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

2018年12月15日 19:4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广州三年展平行展: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选定“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以求探讨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前沿学术问题。主题展邀请来自15个国家的50多位/组艺术家参展,珠三角地区近10个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也将参与分展场和平行展,共同促进广东省文化艺术生态健康蓬勃发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的“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是“广州三年展”的平行展,并推出具有高度学术性的“‘后岭南’与青年艺术论坛”活动

  一、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名称: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9日至2019年1月4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 

  协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李劲堃     韦承红

  学术主持:韦承红     胡    斌

  展览统筹:关志全     黎日晁

  展览执行:莫    菲     吴文洁      何洁怡

  视觉设计:杨易欣     马    驰

  文献整理:胡文凌     李夏蓝     陈文轩     林杨杰

  参展画家(按年龄排序):

  陈新华     苏百钧     王季华     李劲堃     黄一瀚

  左正尧     李东伟     周    湧     方    土     黄国武

  二、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名称:“后岭南”与青年艺术论坛

  时    间:2018年12月19日 10:00

  地     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中厅

  展览介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东乃至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进程中,“后岭南”艺术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已成长为今日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

  当年“后岭南”曾举办过三次重要展览,但因外界对“后岭南”艺术现象评价两极分化,毁誉参半,导致每次参展人数变化颇大。这次文献作品展之所以选择“第二回展”的十位参展画家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后岭南”第一回展遭受猛烈批评的巨大压力之下,仍然坚持不放弃,尤其彰显艺术家最本真、最笃定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一部美术发展史,就是在不断地质疑、抗争中踯躅前行。“后岭南”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案例,考察、研究这段历史,既是对这批充满文化理想的艺术家的致敬,也希望藉此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不惧怕非议,勇于在艺术探索中前行。

  近十年来,岭南画派纪念馆以《百年雄才》项目为开篇,对近现代以来的重要艺术家、美术现象进行梳理,重点研究广东百年来的美术发展状况和代表性美术家,而“后岭南”是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一环,代表了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南方艺术家对美术的反思与变革诉求。一些触觉敏锐的学者如李伟铭、王璜生、杨小彦、李公明等,早已对此做出了前瞻性分析判断。本馆非常关注这一本土当代美术现象,于2014年开始着手收集有关文献。2015年,“当代美术30年·后岭南”立项,至此,这一曾经“非主流”的美术现象正式纳入本馆的研究序列。2018年3月和4月,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了两次“广东当代艺术30年·后岭南文献展”,将所有文献用展览的方式做成一个开放性的观摩场所,为特定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提供独立观看的条件。期间,邀请参与1994年“后岭南”第二回展的艺术家举行座谈会,一方面由亲历者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认定、勘误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研究对象30年来艺术观、艺术行为演变的文献与信息。此外,邀请学者进行单独采访,我们期望以这样的工作方式,跳出以往“展览+研讨会”模式,使每位受邀的研究者,在独立观看的状态下,不被他人观点左右,从而对被研究者的观察评判更加真实、独到。这些过程都已录像存档,成为此次展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年度横向学术项目,计划在前两次文献展的基础上,增加艺术家们2000年以前的代表作品,正如前两次展览那样,这次也并非终结,而是下一个展览的开始,是一个开放的、持续变化的文献陈列现场,这种展示理念连同其考察研究方式,或将影响未来的展览业态。

  前言

  一百年前,发端于广东的岭南画派以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拉开了中国画变革的序幕。此后,“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一直是广东美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当代美术开始萌发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心怀梦想、敢于尝试的广东青年艺术家提出了“后岭南”概念,积极探索中国水墨在当代的意义与可能呈现的表达方式。如今,当年特立独行的他们已迈入或者即将到达退休的年龄,此时回首这一美术现象,挖掘、考察“后岭南”艺术家的成长轨迹,结合他们当下的艺术状态,不仅是对那一段历史的重新了解和印证,甚至可能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启示。 

  当年“后岭南”曾举办过三次重要展览,但因外界对“后岭南”艺术现象评价两极分化,毁誉参半,导致每次参展人数变化颇大。这次文献作品展之所以选择“第二回展”的十位参展画家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后岭南”第一回展遭受猛烈批评的巨大压力之下,仍然坚持不放弃,尤其彰显艺术家最本真、最笃定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们无意挑战权威,亦不甘淹没于泛岭南状态,他们不但提出了“前卫”观念,还创作出与当时主流艺术风格迥异的作品。这或许不过是一种文化策略,但是,一部美术发展史,就是在不断地争议、质疑、抗争中踯躅前行。“后岭南”是广东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案例,考察、研究这段历史,既是对这些充满文化理想的艺术家的致敬,也希望藉此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不惧怕非议,勇于在艺术探索中前行。

  近十年来,岭南画派纪念馆从《百年雄才》项目开始,对近现代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艺术家、美术现象进行梳理,重点研究广东百年来的美术发展状况和代表性美术家,而“后岭南”是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一环,代表了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南方艺术家对美术的反思与变革诉求。当年一些触觉敏锐的学者如梁江、李伟铭、王璜生、杨小彦、李公明等,早已对此做出了前瞻性分析判断。因此,本馆非常关注这一本土当代美术现象,于2014年开始着手收集有关文献。2015年,“当代美术30年·后岭南”立项,至此,这一曾经“非主流”的美术现象正式纳入本馆的研究序列。2018年3月和4月,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了两次“广东当代艺术30年·后岭南文献展”,将所有文献用展览的方式做成一个开放性的观摩场所,为特定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提供独立观看的条件。期间,邀请参与1994年“后岭南”第二回展的艺术家举行座谈会,一方面由亲历者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认定、勘误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研究对象30年来艺术观、艺术行为演变的文献与信息。此外,邀请学者进行单独采访,我们期望以这样的工作方式,跳出以往“展览+研讨会”的模式,使每位受邀的研究者,在独立观看的状态下,对被研究者做出更加真实、独到的观察评判。以上所有采集到的内容,都将成为此次展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年度横向学术项目,计划在前两次文献展的基础上,增加艺术家们2000年以前的代表作品。如同前两次展览那样,不会就此划上休止符,而是下一个展览的开始,并成为记录每位艺术家成长变化的具有时间轴意义的珍贵文献。这种对“后岭南”的追踪式观察研究,以及开放的、持续变化的文献陈列现场,或将开辟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方式并对未来的展览业态有所影响。

  韦承红

  2018年12月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