表达。
张周捷,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英国建筑师协会访问研究员,自2010年创立张周捷数字实验室以来,一直是数字创作领域的先锋实践者。
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独立性、实验性和未来性,探索数字形态的演化及制造。张周捷认为,数字语境中的事物可以像自然界万物般生长变化,他所做的即是寻找其中的原理和迹象。他的作品主要关注逻辑的极简性、结果的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一切都源自他对自然的理解。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并被众多博物馆、画廊及私人收藏,同时也受到了《Wallpaper*》、《纽约时报》《Vogue》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教育:
2003-2007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本科
2008-2010 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硕士
2009-2010英国建筑师协会访问研究员
工作经历:
2006-2008 联想上海研究院产品设计工程师
2010-至今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2010-至今张周捷数字实验室创始人
2014-至今无尽之形实业有限公司CEO 创始人
奖项与展览:
2018.6 传感椅个展设计迈阿密/巴塞尔瑞士
2018.3 无尽之形设计上海上海
2017.12 上海视觉艺术设计展上海
2017.10 世界设计峰会蒙特利尔加拿大
2017.9奥迪设计北京
2017.9 中国设计新势力昊设计中心上海
2017.3 ‘网格状态’个展Hiart Space龙美术馆西馆上海
2016.9 ‘大地启示录’地景装置艺术季 苏州
2016.9 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
2016.6 迈阿密设计展美国
2016.5 澳大利亚应用艺术与技术博物馆
2016.5 YIHAUS ‘随机设计’ 个展
2016. 4米兰设计三年展意大利
2016. 3 设计上海设计限量展
2016. 1 上海艺术设计双年展西岸艺术中心
2015. 12 迈阿密设计展美国
2015.10 巴黎亚洲现在展法国
2015.10 北京设计周缤纷设计
2015. 8 芬兰赫尔辛基造化-中国设计展芬兰
2015.6 巴塞尔艺术与设计展瑞士
2015.3 设计上海设计限量展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采编/张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