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专访|张天志:界外艺术解放了艺术

2018年12月03日 12:1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张天志:界外艺术解放了艺术

  ——专访2018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策展人张天志

  文|任真良

  由著名艺术家张天志、李山策划的“2018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即将于12月6日下午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开幕。来自法国、瑞士、古巴、捷克、日本等国的33位国外艺术家以及张天志、周惠明、凤英、黄药、曲丰国、方卫国、何雁、李昌胜、孙乐石、胡琪琪、李俊、张奇峰、三毛、李放、小龙、刘兆君等16位中国艺术家将以风格各异的作品为我们展示界外艺术的独特魅力。

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海报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海报

  随着首届界外艺术双年展落户上海,国内艺术双年展大家庭中新添特殊“一员”。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以自己特有的理念、主张以及入选标准,将极大地填补艺术领域的空白,将“小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呈现更为多元的艺术形式。同时,首届界外艺术双年展的举办,也将成为2018年艺术界的大事件。界外艺术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张天志认为,此次双年展与人们以往所见的展览有着本质的区别,界外艺术的目标是解放艺术,改变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可谓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

  据悉,此次展览得到了法国界外艺术(BHN)组委会、上海朵云轩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展期将持续至12月15日。

  为了深入了解此次双年展的详情以及界外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新浪当代艺术特别专访了此次2018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中国界外艺术发起人、中国原生艺术主要推手张天志。

策展人张天志策展人张天志

  中国首次界外艺术双年展:改变艺术思维方式

  新浪当代:此次2018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的亮点有哪些?

  张天志: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界外艺术双年展。虽然2016年在上海举办过一次“法中界外艺术交流展”,但这一次是真正以双年展的形式与公众见面。这次展览的规模也更大,有包括法国、瑞士、古巴、捷克、日本等国家的33个外国艺术家受邀参展,参展作品有200余幅。

  此次双年展的另一大亮点是这些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各具特色,界外艺术强调作品是艺术家潜意识、本能的呈现,最大限度地排除经验主义的因素。这和我们以往习惯的艺术展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当代艺术展可能是围绕着一个观念或者一些特定的形式来做。这次展览唯一的遗憾是展览审批下来的时间较晚,大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着手准备工作,所以这次展出的作品主要以架上绘画为主。在接下来的双年展中,我们希望能够展出形式更为多样的作品,比如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手工作品、木雕等等。这是此次展览的亮点和遗憾之处,我们要综合去谈这个问题。

张天志作品《舞1》张天志作品《舞1》

  新浪当代:法国里昂的界外艺术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此次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与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是否有所关联?

  张天志:是有关联的。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采用的是单年数,我们用的是双年数,正好与法国的岔开。法国界外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也积极参与到了此次双年展,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的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会前来,即组委会主席吉·达勒维先生和艺术家洛翰先生,可以说法方对这次双年展非常重视。虽然中国与法国的文化有较大差异,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区别,表现内容自然不同,但共同点是艺术家们都在挖掘潜意识的、本能的东西。所以法国一直很关注中国的界外艺术。

张天志作品《舞2》张天志作品《舞2》

  新浪当代:能谈谈这次双年展的策划过程中与另外一位策展人李山的分工以及你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天志:李山老师主要是展览前期大方向的把握,比如法国组委会和中国艺术家邀请人员名单的确认等,其他具体策展的一些事则是由我来负责。遇到最大的困难有两方面:其一,时间有些仓促。等批文的时间比较久,等了有几个月,没有批文下来,我们也不好向其他国家的界外艺术机构发布信息,以至于这次很多国家没来得及通知,通知到了的,也有的因时间较短,最新的作品没来得及完成;第二个问题是资金上的,这次展览的费用基本上是由我个人出资。当然,我本身很希望在中国推动界外艺术,所以愿意尽我所能做出一点贡献,但资金来源的单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次展览的规模和发掘更多优秀的作品。

  新浪当代:此次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那在挑选艺术家和作品方面你们有怎样的标准?

  张天志:对于参展作品,我们原则是宁缺勿滥。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尽量避开跟他人重复的风格与形式。艺术家选择的标准之一,是已在界外艺术圈中有所影响的艺术家。从2013年《当代边缘艺术二十家》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开始,界外艺术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好几年。其二,因为界外艺术是以作品本身的艺术独创性为判断标准,不以艺术家的出身或人们习惯的当代艺术、传统艺术等艺术类别为标尺,所以只要作品的艺术表达符合或界外艺术的理念相关或接近的,我们都会加以考虑、去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例如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方卫国是绘瓷板画的,而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曲丰国,在当代艺术领域已经是一位很成功的艺术家。这次我也邀请他们来参展,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放在界外艺术中不但很精彩,而且更能彰显艺术创新精神。

吉·达勒维作品吉·达勒维作品

  新浪当代:这次的双年展除了16位中国艺术家,还有33位外国艺术家参展,您觉得中外艺术家在创作上有哪些不同?

  张天志:中国的艺术家作品表现尺幅上普遍不是很大。因为其中有些艺术家原来并非从事绘画专业,但很有天赋,所以他们在画面的掌控上对小尺幅把握得可能更好。而在国外,法国界外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已成立多年,他们大尺幅的作品还是相对更多一些(这次他们也带来一些小尺幅作品)。在创作内容上,尽管画的都是潜意识的内容,但还是与艺术家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也能看出文化的差异。西方的作品更加无拘无束,而我们中国文化有其内敛的一面,比方说中国人喜欢静的、自省的东西,这一点在作品中同样会有所表现。

  新浪当代:您之前采访中有提过上海界外艺术展将成为改写中国艺术史的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其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张天志: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其自成一派的体系,这和儒家文化有直接关系,它不主张夺人眼球,而是主张中庸,以水墨为主的绘画正是如此。到了现代绘画阶段,其中早期的部分艺术家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也受前苏联艺术教学很深的影响。在当代艺术领域,大家则总是一窝蜂似地围绕着观念在做,比如大家都在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其实当代艺术走了这么多年,很多弊端已经出现。打个比方,它就像是个垃圾桶,什么东西都往里扔,不像在西方很多流派分得非常清楚。现在的当代艺术多以利益为驱动,以至于出现了“不管画得怎么样,反正先把你忽悠起来”的现象,导致整体水平每况愈下。

  界外艺术不是把利益驱动放在首位,而是要表现艺术家自我的东西,追求潜意识与本能。每位艺术家潜意识的表达都是很个人性的,不会有千篇一律围绕某种观念的情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和当代艺术是不同的两个脉络。界外艺术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改变,改变了我们过去的艺术思维方式,也可谓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

洛翰作品洛翰作品

  新浪当代:作为在国内的首届界外艺术双年展,这次展览酝酿了有多久?又为什么选择在上海举办?

  张天志:实际上我有举办这个展览的想法是快有一年了。而选择上海这座城市是因为这是座国际大都市,包容性很强,过去的殖民地历史和当代的飞速发展令它很善于以批判的眼光吸收、融合不同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不排斥外来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另外我觉得上海人很有爱心,参与公益性项目的人很多。因为今天被我们称为界外艺术家的创作者之中有一部分人是传统眼光下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在艺术上很有天赋,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特殊的艺术语言。

  新浪当代:这么说来界外艺术是否包含了原生艺术?

  张天志:不能这么说,应该说界外艺术与原生艺术是有交叉的。因为界外艺术是按作品来划分,那怕是大学教授,在这里和乞丐是没任何区别的。只要是非传统的、非经验主义的作品都可参与进来,因此界外艺术面向的群体更广泛。尤其我国虽然很早受前苏联艺术教学体系的影响,但还有很多人并没接受过艺术教育,所以他们很难参与到现有的艺术群体当中。但是界外艺术解放了艺术,令人人都享有参与艺术创作的理由和权利。

如埃尔·凯斯班作品如埃尔·凯斯班作品

  界外艺术与国内现况:解放了艺术

  新浪当代:许多人对于“界外艺术”的概念并不是十分了解,如何准确理解“界外”的含义?

  张天志:“界外”一词是根据法语“Art Hors-les-Normes”翻译而来的。这个词是由法国建筑师阿兰·布尔保奈邀请杜布菲提出的,布尔保奈同时也是位想象力极其丰富的艺术家。他想将其收藏纳入到让·杜布菲所提出的“原生艺术”中,但与杜布菲的定义又有所差异,因为其收藏的作品并非出自于原生艺术所定义的三类人(精神障碍患者、通灵者、自学绘画者)。出于西方著作权的保护,他在征询杜布菲意见后,选用了“Art Hors-les-Normes”一词来作为基本概念。因为有一些原生艺术家也参与到了界外艺术,且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进入中国较早,所以大家对界外艺术和原生艺术的理解可能有一些分不开。但实际上,前者是按作品划分的,后者是按作者划分的。

  新浪当代:能简单介绍下界外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在国内的发展阶段吗?

  张天志:2012年我与南京原形艺术中心的董事长曾丽华女士赴法国里昂参加中、韩原生艺术作品联展,接触到了法国界外艺术协会。我对于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看得很多,但当我看到界外艺术的作品时,简直感到振聋发聩。我觉得这种艺术理念适合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现状,当时我就想引进它。2013年,我和周惠明受邀参加第五届法国界外艺术双年展,随后2015年第六届双年展上同样有中国艺术家参展。2016年中法之间的交流增多,在上海举办了中法界外艺术交流展、在黑龙江省兰西县成立了兰西原生艺术馆。到了2017年,送作品去法国参加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人数就有几十人了。

  今年,界外艺术家的队伍继续壮大,一些体制内的艺术家也参与其中,而且除了绘画,其他艺术形式的相关人员也有参与,例如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系主任何雁。但我有一个原则:宁缺毋滥。从界外艺术概念进中国后,出现过鱼龙混杂的现象,在有些界外艺术的展中,会出现与超现实主义有关的作品,但这还是含有经验主义内容的。所以为避免观念上的含混不清,在我和李山组织的界外艺术展中,对作者的把关是非常严格的。

维罗妮卡作品维罗妮卡作品

  新浪当代:界外艺术家群体规模如何?他们很多并非职业艺术家,而且社会行业分布广泛,那他们对于界外艺术家这个身份的认知程度如何?

  张天志:界外艺术不像当代艺术,有这么庞大的队伍。艺术家也比较分散,其中一部分是原生艺术家,他们更关注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较少。其他参与到这个队伍的艺术家往往是对传统和现当代的艺术提出了质疑,在探索新的艺术之路时,他们选择了界外艺术,意图把过去经验主义的东西抛弃掉。包括我本人、孙乐石、张奇峰就是这种情况。我觉得能参与到这个展览之中的人,都是有普遍共性的,他们都不是循规蹈矩的艺术家,都是探索和实验性的艺术家。

  新浪当代:能说说界外艺术目前的收藏情况吗,您认为界外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张天志:我非常看好界外艺术的发展前景,认为这一理念将来能在中国的艺术界发扬光大。目前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很多,尤其是很多有前瞻性的艺术家、收藏家、理论家等。因为界外艺术解放了艺术,抛弃了任何经验主义。说白了,真正的艺术不是在大学或艺术院校的课堂上学来的,创作理论和创作规则读多了之后,头脑中束缚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就像我本人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我现在是一个不断卸掉枷锁的过程,把过去所学到的东西不断抛弃掉。因此界外艺术可以给很多人带来机会。同时,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有些人可能精神压力很大,通过绘画则可以宣泄自己,不用关心要去表达什么,内心所想即为所画。艺术创作是一个可以真正舒缓压力的手段。

  在界外艺术的收藏方面,已有一部分人在收藏,但量不大。它就像是股票的原始股,有前瞻性的投资者看到了,但大部分人还没有看到。当然这其中也有几个原因,一是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二是大多数人受前苏联的艺术教育影响,更关注是否有明确的主题表现,并按传统程式化的标准去观看艺术作品。

界外艺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黄药作品界外艺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黄药作品

  张天志与界外艺术的结缘:由量变到了质变

  新浪当代:您早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很好奇您是如何与界外艺术结缘的?

  张天志:我在读大学前,接触到的都是很传统的内容,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都打得很扎实,无论是绘画还是做人也都是规规矩矩不越雷池一步。之后,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经历改变了我。一是上戏比较开放的环境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幸的是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尤其是以李山老师为代表,他强调创造力,拒绝循规蹈矩,对任何新鲜事物都能接受。在上戏遇到的这一切,在上学时候可能没有消化掉的东西,在工作后随着接触到的最新信息越来越多,由量变到了质变。我觉得在艺术创作上,要有自己的语言,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传统的艺术教育培养的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按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当有这些东西在脑子里时,再接触到原生艺术和界外艺术的时候,就觉得其创造力和优势都非常大。

  而实际有件直接相关的事情是在2008年接触到艺术家周惠明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与当代艺术完全不一样,所以不知如何为其定位。这时候我想起来2004年读到过的《原生艺术的故事》,2006年在外国朋友那看到的原生艺术书籍,我就往这方面去找,也与此结缘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绘画。

  新浪当代:您是从何时开始界外艺术作品的创作的?

  张天志:因为2013年法国界外艺术双年展邀请我参加。所以2012年下半年我就开始这方面的创作了。我最初的作品还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但后来慢慢觉得超现实主义中还存在观念上束缚。在接触原生艺术和界外艺术时,就觉得舒服了、自由了。从无到有,需要个过程;从有真正回到无,这是需要反思的。到现在我觉得自己从有到无,还是有些距离。

  新浪当代:界外艺术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天志:意味着我在创作的时候,束缚的东西少了,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另一个方面就是可以舒缓我自己的压力,还有就是追寻我少年时的梦。同时,我也是在探寻艺术该往哪个方向走。在未来五年十年,我可能还会继续走这条路,但是否永远走下去,我作为一位引进者、界外艺术在中国的发起人,我不敢说。将来走到什么方向,我也不敢说。就像让·杜布菲最初将儿童画也纳入原生艺术的范畴内,之后又将其剔除。因为艺术都是在发展的。

三毛作品三毛作品

  新浪当代:在“2018上海界外艺术双年展”举办后,您有哪些策展计划或学术规划?

  张天志:明年我也会继续界外艺术的大量创作,以及参加法国界外艺术双年展。在出版方面,有这次双年展内容的出版计划;阿兰·布尔保奈关于界外艺术的一本书我也正在和他的两位女儿进行合编。

  新浪当代:对于青年艺术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天志:对青年艺术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做的是艺术,而不是做一个工匠。所以在创作中不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当这些条条框框在心里的时候,创作出的东西永远会跟着给你设下条条框框的人走,永远无法攀越他。所以要走自己的路,另辟蹊径。要想成为艺术家,就要敢于否定,敢于探索,敢于实验,不要怕失败,没有人取笑你。因为本身就是年轻,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左右都不出差错,就像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中庸,那就不要去做艺术家了,还是做做美工什么的吧。艺术家就是要敢想、敢于否定自己、否定他人,但不是盲目的否定,要多看,多思考。如果不思考,盲目地模仿或者盲目的否定,这都是在抄袭。

  策展人张天志简介

  198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设计系。现任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出版协会艺委会主任、上海市出版系统艺术类高级职称专家评委、上海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和常务副社长。中国原生艺术主要推手,中国界外艺术发起人。 

  主要编著或主编作品:《原生艺术1》、《原生艺术2》、《原生艺术3》、《中国界外艺术家》、《互动——张天志和周惠明的艺术》、《喀什麦盖提刀郎画乡原生农民艺术作品》等。策划多部前沿艺术类图书以及其它类艺术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几十种奖项。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