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朱大可: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

2018年11月12日 20:4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WechatIMG7

  编者按:“云之空间书写”在11月3日于上海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举办,同时也组织了一场关于“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的专题论坛。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主持,受邀做主题演讲的有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网专栏作家刘巽达、艺术家春野、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艺术家老羊、艺术家倪卫华、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马琳。本篇文章是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从商业空间的历史演变和本次展览的角度,分享了为什么要在一个现实的实体性商业空间里来进行艺术宣示?(本文根据演讲速记而后的整理稿)。

论坛现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主持论坛论坛现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大可主持论坛

  很高兴能够主持这样一个活动,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叫“商业空间里的艺术宣示”,为什么叫宣示,而不是展示,展示跟宣示的区别在于,我们把在艺术空间(美术馆)里的宣示叫做展示,而把在商业空间里的展示叫做宣示,这是宣示和展示的区别。宣示是沉默的,而在一个敞开的公共空间里,艺术家应当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展览现场:麻进作品《创立承》展览现场:麻进作品《创立承》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商业空间的历史演变。

  最早的贸易市场就是集市,集市在华夏农业文明这个空间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临时性的空间,一般是按照初一、十五或者是逢七、逢八这样的日辰来安排的,通常是早上六七点钟到到下午一两点钟就散场,一般就是几个小时时间,有很强的自由度和随意性,这是第一代的商业空间。

  第二代商业空间我们称为商业街,也就是在一条街道上对称性地安排彼此相连的商铺,形成一种明显的聚合效应,这个从唐代就开始出现,到明清达到了高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古镇里还保留了这种商业空间,离这里不远的七宝古镇,就是这种第二代商业空间的样板。

  第三代商业空间目前已经非常罕见了,现在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南京路上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全中国最大的百货公司, 36年崛起,当时的南京路上,有4家这样的公司。它的特点是面积巨大,所有的商品按照类别来分类安排,日用百货、服装、针棉织品、皮具鞋类、家具等大类,这些不同类型的商品分层经营,品种齐全,又很容易寻找,这就是第三代商业空间。以上三代商业空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你必须跟营业员或者是小贩、店主进行直接对话。这其实非常麻烦。上海女人到店里买毛衣,看来看去,这边有瑕疵,那边有一个洞,通常要挑上二三十件,最后还拒绝掏钱买,把营业员气得半死,这样的冲突每天都在发生。

  第四代空间就是超市,它的特点就是购物者和货物之间可以直接对话,中间省去了营业员这个环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新要素的加入,那就是结算体系发生了变化,不需要缴纳现金,使用信用卡支付,这会产生一种消费狂欢的幻觉,好像你很有钱,随便刷卡。在那样的消费现场,你的警惕性是放松的,你可以丝毫不顾忌口袋里有多少钱。这种空间导致了消费量的大幅度上升。

  第五代就是宜家之类的体验式商场,把每一个空间做出精细的分类,并且完全还原到日常生活的现场,厨房就是厨房,厨房的商品就在这一间里销售,你只要记下产品的编号,就直接可以去货架上提货了,这是又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当时上海徐家汇出现了全中国第一家宜家,整个华东地区,尤其是杭州地区的一些富豪,每个周末都开着车到上海消费宜家,停车场里停的都是浙江牌照,因为从沪杭高速下来还特别方便。

  浙江人为了解决到上海消费的问题,居然发明了第六代商业空间——一个O2O空间,一个虚拟的网购世界,这就是阿里巴巴的淘宝网,它彻底终结了消费者到商场购物的传统。一大堆纸盒子送到你家门口的时候,那种快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切的体会,但是它也让我们失去了人性的温度,失去了在现场行走消费的欢愉。西方人大多拒绝这样一种被虚拟网购所绑架的生活现实,他们现在还保持了周末全家前往商场购物的习惯。他们认为在商场里行走和观看,其中含有巨大的生命乐趣,他们坚守这样一种保守的消费模式。

  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以上六代商业空间,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取代,而是一个叠加和并列的模式,即使我们走到了最后这个模式的阶段,你会发现,在农村,那种最古老的集市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因为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特色及其存在理由。

朱大可和艺术家倪卫华在展览现场:老羊《天鹅之死-侧面》朱大可和艺术家倪卫华在展览现场:老羊《天鹅之死-侧面》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为什么要在一个现实的实体性商业空间里来进行艺术宣示呢?对于商场组织者来讲,他们能够通过艺术品来吸引更多的高端消费者,另一方面,艺术家也获得了走出传统封闭的美术馆空间,而跟商业空间乃至社区空间发生对接,宣示自己的作品及其艺术主张。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工程。

  今天的有些作品确实跟这里的展品或者是售品发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对接,它们几乎好像是量身订做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策展人挑选作品的匠心。这一次展览比上一次的进步点在于,艺术品和商业空间的融合度变得更高了。他们彼此镶嵌,有时几乎是无缝对接。当然,挑选作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等一下,两位策展人会向我们分享他们的策展经验。

展览现场:翁纪军作品《漂浮的信仰》展览现场:翁纪军作品《漂浮的信仰》
展览现场:春野系列作品《12国语现代水墨》展览现场:春野系列作品《12国语现代水墨》

  话不多说了。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今天站在这里,站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实体性商业空间里,这其实就是一次美术守望,我们在跟那个瓦解了所有的现实消费经验的虚拟世界对抗。今天,人们已经在网上购买艺术品,甚至用手机就可以买艺术品,但你能买到什么好东西呢?我认为那种形态的交易,只能买到工艺品或艺术垃圾。当然,通过今天这样的艺术宣示,我们表达了对体验式商业空间的首肯,同时,艺术家也获得了来自商业空间的认可。

论坛现场论坛现场

  附:论坛主持朱大可的结束语

  刚才马琳和倪卫华两位策展人,分别从各自的视角,介绍了他们的策展理念,也介绍了本次的展览作品。在座位上有一本导览册,大家可以通过册子按图按图索骥地寻找要观看的作品。

“云之空间书写”展览开幕式现场“云之空间书写”展览开幕式现场

  我觉得,策展人在展览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就像一辆公交车的司机。大家都知道我想说什么,这两天,我们的话题,都被重庆那辆公交车所占据,为什么呢?一个疯狂的司机和一个疯狂的乘客,他们之间的争斗,把13名乘客,连同他们自己,一起送进了黄泉。为此大家都在反思司机的重大责任。虽说商业空间的艺术策展没有这么可怕,你把他导引到哪里去都不会死人,但任何一种精神导览,是把观众引向一个更加有序的世界,还是引向一个混乱而暗黑的空间,这里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好的策展人就像一名司机,他们努力把握方向,把顾客引入商业和艺术结合的崭新空间,让他们在消费进程中获得意外的美感,而这就是最大的公益和慈善。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在这个地点偶遇,人跟人、人跟艺术品、人跟商店里的售品,都发生各种各样的偶遇,而且这种偶遇今天发生,明天也会继续发生。希望我们在每一次偶遇中都能有所斩获,甚至,我们还会有一些奇妙的不可思议的艳遇。

  我宣布,今天的研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