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雨涵:《方力钧》是一个人的艺术史

2019年01月10日 21:4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方力钧》是一个人的艺术史

  文/苏雨涵

  翻开严虹的新书《方力钧》(上下册),才看了目录我就陷入了思考——有趣,这书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方力钧的门,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现在、将来,眼前、远处、内心的门。

历时3年,严虹新书《方力钧》上下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历时3年,严虹新书《方力钧》上下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往下细读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严虹不贴标签,不盖棺论调,而是直接呈现对象的故事,通过见证人的描述,还原了方力钧这个鲜活的个体及其生活的时代。

  这既是如实地记录又是超越的创造,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既循着时间又占领空间,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学术价值,并将学术性和启迪性,文献性和文学性,理性观察和客观记录,分解的结构和统一的内核,个体的分析和历史的综合融为一体。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口述历史源于美国,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口述历史已成为各国广泛运用的一种“公众记忆”的历史记录方式,在西方国家日臻成熟,而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敏锐的水果看到了这一点,编著了这本书——一百个人的回忆,共筑一个人的艺术史。

  叔本华说:“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的想象不同,且不及我们的想象。”所以严虹写这本书来告诉你,别瞎想,我已经辛苦找来一百个人替你们想过了。这是个玩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历史总在改变,虽然过往并未改变。

  严虹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方力钧。不同的人讲述方力钧,对同一个事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就像日本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一个完整的人。”

严虹严虹

  作为资深媒体人、作家和艺术工作者的严虹来写这样一本书可谓得天独厚,她的多重身份和丰富的工作经历无疑既是成就这本大书的前提,也是完满这本大书的关键。

  首先,严虹多年的采编经验练就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加上她的善于聆听,使得《方力钧》客观、真实又全面。她说“好的采访是彼此生命间的往来”,“耳朵是杆秤,倾听见分晓”。

  同时,严虹还是一位作家,虽然她有意弱化这本书的文学性,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想,形容词用到最少”,但她的文笔的优美、简洁和富有弹性,无形中增加了这本书的柔性魅力。

  最后,长期泡在艺术圈里的严虹,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方力钧作为写作对象,为什么?方力钧这个艺术圈中神一般的存在经由严虹的化骨绵掌温柔一拍,一个平凡生命的一呼一吸、血肉生命展现在我们面前,渺小又伟大,卑微又崇高。《方力钧》这本书能不吸引人吗?

  合上书回味,方力钧的故事、严虹的笔墨;一个人的艺术史、另一个人倾注心血来印证;沉思的方力钧、灵动的严虹……

  严虹是个多面手,这可没写在她的脸上。她脸上始终挂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亲切又自然。她的聪明也难于被发现,只留下了一条细若游丝的线索,吸引你去追寻探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