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亮相河北

2018年10月01日 17:3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9月27日下午14:00由河北博物院主办,河北博物院罗向军院长作为总监,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为学术主持,博物馆学者杨玲博士为策划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马文甲博士为执行策划的大型当代雕塑展《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在河北博物院15、16号厅开幕。

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现场
展览总监罗向军院长致辞展览总监罗向军院长致辞
浙江博物馆陈浩馆长致辞浙江博物馆陈浩馆长致辞
策展人杨玲博士开幕致辞策展人杨玲博士开幕致辞

  展览展出了40位艺术家的46组,62件当代雕塑作品。作品以当代雕塑的创作手段和语言表达形式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创造的问题。作品基于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脉,针对当代文化价值诉求与世居语言的创造性实践展现了一场“当代艺术的博物馆故事”。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参加展览的嘉宾有:博物馆界:浙江美术馆馆长陈浩,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天津博物馆副馆长钱玲,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江苏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霍波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许正龙博士、河北师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原副院长黄兴国、天津美院雕塑系主任谭勋、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魏小杰、杭州雕塑院院长林岗、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夏学兵、本次展览执行策展清华大学马文甲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招举、雕塑家张永见、窦付坤、印萍。以及来自媒体的嘉宾:《艺术评论》主编唐凌、博悟空间总经理王卓见、雅昌艺术网主笔陈耀杰、艺术中国编辑孟媛。以及河北博物院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策展团队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河北美术学院的师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河北博物院副院长李新主持。

参展嘉宾合影参展嘉宾合影

  开幕式后,嘉宾与观众进入展厅。音乐家刘小冈与舞蹈家李玉平联合上演了即兴箫舞行为艺术作品。开幕式后,《行山》研讨会分为三场会客厅式,分别由河北博物院罗向军院长、浙江博物馆陈浩馆长、策展人杨玲博士主持。展览同期将举办丰富的公众教育活动与学术讲坛。力图在多维的角度和层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播当代艺术创作与雕塑艺术语言的表现维度。

开幕箫舞即兴表演开幕箫舞即兴表演
策展人向嘉宾介绍展览情况策展人向嘉宾介绍展览情况
策展人与艺术家讨论展示效果策展人与艺术家讨论展示效果
江苏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观赏作品江苏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观赏作品
浙江省博物馆陈浩馆长观赏艺术家李象群作品浙江省博物馆陈浩馆长观赏艺术家李象群作品
艺术家谭勋拍摄自己作品艺术家谭勋拍摄自己作品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在博物馆的展出拉开了中国古今艺术创造的“时空”,深入展开对话。将博物馆的功能从收藏、展示延伸到对与当代新文化的孵化与传播。

  研讨会现场

河北博物院罗向军院长主持研讨会第一场河北博物院罗向军院长主持研讨会第一场
浙江博物馆陈浩馆长主持第二场研讨会浙江博物馆陈浩馆长主持第二场研讨会
策展人杨玲博士主持研讨会第三场策展人杨玲博士主持研讨会第三场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发言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发言
黄兴国教授发言黄兴国教授发言
艺术家谭勋发言艺术家谭勋发言
艺术评论唐凌主编发言艺术评论唐凌主编发言
研讨会现场研讨会现场

  前  言

  2016年5月,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展览充分利用多重空间,在国内博物馆中首次有主题地引入当代雕塑艺术作品。展览期间举办的“当代艺术与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生活”等研讨会,我有幸受邀参加,并参观了展览。被展览空间里的意蕴所吸引,呼吸到当代雕塑艺术的美,看到当代雕塑作品与公共文化空间相互关照,传统文化的深厚、悠远与当代艺术的灵动、时尚和谐统一。

  今天,我们邀请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当代雕塑作品走进河北博物院,继续讲述博物馆里的当代艺术故事。

  塑形艺术是时代、思想、情感、审美的结晶,是社会文化形象化的表现,是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在博物馆以当代艺术的方法链接各个层面的公众,人们在感触历史的同时,还能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形塑,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凝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仰望传统文化这座高山的同时,思考如何走出当代新文化的景行大道。本次的“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将是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河北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灿烂。燕山南北,太行上下,长城内外,运河两岸。河北博物院撷取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通过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记录河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独特风采。远古先民神秘的陶刻面具,古色斑斓的战国神兽,朴实自然的汉代人俑,或秀骨清相、或丰满健壮的北朝佛像,雍容华贵、潇洒飘逸的唐代石雕……它们都将与体现着东方美学的当代艺术相映成趣,让我们拭目以待当代形塑与古老文明的隔空对话,见证它们的惊艳邂逅,体味河博的创新力。

  感谢策展人杨玲博士的非凡创意,感谢马文甲博士的精心筹划,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倾心创作,感谢所有筹展人员的通力合作。祝展览圆满成功!

  河北博物院院长  罗向军

  2018年8月22日

  展览作品

  “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在河北博物院展出了,这是当代雕塑艺术又一次走进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用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表现手法,正确阐述传统文化意涵的又一次重要尝试。

  展览是在北方,太行山最北端,京畿之地的河北博物院,“行山”这个展名最能体现河北的开阔、厚重、大气,最能体现北方的力量、性格、胸怀。北方之雄,雄之于山。山为象形字,《说文》说山“宣气、生万物,有石而高”。特别是北方的山,雄浑、峻峭、高耸入云,它多石少树,象汉子,有担当。河北地域文化中的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都离不开山的根脉,和人的坚毅。当我们走进展厅,雕塑家们创作的《松》《近于禅》《迷—藏—城》《灵山》《汉社》《砥励铸魂》等一系列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展览不仅有了北方的气度写照,更有了河北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博物馆尝试着与当代雕塑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多有“古代中国”“传统中国”意味在内的当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体现,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现实回归,更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当一群面孔熟悉、富有盛名的雕塑艺术家汇聚在博物馆,共同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用雕塑这样的手段,献给公众既有传统又有审美的创新艺术作品的时候,我想得到收获的不仅是博物馆同仁的开阔胸襟,更是雕塑界朋友的知性创造,如果展览还能感动观众的话,那将更是一件尽善尽美的事情。

  祝《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览圆满成功!

  龚  良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8年9月5日

  展览作品

  行走的江山

    斗转星移,山川生长。人类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历史中成长着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后人也接续着这样的轨迹与习惯。

  中国文字的山是象形字。古人说,山,宣也,生万物,有石而高。地理学上,山是地壳上升起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形成。《山海经》说,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尔雅》记述,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西衡,是为五岳。“天高不可及,冀近神灵也”。大山是历代皇帝仰天功借天威的祥瑞之地。古人心里,山有灵,是万物之所,是仙人居。帝王眼中,山是他的家天下,江山织绣在龙袍上。

  文人眼里,山是理想,是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是山居的终所。山,带给中国文化太多的想象、描摹;昆仑神话、蓬莱仙人,千里江山、富春山居。中国历史,帝王留下的是权谋和争斗,而文化才是留给后人的真正江山。以文化为山,我们在博物馆的殿堂中,展现当代人对文化之山的记忆、理解、思考和找寻。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万物活着,山川生长。

  行山,愿我们岁岁相见。

  杨玲 博士

  博物馆学者

  策展人

  2018年9月

  展览作品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