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

2018年11月04日 13:0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云之空间书写”展览开幕

“云之空间书写”展览开幕祝酒“云之空间书写”展览开幕祝酒

  艺术作品一旦从封闭的美术馆走向社会,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展览方法。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让艺术进入都市的大型商场,利用特殊的商场展览空间,组织各种形态的展览。由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云艺术中心主办,马琳、倪卫华联合策展,朱大可担任学术主持的“云之空间书写”展于2018年11月3日在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开幕。本次“云之空间书写”是在之前办的“云之空间实践”展览基础上,再次进行艺术与空间的对话。

  本次展览以“空间”与“书写”为主题,开幕当天,朱大可、刘巽达、王南溟、本次展览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一起出席展览的开幕活动。在策展人马琳看来,云艺术中心乃至整个喜盈门国际品牌建材中心成为一个空间画布,用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书写,透过作品与作品的点位连接勾勒出空间的轮廓。这次展陈除了利用商场的公共空间外,还使用了商户空间进行展品的陈列。让“艺术更加生活化,生活更加艺术化”。朱大可表示,将商业空间的发展分为五代,从最早的集市到体验式的商场,再到网络虚拟的商场。商场是叠加式的,不是取代式的。要在商业空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本次展览的作品与整个商场更加的融合。并且也是与虚拟的、狂欢式的在线商场进行对抗。

“云之空间”展览现场“云之空间”展览现场
  艺术家老羊、梁进青、喜盈门策展经理李文奇、学术主持朱大可、艺术家蒋正根、春野与策展人马琳合影  艺术家老羊、梁进青、喜盈门策展经理李文奇、学术主持朱大可、艺术家蒋正根、春野与策展人马琳合影
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艺术家倪卫华、蒋正根、春野在展览现场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艺术家倪卫华、蒋正根、春野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春野与蒋正根在展览现场艺术家春野与蒋正根在展览现场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既有来自国内的当代艺术家,春野(武六奇)、蒋正根、梁进青、老羊、罗永进、麻进、翁纪军和杨锴,也有来自纽约的艺术家柏睿安(Brian Michael Reed)和来自日本的艺术家村濑秀竹。展出的作品形态也一改之前以装置作品为主的展览形态,增加了绘画、雕塑和影像部分。在本次展览中,春野、村濑秀竹和麻进的作品具有典型的书写特质。有典型书写性的艺术家,如春野展出的《12国语现代水墨》系列作品是其书画体系形态的一部分,通过书法与水墨相结合的方式来讨论现代书法的理论和核心价值。村濑秀竹把篆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次展出的《画墨体》系列作品以篆书为主,以篆刻的文字结构形式呈现于纸上,同时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麻进近几年来一直在尝试多元立体书法,展览中的《生死诗篇》是三个神奇的水晶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生死易、爱恨离、天地合”的文字内容,这也是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体现。梁进青的《印象:石佛系列》来源于他登山时的意外发现,户外的石佛历经千年风沙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他以印象和滴洒的手法表现了石佛的若影若现,斑驳与苍茫,呈现了他心中的石佛形象。

展览现场3
展览现场7
展览现场
WechatIMG23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8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另外根据展馆的空间特点,翁纪军、蒋正根、罗永进和柏睿安的作品分别放在不同的点位,以期构成一个空间的书写状态。翁纪军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漆艺语言的当代探索并以装置的形态来呈现。展览中的3件作品分别放在不同的楼层点位,其中《矗》这件作品非常具有视觉上的中重量感,几个柱子形体矗立在空间中,远观是柱子块状,而近视时有非常细腻的抽象画面。与翁纪军的作品相呼应,蒋正根的作品《方舟》是利用一个废弃的旧木梁,经过镂空、拼接而完成的装置作品。木梁里镶嵌有一个长达8分23秒的影像视频《屋顶》。这件作品由于在布展时转换了材料,用亚克力来做支撑,使得作品在沉重之余,亦多了几分空灵,更好的体现了《方舟》风雨飘摇的状态。作者借《方舟》这一主题来表达人与自然同生共存的关系。罗永进的《竹屋》在展览中以影像装置的形态来呈现,15个视频同步播放。这件作品拍摄于长城脚下公社,延续了罗永进一直在摄影中使用的将物像分割重组的创作手法。柏睿安的《莲花山》作品来源于生活现场,反应了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这组作品我们可以感知莲花对于艺术家的意义以及西方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艺术感知和视觉呈现来介入中国文化。

展览现场:老羊作品《花之道-侧面》展览现场:老羊作品《花之道-侧面》
展览现场:杨锴作品《雨打芭蕉2》展览现场:杨锴作品《雨打芭蕉2》

  本次展览为了强调展览的在地性,不仅在公共空间展出作品,也在2个商户空间展出艺术家的作品,让生活场域成为能与艺术直接对话的环境。如老羊和杨锴的作品被分别置放在旭勒橱柜和米凯艺橱柜空间内。老羊近几年热衷于对陶瓷的研究,他把自己的绘画、雕塑作品与陶瓷相结合,这些陶瓷雕塑信手捏成,试图突破传统陶瓷的造型特征,有很强的表现主义色彩。杨锴的作品《雨打芭蕉》系列描绘的是芭蕉树在经过雨水冲洗后的状态。画面中大面积的使用群青与蓝色涂抹,流淌的笔触与旋转的线条依然延续了之前的风格。这些作品与环境也非常融合。本次展览策展人倪卫华说,艺术和商业生态的改变使“商业空间艺术”成为常态。新的环境和条件下,需要新的策展思路。与商业元素对话,让艺术作品和展览变成场景中想象和思考的触发点。在复杂和多变的条件下,坚持策展理念、保持学术高度,同时加强沟通、善于变通,才能打通艺术空间与商业空间之间的隔墙,才能实现酣畅淋漓的“云之空间书写”。

“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论坛现场“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主持论坛论坛现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主持论坛
论坛现场: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网专栏作家刘巽达作主题演讲论坛现场: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网专栏作家刘巽达作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艺术春野作主题演讲论坛现场:艺术春野作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批评家、艺术家王南溟作主题演讲论坛现场:批评家、艺术家王南溟作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艺术家老羊作主题演讲论坛现场:艺术家老羊作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艺术家倪卫华作主题演讲论坛现场:艺术家倪卫华作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马琳作主题演讲论坛现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马琳作主题演讲
“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论坛现场“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论坛现场

  本次展览让艺术介入商场空间,使商场避免“同质化”现象,艺术展览也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展览开幕当天,还进行了“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论坛,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主持,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网专栏作家刘巽达、艺术家春野、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艺术家老羊、艺术家倪卫华、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马琳围绕“云之空间书写”展览,展开艺术与商业的新一轮讨论,以期拓宽艺术研究的固有领域。

  文 | 周美珍

  摄影 | 魏佳琦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