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观贺文斌画作有感

2018年11月22日 01:0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庭院深深深几许

  ——观贺文斌画作有感

  过钰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非过秋千去。

  江南的园林,江南的女子。想象中,关于江南的画作应该是轻柔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脘凝霜雪。”

宝带桥Baodai brige 130x110宝带桥Baodai brige 130x110

  关于江南的画似乎不应该是画出来的,不应该是描出来的,而是轻轻吹出来的。信手几笔,浑然天成。

  然而文斌让我看到了别样的江南:天空沉沉的蓝着,古典庭院坐落于黄沙之中。几位现代女子错落其间,睁大着空茫的双眼仰望天宇。几具裸体背影从中游走,一如鬼魅。画中氤氲着诡异妖艳的雾气,令人心惊。因此,初看之时,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聊斋志异》的现代图画版。几经轮回投胎转世的聂小倩们不小心穿梭错了时空,只是这次并非跌落在兰若寺,而是一座江南园林。

后园·无处告别The backyard, nowhere to be found130x110cm2005年后园·无处告别The backyard, nowhere to be found130x110cm2005年

  画中饱含着巨大张力:最古典的园林,最现代的女子,最封闭的庭院,最裸露的背影。从表面看,似乎不过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细细品来,却能感受到一股直指内心的力量。

  文斌的笔触无疑是苍凉的。在文学中,有这么两种苍凉:城堡式的,庭院式的。

  卡夫卡带有寓言色彩的小说,是一种城堡式的苍凉——主人公迷失在灰蒙蒙的闭塞小镇,迷宫般的城堡,寒冷干燥的冬日,雾气腾腾的天气,沉默无声的人们。这是一片底色为灰的苍凉。那么一个节气那么一座小镇那么一群人,让你的神经莫名震颤。

  〈红楼梦〉所呈现的却是另一番苍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吟诗赏酒,风花雪月。“三春过后群芳尽”,极致的繁华后,孤独的凋零。一如大火后的阿房宫。调栏玉砌已不在,何况朱颜改。这是一片大红大绿衬托出的苍凉,盛宴后的散席。

  而文斌笔下的苍凉,更像是一座城堡式的庭院。

  红裙女子,赤裸背影,散落在古典的庭院里。人物与环境突兀的搭配着,有一分带着些许乖张的暧昧。一如〈城堡〉中的K,无人知晓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她们的眼睛空洞一片却又盛满了期待,那翘首望天的样子似乎等待着老天的答案。她们陨落在不属于自己的时空里,就像K不属于城堡。总有些人是生不逢时的,内心与世界总是格格不入。我相信画中女子就是这样的人,面对外界,她们抱以空茫的眼神,赤裸的背影,以背叛的姿态拒绝着这个拒绝她们的世界。她们很像K,有着K“我是谁”般的迷惘;有着K对“城堡”的期盼;有着K被世界拒绝的孤独。

  这系列画,主题应是灰色,灰色的压抑,灰色的荒凉,灰色的绝望。然而在表现上,画家却大量运用红,黄,蓝等浓重的色彩元素。人物的衣着一律是红色,热烈而暧昧。沙子的黄,异常沉闷。天空很蓝,却又是一分近乎躁动的蓝。普通三色,在画中表达的感觉却很不一般。依旧充满了矛盾,在死一般的寂静皮表下翻滚咆哮着滚滚热流。

  用大红大绿来反衬“灰色主题”,这点颇有《红楼梦》之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画家不动声色地工笔刻画着园林,女子。笔触细腻精刻,一如曹雪芹描写的大观园。背景中的阴冷气息,画家没有刻意为之,却如水般渗透进观看者内心。

  此系列画作有着一共同命题,或者说“概念”,画得十分“哲学”。画家的情绪无时无刻不涌动其中。这份情绪压抑又暴躁,冷静又叫嚣,挣扎又绝望。与一般人物画,风景画很不一样。这里的人物没有话语权,她们的眼神,表情诉说的都是画家自己的声音。因此,这是一系列充满了浓厚的“我”色彩的画作。本我,自我,超我,俱在。逐层递进深入,套用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些画便是一条通向画家内心的狭长甬道。

  王国维曾言写诗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无我之境”。文斌的画无疑是前者,与众多人物肖像画很不同。或许这就是福楼拜与卡夫卡的区别。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