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视:夏理斌个展”在上海新美术馆开幕

2019年01月10日 21:5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9年1月9日,“城视:夏理斌个展”在上海新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作为学术支持,上海新美术馆主办。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余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铜版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原副主任王维新,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校友会会长张培成,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原局长程国强,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李旭,常务理事章德明、李凝,理事姜雪鹰、赵尔俊、于幸泽、王净、张昕、郑鹏伟、马波、孙捷,秘书长叶芃 ,副秘书长刘晓峰,上海洞头商会会长、上海精泰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建明,上海温州商会执行会长、上海进福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福明,上海浙江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温商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祥,本次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夏理斌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可女士主持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可女士主持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余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夏理斌从中学、本科、硕士直至博士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从他的作品中便能充分体现他深受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训练和熏陶。这次展览展出了夏理斌三个系列的作品,《天·使》系列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于生命的关怀和为生命付出的努力,《城市》系列所呈现的是不同城市的风貌、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了城市的文化属性,《集市》系列中对各个细节的描绘体现了夏理斌在中央美术学院所受的严谨的造型训练。而夏理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材料语言的摸索和对不同材料的属性研究,特别是对丹培拉这种材料语言的研究。夏理斌在艺术创作中将油画、综合材料、丹培拉这三种材料语言汇集在一起,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画家,这种探索是彰显自己艺术个性的一个重要尝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余丁教授致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余丁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铜版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原副主任 王维新先生致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铜版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原副主任 王维新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校友会会长张培成先生致辞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校友会会长张培成先生致辞

  丹培拉在西方绘画中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迟至十五世纪中叶以后,油彩才逐步取代丹培拉成为主要的绘画媒介。而在中国,直到1990年代丹培拉才被引介到国内油画界并开始得到实践。丹培拉的媒介特性介于水性材料和油性材料之间,它既有前者的流动性和空灵性,又有后者的坚实性和塑造性。以一种奇妙的方式。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夏理斌博士发言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夏理斌博士发言

  夏理斌将丹培拉的这种混合属性在自己画面中大加发挥,他试图以丹培拉的媒介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呈现出城市发展中的“破”和“立”、“新”和“旧”的矛盾的交织、交替中的一种冲击。以媒介自身的视觉效果,来描绘他眼中那既变动不居又永恒如纪念碑一样的城市风景。

  夏理斌以丹培拉手法精心描绘,以圣像画形式的精细制作并选择了城市风景作为母题,但往往略去或最小化处理其中生活着的人,仅仅留下风景本身。在这些街头转角之处,每天上演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戏码,但在夏理斌略灰暗的画面色彩烘托下,城市里的爱恨情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静观下的、艺术家投射在作品画面中的自我意象。很难以明确的概念来界定这个自我意象,但从中我们能感到某种怀疑和犹豫,以及某种确证和笃信。于是,在画面上出现了艺术家视象中的现实和艺术家视野中的现实的叠合。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陈旷地博士提到,夏理斌在成长历程中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城市的肌理和脉络,构成了他在艺术生涯中所面对的现实。他特别愿意发掘城市背后某种恒久的含义。而他达成这一切,是使用丹培拉这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绘画媒介。丹培拉这种媒介介于水性材料和油性材料之间,它既有前者的流动性,又有后者的塑造性。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夏理斌将丹培拉这种混合属性在自己画面中大加发挥,以媒介自身的视觉效果,来描绘他眼中那既变动不居又永恒如纪念碑一样的城市风景。相信大家会喜欢这些作品。

开幕式嘉宾合影开幕式嘉宾合影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2月15日。

  更多展览现场图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