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后Shopping Mall与社区文化

2019年01月02日 13:4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论坛综述 | 艺术公共化:后Shopping Mall与社区文化

WechatIMG15
倪卫华、马琳、王南溟、朱大可、计文于、贺棣秋(从左至右)倪卫华、马琳、王南溟、朱大可、计文于、贺棣秋(从左至右)

  论坛主讲:朱大可、王南溟

  论坛对话:马琳、倪卫华、计文于、贺棣秋

  特别节目:钢琴演奏+山行舞组

  时间:2018年4月15日下午3:30-4:30

  地点: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宜山路407号)

  主办: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云艺术中心

  2018年4月15日,“艺术公共化——后shopping Mall与社区文化”论坛在上海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和云艺术中心举办,论坛邀请了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朱大可教授,批评家、艺术家王南溟进行主讲,“云之空间实践”参展艺术家计文于、贺棣秋,以及展览的策展人马琳、倪卫华进行对话。当艺术走出美术馆,进入商场,如何打破白盒子的概念,使艺术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在后shopping Mall时代,艺术又如何更有效的与社区公众进行互动与交流?“云之空间实践”展览和论坛的方式是否在向美术馆挑战?作为一次跨学科尝试,本次论坛还推出了一个特别项目:钢琴演奏+山行舞组,从当代社会与社区文化、艺术与商业中心之间的关系作出多角度的讨论,以期进一步推动艺术的社会化实践。

论坛现场:王南溟发言论坛现场:王南溟发言

  王南溟:

  著名批评家、艺术家王南溟从社区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来讨论如何实现艺术公共化,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1. 他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做完以后,作品只是刚刚开始,对它的解释和对公众参与的过程,全部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不同的场合里面,作品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艺术的社会化”,副标题是“后shopping mall 与社区文化”,讨论主要聚焦在如果把shopping mall 当作一个社区,如何实现艺术公共化。
  1. 美术馆要吸引更多人,必须要打破美术馆的边界,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艺术。而艺术家的作品不只是简单在公共场合摆放其作品,艺术家对公众的参与以及解释等都是作品构成的重要部分。将艺术作品放置到公众场合,与公共场合以及观众发生一定的关系,通过艺术来带动社区服务。
  1. 王南溟还谈到了他在2018年的两个课题:“美术馆少儿教育”与“社区枢纽站”。当代美术馆是一个跨界的领域,那么“美术馆少儿教育”,一定要呈现出当代艺术领域这样的一种跨界的姿态,提供给小孩子更新、更愉快的全面的感受。美术馆如何带动社区也是需要人去探索的,需要去社区里拉票,把公众从社区拉到美术馆,同时再把美术馆的东西拉到社区。所以要逐步推进和发展“美术馆少儿教育”以及“社区枢纽站”这两个课题。
论坛现场:朱大可发言论坛现场:朱大可发言

  朱大可:

  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朱大可举出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他对后社区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几个观点:

  1. Shopping mall式的公共空间与艺术的结合在欧美国家的其中一个体现是“快闪”,表演迅速展开又迅速结束,这取决于shopping mall 的主要功能不允许表演长时间占用公共空间,而“快闪”可以看作是公共艺术的其中一种表达形式。
  1. 而中国的民众同样具有参与公共艺术的文化基因。在上海,广场舞文化、人民广场“恋爱角”都是一种公共艺术,包括算不上艺术的单纯为人民群众带来快乐的场所,这些都可以纳入后社区文化的讨论范围。作为策展人也应该关注人民群众创造发明的公共艺术,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
  1. 朱大可以上世纪80年代上海弄堂现代化改造事件为例,讨论了空间是如何把人积聚起来,又将公共生活纳入艺术中的;如何让艺术与人群发生关系,打破美术馆和非美术馆的边界。
论坛现场:倪卫华发言论坛现场:倪卫华发言

  倪卫华:

  策展人、艺术家倪卫华总结了这次展览和论坛所收获的几个关键词:其中一个是“共享”,这次展览就是商业空间和艺术空间的共享;第二个是“交互”,艺术作品能否在这样一个商业空间里产生对话;第三个是“沟通”,这个沟通包括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策展人与商业空间、商业空间与商户之间的沟通,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策展人才有可能把展览逐步推进并且做好。

论坛现场:马琳发言论坛现场:马琳发言

  马琳:

  策展人马琳针对“云之空间实践”展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她认为这次展览除了“空间”、“实践”两个关键词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挑战”。这个挑战不仅仅是艺术家和策展人面对的挑战,对商家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也是一个挑战。另外,在商场做展览会遇到在美术馆做展览不曾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作品的安全问题、消防问题,作品和空间的关系问题,还有作品与社区观众的互动问题等。这些挑战与问题要求策展人也要有多元化的思维,并且更加开放。

论坛现场:计文于、贺棣秋发言论坛现场:计文于、贺棣秋发言

  计文于、贺棣秋:

  艺术家计文于和贺棣秋也参加了此次展览,他们分别从参展体验谈了自己的看法。计文于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样的作品适合放在公共空间做展览?现在美术馆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作品基本都可以放在馆里展览,那为什么艺术家的作品还要走出美术馆?艺术家贺棣秋认为,建筑、广场、或者是其他的公共空间上面都会使用到雕塑,所以对一个雕塑家来讲,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而人文空间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艺术家要有一个比较强的自我意识,或者说一种对社会的反思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商业空间中,他作品中传达出的反讽有可能会和公共空间发生冲突,这就造成了“艺术公共化”处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

  钢琴演奏+“山行舞组”

青年钢琴家王若瀛和“山行舞组”卜智诚青年钢琴家王若瀛和“山行舞组”卜智诚

  作为论坛的一个组成部分,论坛结束后进行了“山行舞组”与古典钢琴曲演奏的合作项目——走出美术馆的“就地起舞”。由青年钢琴家王若瀛与“山行舞组”成员进行古典钢琴曲演奏与情境舞的合作演出,“山行舞组”根据王若瀛演奏的曲目在现场做即兴式的舞动,这场实验性的表演也拓宽了公共艺术与社区的合作领域和话题。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2
演出现场演出现场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社区文化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