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城市的一根引线!“城市艺向”的背后

2018年11月19日 19:5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已经举办了12年的广州设计周,今年11月将突破惯例,作出一项革新,首次推出特别项目“城市艺向”,其中包含一个当代艺术展,一场高峰论坛和一期大湾区艺术行。

城市艺向 海报 RGB城市艺向 海报 RGB

  在展览前,我们专访了项目团队,试图解析这个城市特别艺术项目的来龙去脉。其中张卫平是项目出品人,杨青是项目总策划及策展人,宋琛是其中的公共项目负责人。

  问:广州设计周今年的改变让大家都很意外,做了十多年设计,今年为什么会突然做一个当代艺术展,大家都很好奇这个展览是怎样酝酿出来的?这个展览和设计周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张卫平:广州设计周已经做了12年,作为中国最早的设计周之一,我们见证了中国设计从不被关注和不被重视,到如今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行业的过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我们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过去的12年里,广州设计周作为一个行业平台,我们除了举行大量展事活动,还发起了很多前瞻性的话题探讨,我们关注设计的价值创造和它的社会能量,同时也探讨了设计在产业升级中的驱动力,设计除了服务于客户,它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观念的创造。

  我们经常会将设计和艺术放在一起来谈,新一代的设计师也普遍都很关注当代艺术的思想脉动,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在当代艺术和设计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形成一个对话的机制,当然这个平台不是一个行业和另外一个行业的闭环型的对话,而是在一个开放的和公共性很强的空间进行的社会交流。由于在广州举办,我们还希望它具有这个城市的气质。我们希望找到一位对两个领域都非常熟悉,同时对广州特别有情感的策展人,最终,我们找到了杨青。通过很多的交流,杨青和展览团队非常大胆地放弃了在设计周会场做一个展览,而是把展览放到一个市民非常容易抵达的公共空间,从一个展览,我们还延展出了一场高峰论坛和一期大湾区艺术行。对我而言,这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艺术家和设计师能够进行一些观念的碰撞,设计师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在创作的现场进行交流。这让我想起米兰设计周期间的Totona地区,几百个外围活动相继开展,整座城市就像节日一样,广州设计周的内场活动已经非常丰富,但在未来,设计和艺术是否可以走进城市生活中,我认为广州有这样的土壤。环绕广州的珠三角具有强大的产业支撑,而广州的自由和开放的城市精神,也会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发生的基础。虽然我看不清这个事情是否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我觉得一座城市需要有一些人去做喊一嗓子的事情,没有人走出来说“我们一起做这样一件事吧”,那我愿意先出来喊出这一嗓子。

何健翔 概念表现何健翔 概念表现

  问:这个特别项目叫“城市艺向”,从字面来理解,这个项目名称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你们希望将这一系列活动和城市发展的某种状态联系在一起,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展览和活动表达出对某种趋势和动向的判断。这个主题具体的针对性是什么?

  张卫平:“城市艺向”是杨青提出的,我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非常好,很喜欢。为什么我们将展览放到太古汇这样的公共空间,这完全没有商业上的考量,和太古汇沟通后,我们也是一拍即合,都愿意做一次尝试。我们希望这一系列活动能够和城市和市民建立一种精神性的连接,我始终认为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精神,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艺向”这个主题以及相关活动,就是希望和大家精神层面上的思考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追问建立一种关系,我希望设计周能够给大家带来观念层面上的触动,因为只有精神的共鸣和影响才更深远,也更值得我们去持久地追求。

侯莹《往-如何》侯莹《往-如何》

  问:第三个问题我想提给杨青。过去这些年,你先是从事了多年媒体工作,然后做了不少公共艺术项目,这次在广州设计周期间策划这个展览,你是怎样构思这个展览的,希望这个展览在公共空间和市民之间建立怎样的连接关系?

  杨青:我在广州生活了很多年,虽然部分工作转到了北京,但我对于广州这个城市的变化非常关注。无论是这个城市艺术生态的变化,还是广州设计周希望谋变的愿望,都非常吸引我参与其中。“城市艺向”的“向”字非常重要,我从这个字会想到“方向”和“行动力”,其中当然有鲜明的态度和主张,并且有切实的行动去进行价值的实现。我们将展览“来处”放到一个城市公共空间,其实就是回应了这种对公共性的追求和表达。“来处”这个主题是从“家”的语境中抽离出来的一个观念,广州设计周的主要领域都围绕“家”来展开,珠三角地区也是中国非常有市场影响力的家居产品的输出地,当我们在设计和安排一个家庭空间时,在我们精神层面的家又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日常生活中又和这个形而上的家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文关系?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命题。

  在设计周做当代艺术展,很多人会想到是设计周在做一个跨界的尝试,其实相反,我很警惕“跨界”这个词,也无意去促成跨界的发生。我们做这个展览不是想让艺术家和设计师一起探讨设计应该怎样做,也不是要让艺术家告诉设计师当前的中国当代艺术是怎样的一种面貌,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一个基本的观念或者一些共同生命经验中的遭遇和思索展开交流,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碰撞,是从现实境遇出发所进行的观念实验,我希望两者之间是强激发的关系。

胡庆泰作品 静帧图片胡庆泰作品 静帧图片

  张卫平:广州设计周之所以做这个当代艺术展,我们考虑的正是打破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去尝试和鼓动跨界,而是希望大家进行观念上的交流,彼此之间不受限制地进行具有实验精神的探讨。

  我希望“城市艺向”这个项目能够带给艺术和设计这两个领域一些新的思考经验,这些经验能够赋予我们一种新的视角,从而去审视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的计划。

胡尹萍 比基尼木盒版胡尹萍 比基尼木盒版

  问:落实到展览《来处》上,在一个公共空间,同时有很强商业属性的空间,你们希望这个展览和来往的人群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他们如何在这个地方和这个情景下遭遇艺术?

  杨青:进入公共空间的艺术展览,既要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又要考虑面对对艺术本来并没有准备的公共场域。所以从展览的切入点上,我选择了一个比较能让所有人都有共鸣的源点,那就是从“家”伸延到每个人生命深处脉络的探寻。作品也尽可能倾向于选择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情感表达,只是理解的深浅和多少因人而异。媒介上也强调了丰富性,以便给观众提供更多交流的“入口”。

  选择在太古汇这样一个空间,是小心的试探。我并不希望这个展览在公共空间成为背景和装饰,虽然它也不能强行生硬介入,但也仍然有它的内在逻辑。这可能也是我的“妄想”——在公共场所还想呈现艺术的微妙和细腻。是冒险,也是机会。整个过程付出的精力是在白盒子空间做展览的几倍,希望能有一点突破。

蒋志 情书之4蒋志 情书之4

  问:“城市艺向”会是一个持续的项目吗?这个持续性其实非常重要,它是一闪而过,还是会持续在这个城市发生,这关系到这个项目是否能够更深入地介入和有效地影响这个城市的公共生活。

  张卫平:这个肯定是一个持续的项目,它会是每年设计周同期举行的特别项目。我们会在“城市艺向”的框架下推出不同的主题,但我们的场地会在城市空间中移动,它可能是一个个实验空间的联合,也有可能是在城市不同区域的一间间公寓发生。其中有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很大。我也希望“城市艺向”的开放想象,能够点燃设计师对艺术的热情,能够激发一座城市的激情,碰撞出真正的思想火花。

李景湖 白云李景湖 白云

  问:介入到城市不同的公共空间,似乎是今年和未来的“城市艺向”的一个特点,事实上当前很多的展览和大量的艺术行动都有公共表达的愿望,但怎样让这个行动本身的公共性得到真实地发生,这个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到了。“城市艺向”会怎样应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想由宋琛来回应,她是负责这个项目的公共板块。

  宋琛:很多展览虽然有公共表达的愿望,期望介入到公共生活层面,但其实在艺术和公众之间有很多断层,公共交流很难真实地发生。杨青和我过去也从事过多年的媒体工作,我们非常关心艺术如何被理解,艺术如何被分享和传播。

  这次针对“城市艺向”这个设计周的特别项目,我们针对观众人群推出有针对性的“艺术导赏”和工作坊,还会从“来处”这个展览主题延展出相关学术话题的讨论,作为一个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我们希望将它放在一个大湾区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讨论,“城市艺向高峰论坛”就会从区域和城市的角度探讨艺术生态的发展,“大湾区艺术行”则是一个行走中的艺术世界,我们会将观众带离展览现场,进入到一个艺术发生的真实现场。随“城市艺向”同步推出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反应热烈,项目团队着重让艺术的语言在公共空间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去传递与体验,以期与公众有更好的互动与交流。虽然与理想中的状态肯定会有距离,但我们致力于去尝试及努力。

  “在艺术的现场”非常重要,艺术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事情,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念有非常多日常的连接,这也正是这个项目在公共性表达中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也是公共项目板块的工作切入点。

梁硕作品梁硕作品

  张卫平: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活动,就是希望和大家从一个物质的层面上抽离出来,去面对物质背后的问题和精神诉求。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人,他们都在谈消费升级,到底什么是消费升级?是从一个郊区搬到市中心,是从一台中级车换成高级轿车吗?我认为不是,那只是消费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已。消费升级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应该是文化消费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的比重是不是提升了,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的设计,其实都要面对和回应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提出“城市艺向”,就是希望在广州这个物质生活非常富足的城市,传递出观念的声音和力度,虽然一直有人在坚持工作和发声,它的声音仍是微弱的,我们希望加入其中一起推动。我认为观念的生产具有时空的穿透力,它是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留下来成为精神档案的一部分东西。

  我非常渴望这个城市发生更多精神的交流,而不是将“食在广州”视作一个城市最无与伦比的骄傲。这似乎并不值得我们持久地为它投入骄傲的热情。

马秋莎 1980's little dancers马秋莎 1980‘s little dancers

  张卫平 从事设计营商工作超过20年,2006年创办广州国际设计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2011年创建设计师家居品牌——哲品。

  杨青 曾长期任职于《VISION青年视觉》,现为知艺文化创办人,始终致力于艺术进入公共领域的策划、推广与教育。2017-2018连续担任香港旅游发展局特邀“香港艺术月”导赏顾问,亦兼任2018画廊周北京项目总监。

  宋琛 历任广州K11前艺术总监,负责了广州K11艺术项目整体的筹备及执行;在进入K11之前,是南方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收藏/拍卖》总编辑及创办人之一。

孙宇个人项目--“光明想”孙宇个人项目--“光明想”
叶凌瀚作品叶凌瀚作品

  城市艺向2018项目介绍:

  艺术展览

  主题:《来处》

  展期:2018年11月26日-12月16号

  开幕:2018年11月26日15:00

  展览地点:广州太古汇L3南玻璃盒

  策展人:杨青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拼音排序):何健翔、胡庆泰、胡尹萍、侯莹、蒋志、李景湖、梁硕、马秋莎、孙宇、叶凌瀚、张爽、张小川

  展览协调:李逦

  公共项目:宋琛

  展览统筹:徐然

  执行助理:高大理 吴楚 陈璐瑶

  对于现实层面具体的“家”,我们都不陌生,它日常可见,似乎人人都可拥有。在广州设计周每年推出的行业流行趋势和最新材料发布中,你不难通过这个丰富的平台而打造一个最完美的家。而我们又知道,“家”并不仅仅由物理空间和物质产品构成,它可能是情感幽微处的栖息之地,也可能是生命脉络中的大江大河,是人生体验里的幽微之境。从现实的家,到生命的归宿,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来处》参展的十二位艺术家,从情感、记忆、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家与个人所产生的微妙和复杂的撞击。艺术家对于“家”的认知和反应,如同一幅私人的精神地图,既是对艺术创作的某种原始考证,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对精神源头的解读。

张爽 透明体-2,2018张爽 透明体-2,2018
张小川作品张小川作品

  首届城市艺向高峰论坛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和创意的聚集地。大湾区的红利正在逐步发酵,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共同协作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以此为发轫,2018’广州设计周发起由艺术展览、高峰论坛及大湾区艺术行三大板块构成的独立艺术项目“城市艺向”,意在通过艺术、设计、生活三者之间的交流,打造广州这座城市的想象力策源地。首届城市艺向高峰论坛,将聚焦横跨艺术和设计双重领域的生态构建者们,邀请他们分享各自独特的行业经验,共同探讨艺术与设计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协同创新发展中的融合之路。

  论坛主题:艺术vs设计,大湾区生态体系的格局与构建

  时 间:11月27日 10:30 论坛签到

  地 点:保利世贸博览馆 三楼6号馆论坛区

  论坛主持:宋琛(城市艺向公共项目负责人)     

  论坛嘉宾: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

  赵蓉(设计互联副馆长);

  方敏儿(中国香港, 移动美术馆总监);

  杨青(城市艺向总策划);

  何健宇(中国澳门,艺术澳门创办人) ;

  张卫平(广州设计周创办人及城市艺向出品人)

  大湾区艺术行

  艺术是点燃生活灵感的触媒,在行走中亦能不断拓宽观众感知艺术的能力与认识的边界。探寻艺术发生的第一现场,让观众直观了解艺术的精神质感,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通过沉浸式的艺术行走体验,建立艺术鉴赏的方式与途径,开阔美学与人文视野。在一站式的精彩纷呈的展览、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既可以成为个人内在修养与品味的熏陶,也可以作为收藏艺术品的起点与借鉴。

  时间:2018年12月12日-14日

  地点:大湾区(广深港)三地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工作室

  广州:镜花园、本来画廊及录像局、广州画廊、逵园艺术馆、5art Space、三域·汇艺术空间

  深圳:设计互联、薛峰工作室、周力工作室、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香港:佩斯画廊、Art Statements、Massimo De Carlo gallery、北京艺门(香港)、当代唐⼈艺术中⼼、白石画廊、德萨画廊、立木画廊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