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艺术公共化—云之空间实践开幕论坛

2019年01月02日 13:4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论坛全景
论坛现场论坛现场

  论坛:艺术公共化

  论坛主持:王南溟

  发言嘉宾:孙惠柱、张立行、林明杰、邱敏、袁侃、马运灿、马琳、倪卫华

  时间:2017年12月23日 15:30—17:00

  地点: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上海市宜山路407号)

  主办: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云艺术中心

  2017年12月23日,在“云之空间实践”的开幕式上举办了以“艺术公共化”为主题的跨学科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剧作家、导演孙惠柱,《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张立行、《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林明杰、青年批评家邱敏、本次参展艺术家袁侃、马运灿以及本次展览策展人马琳、倪卫华,共同讨论公共艺术和商业空间的关系。

  “云之空间实践”是一个新创词,包含“云”、“空间”、“实践”三个关键词。本次展览只是把白盒子的展览空间拓展到整个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商场的空间之中,艺术家根据空间进行创作上的实践,力图使作品与空间构成对话的关系。此次展览与在美术馆中的展览,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引发很多关于展览的思考,甚至可以制造一件作品。当艺术置入商场,产生了最重要的思考命题:当艺术走出美术馆,如何成为各个空间的组成部分?在公共区域、日常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中,艺术能给予我们多少补充与启发?围绕这样的话题,各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论坛现场:张立行发言论坛现场:张立行发言

  张立行

  《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张立行通过回顾国外商业与公共艺术结合的案例、和回顾中国经济的调查数据,对商业与艺术的社会效应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商场中放置艺术品,不纯粹是为了商场的营销,而是有了更高的目标,因为大众不是为了消费去生活,而是为了生活去消费。在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这样的商场空间中的艺术展览是一种分散性的展览,比在只有一个空间的美术馆中会有更细水长流的社会效应。

论坛现场:林明杰发言论坛现场:林明杰发言

  林明杰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林明杰从艺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切入论题,谈及精致与简陋的艺术,认为那些粗犷简陋的艺术其实是在用另外一个角度去反思人类文明。艺术家不需要人云亦云,而是要从另一个冷静或特立独行的角度进行反思。而艺术正是一种胸怀,面对艺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果连艺术都不能包容,我们能包容人吗?因而,他认为在一个追求更精致与完美生活的环境之中,有格格不入的艺术产生,这是一种进步,是商业文明胸怀的大进步。

论坛现场:孙惠柱发言论坛现场:孙惠柱发言

  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剧作家、导演孙惠柱通过对先锋戏剧的历史回顾,探讨了视觉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戏剧如何进入商场。他谈到先锋戏剧在西方并非如我们想象得那样前卫,西方的主流戏剧则占了市场的百分之八九十。他反对盲目推崇先锋戏剧,而是希望等我们的主流戏剧起来后,再有先锋派。除却戏剧,他认为视觉艺术与商场是天作之合,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否需要让艺术天衣无缝地融入环境之中?二是艺术家本人是否会认为作品用于商业太庸俗了?此外,他建议戏剧如果要进入商场,应是大众的、通俗的。因为要能吸引一群足够人数的人,在单位时间内认真观看,则一定是要能看得懂的戏剧,而且是20分钟左右的短剧,并可事先策划,根据作品将艺术品与短剧相结合,同时将这样的活动与教育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

论坛现场:马琳发言论坛现场:马琳发言

  马琳

  马琳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讨论了艺术作品与商场的关系。她提到在策划之初,是希望艺术作品本身材质与建材有关,比如石头、木头等,这些材质的粗糙感,与商场的精致性形成强烈反差。但也希望观众进入商场后,在能先看到作品主体的同时,又感受到其与周围环境是相容的,而非对立的。她也提到了在展览策划与执行过程中与艺术家理念的沟通,与商场商户的冲突,布展时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而这些是在美术馆内策划展览时不曾遇到的现象。所以,这次展览不仅对艺术家是个挑战,对策展人也是一种挑战。

论坛现场:袁侃发言论坛现场:袁侃发言

  袁侃

  本次参展艺术家袁侃讨论了艺术与商场结合的作用并以K11为例,他认为艺术能进商场是毋庸置疑的,且对商场是有帮助作用的。他非常赞赏商业中心能做这样的展览,并希望展览时间能有所延长。他谈到商场如果真正把艺术做到了一定的高度,长久下去,一定会是出类拔萃且有所回报的。

论坛现场:邱敏发言论坛现场:邱敏发言

  邱敏

  青年批评家邱敏探讨了艺术的空间与场域问题。她认为艺术是在不断突破空间的边际。在沉浸式的戏剧案例中,观者既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她认为若将此概念放置到博物馆、画廊体系时,真正的艺术是从大地艺术开始的。她回顾了西方上世纪中旬的绘画与雕塑,谈到大地艺术从美术馆扩散至了户外,从而取消了之前的空间与场域。故此,场域不仅是历史空间和建筑空间,也是有历史记忆的空间。此次喜临门的展览空间的场域,正是打破了过去从空间到场域的概念。此外,在艺术与商业的探讨中,她认为发展至今的商业包含了两部分,一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公众服务意识、服务体系能推进我们的身心;二是人对物质的追求因欲望而联结。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艺术在向商业学习其某种理念,而不是商业去学习艺术的某种理念。因而,不能将艺术局限于某一领域,我们需要把空间与场域的概念给抹除,以进入更大的视野。

论坛现场:马运灿发言论坛现场:马运灿发言

  马运灿

  马运灿作为本次参展艺术家,讨论了艺术家在商场中实践的可能性。他认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艺术家需要商业,也没必要排斥商业,对于作品的展示,不一定要放置在美术馆,若思考艺术品离开美术馆后去往哪里,这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可能性。但艺术家在进入商场的作品中,要有自己的思想、判断和理念。他认为此时展览实践只是一个开始,激发了艺术家从更多的角度与可能性,去思考自己的创作如何与人、与社会发生关。

论坛现场:倪卫华发言论坛现场:倪卫华发言

  倪卫华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倪卫华从策展实践对艺术和商业的结合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此次的策展本身也是一次当代艺术的实践,其过程中充满了沟通与碰撞。他以场地、消防、营销等方面为例,讨论了商家的意愿与策展人的理念、艺术家的诉求不同所带来的碰撞。特别是李秀勤的作品《触云》因高度太高,不符合消防要求,展览方案修改了近20次。因而,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与商业环境的碰撞,并且在策展团队的努力之下,商家也在慢慢发生转变,甚至到最后对此非常认可。

  文:任真良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