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特别项目“再空间”正在热展

2018年10月01日 19:1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再空间——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特别项目正在热展

  由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策展的“再空间——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特别项目”于2018年9月27日(周四)下午4点在白盒子艺术馆举行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家美术馆特别展是白盒子之家最新推出的艺术体验项目,本次展览由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担任策展人,共呈现30余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展览以空间为探讨对象,即一件作品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在绘画、摄影、雕塑、器物与家俱等不同媒介中,我们可以发现隐含其中的空间特质。正如我们通常讲创作一件雕塑不仅仅是雕塑的材料和物质本身,而是在塑造雕塑存在的周边空间;设计一把椅子也不仅仅是椅子的结构和实体,同时考量的是椅子的内部和周围空间中人的活动;即便在平面的绘画和摄影中,也通常包含着图像与形式的空间构成。从一件作品的内部空间出发,将相似空间特质的作品重新组合构建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新关系,整理成一个空间单元,不同的空间单元以自由、流动的方式组织在白盒子展厅,在一个剧场化的环境中展开流动性空间叙事,探讨当代艺术中的空间观念。

左起:艺术家顾小平、杨劲松、黄敏、孙永增馆长左起:艺术家顾小平、杨劲松、黄敏、孙永增馆长
左起:艺术家于艾君、刘芯涛、孙永增馆长、张旭东左起:艺术家于艾君、刘芯涛、孙永增馆长、张旭东
策展人孙永增与艺术家刘芯涛、崔宪基策展人孙永增与艺术家刘芯涛、崔宪基
策展人孙永增与艺术家王书刚、薛雷在展览现场策展人孙永增与艺术家王书刚、薛雷在展览现场
收藏家刘刚夫妇与策展人孙永增收藏家刘刚夫妇与策展人孙永增

  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从二元的维度去判断和分析艺术作品,如主题与风格、图像与视觉、全球与在地、内容与形式、观念与技法等等,这当然在对一件单独的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作品行之有效。但当从一件艺术品的内部因素走出,与其他的作品或物件发生关系时,我们则不得不考虑是什么因素制约着两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乃至视觉心理,从中可以发觉空间作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维度的存在。这一点可以从装置艺术的形式美学价值中得到启示,开放性的空间关系成为从视觉到身体去感知的形式,甚至在一些装置和剧场化的环境中,观者变成作品的一部分,艺术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当观众离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品意义的部分缺失。

左起:李可政、崔灿灿、孙永增馆长、计洲左起:李可政、崔灿灿、孙永增馆长、计洲
艺术家计洲(左)与王川(右)艺术家计洲(左)与王川(右)
观众现场参观观众现场参观
观众参观作品观众参观作品

  此次展览的作品从视觉到心理的空间逻辑出发,根据参展艺术家作品以及白盒子空间的特点,整理出时间的空间、物性空间、心性空间、礼仪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自然空间、野性表现、几何空间等八个空间单元 ,作品被分布在不同单元,以移步换景的游园式穿插展开。《再空间》做为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项目,特别加入了概念家具设计和古代器物,以此给出一个尺度的提示,即以人的生活空间的尺度去探讨艺术的空间概念。再空间的主题也指向了作品自身的内部空间、作品与作品的关系空间、观者游走在不同单元的总体空间这三重空间的呈现方式。本次展览特别鸣谢东京画廊、自造社、毯言制造等机构给予的大力支持,本次展览作为2018年798艺术节的平行展之一,将持续至10月27日。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主展厅主展厅
主展厅主展厅
一楼东侧展厅 作品展示一楼东侧展厅 作品展示
一楼西侧展厅 作品展示一楼西侧展厅 作品展示
一楼展厅 作品展示一楼展厅 作品展示
一楼展厅作品展示一楼展厅作品展示
二楼展厅 作品展示二楼展厅 作品展示
再空间:几何空间再空间:几何空间
再空间:礼仪空间再空间:礼仪空间
再空间:礼仪空间再空间:礼仪空间
再空间:礼仪空间再空间:礼仪空间
再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再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
再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再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
再空间:时间空间再空间:时间空间
再空间:物性空间再空间:物性空间
再空间:心性空间再空间:心性空间
再空间:野性表现再空间:野性表现
再空间:自然空间再空间:自然空间

  顾小平作品介绍:

  在此,线是弹出来的,线的弹奏,这种木工的发明,就是一种手的游戏,它犹如一种敲击,犹如某种器乐的演奏。线是垂直地从上到下地瞬间形成的,而不是在画面上平面地生成的。线像是一种天外来客,突然闯入到画面上。它和画面构成了撞击关系,它在撞击的过程中形成了,在和画布(画纸)的撞击的过程中,既形成了自己的线,也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一种和画布(画纸)的关系,一种黑白关系。黑色的线只有寄生在白色的背景中才明确了它的意义。在此,线不是试图获得自己的轮廓,不是试图勾勒自身的符号。线敲击画布,只和布发生关系,不仅是物理上的强度关系,还有黑白的色彩关系。在顾小平的作品中,这墨线总是和白布或白纸构成关系。画面就存在于这种关系中,它利用了画布或画纸本身的肌理和色彩,墨线并不是将画布或画纸淹没,而是让画纸或画布成为画面的基本要素,它们和墨线相互应答。它们构成墨线的回音。这种墨线和白底的融合,不仅形成了平面式的绘画,而且还让绘画取得了自己的空间,这些画奇特地同时容纳了空间和平面。(汪民安)

  计洲作品介绍:

  艺术家计洲以摄影为主要媒介,通过拼接植物和城市景观相片的方式在现实、虚幻、可能性之间进行对话。在他最新的一系列作品中,计洲一如既往运用摄影的形式呈现出在同一个大的场景当中,不同小场景在不同时间段的景象。计洲呈现了城市景观的分裂与重建。 他协调着拼凑图像,使它们在不同层次的主题之间相互碰撞。通过分解和重塑,这些图像和谐而又冲突地相遇,每一个都被描绘在不同强度的光源下,形成了最真实的幻觉。同时也揭露了隐藏在这组作品一个本质:检验我们在给定信息上的观察方式和形成决定性判断的方法。

  菅木志雄作品介绍:

  从“物派”的角度来说,我的作品首先是无色的,尽量不使用人工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自然材料,我用得最多的是木材,切和锯都很方便,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在做作品之前,总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思考,一旦想好了,做起来非常快。我觉得在具体动手时集中精力、快速完成,能在作品中注入一股力量感,否则拖拖拉拉就会失去个性。基本原则是尽量少一些人为的痕迹,保持材料的自然性。人为的东西多了,就会显得肤浅,就会使作品失去普遍性。

  就我个人而言,当时思考的是关于物体的存在和物体的制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可以制作物体,另一方面,即使人什么也不做,也有自然物体的存在。由此可以推论,人在制作物体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改变自然的物体。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完全自然存在形态,到处都有自然的物体存在。在我们使用这些物体的时候,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选择”的不同也决定了作品的不同。

  因此,我当时就是直接将选择的物体作为作品,没有任何人为加工。即使是石头,也将选择好的一块直接放到画廊,这就是我的作品。当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一块普通的石头怎么就是作品了呢?我的考虑是,从无数的石头中选出了这一块,“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制作,也就是作品。尽管我作了说明,但很多人还是完全不能理解。在他们的眼里,这和普通的一块石头没有任何区别。我的这种做法也因此召来了许多非议。我无法再作更多的解释,作品本来就不是靠解释成立的,而是靠受众的理解成立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旦理解了,作品也就成其为作品了。如果要靠语言解释的话,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必要了。(菅木志雄)

  展览作品

顾小平,《行走的墨线 2015010》,纸本,墨斗线,120×360cm,2015顾小平,《行走的墨线 2015010》,纸本,墨斗线,120×360cm,2015
黑川雅之(日本)作品展示黑川雅之(日本)作品展示
计洲,《楼 NO.2 》,艺术微喷于多种纸张 摄影拼贴,120×234cm计洲,《楼 NO.2 》,艺术微喷于多种纸张 摄影拼贴,120×234cm
李向阳,《无题》,布面油彩,180×360cm,2018李向阳,《无题》,布面油彩,180×360cm,2018
  史金淞,《脱胎换骨·短松》,不锈钢等综合材料,135x137x189cm,2016;史金淞,《客厅里的园林》,环保阻燃型高分子弹性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7  史金淞,《脱胎换骨·短松》,不锈钢等综合材料,135x137x189cm,2016;史金淞,《客厅里的园林》,环保阻燃型高分子弹性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7
杨劲松,《水之十二》,布面油画,125×155cm,2018杨劲松,《水之十二》,布面油画,125×155cm,2018
海报海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