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问题直面年度策展人蓝庆伟

2019年01月11日 23:2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对话年度策展人蓝庆伟

  第九届新星星艺术奖

蓝庆伟蓝庆伟

  策展人、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广汇美术馆副馆长。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专栏作者,“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发起人。从事现当代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美术馆学研究与美术馆管理。曾任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执行馆长。 

  1、去年新星星艺术节改为新星星艺术奖是新星星的一大转变,今年您作为第二任轮值策展人,请你谈谈今年艺术奖的转变?

  如果说去年从“艺术节”到“艺术奖”是更加明确了扶持新锐艺术家的策略,那么今年把“奖金”改为“参展机会”就是进一步根据新锐艺术家的特性进行量身定做的精准扶持。

  因为在参考了去年参评和获奖艺术家的统计数据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新星星艺术家的年龄和阅历来说,好的展览——尤其是个展——对于他/她本人未来的推动和收益,比奖金本身更重要。

  说得通俗一点,获得同样级别的奖,让他们用去年的奖金为自己争取到今年给予的展览机会,应该是实现不了的。

  同样的,来参加新星星评选的艺术家也要想清楚,你在年轻时努力做好的每一个展览、每一件作品、每一本画册,才是你未来十年、二十年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个时期相比“机会”来说,钱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同样的,能完成一个个展或者双个展的展览作品也并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当然你或许觉得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觉得现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钱,你更愿意要奖金,但再过五年十年回头看,我相信有远见的艺术家会认同我现在的看法。

  2、关于主题[井:虚拟时代的视觉]是如何确立的?

  新星星不仅关注的是当下的艺术家,也关注着当下的艺术问题。

  当下时代最大的特性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共识,就是网络普及后带来的虚拟空间——这个话题听起来并不新鲜,但目前还没有能取代它的同等规模的社会话题出现。

  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不算“网民”,没有进入这个虚拟时代,但它的可怕就在于你早已沉浸其中而不自知,从支付方式、联络方式,到无处不在的表情包,到汉语言中词汇和句式的更迭,虚拟时代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早已扩散到现实生活中。

  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我没有在最宏大的层面上展开,而是用“井”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符号切入,因为就在十几年前,可能你说起这个字的人,听到、看到这个字的时候,第一反应的联想还是一口水井、旱井或别的什么具体的意象。而今天用到这个字的场合,可能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个网络符号,而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人会更迅速地把这个字和“热门话题”联系起来,因为大多数社交网络都采用了用前后两个“#”来突出显示话题的表达方式,网民每天使用井字符的熟练程度很可能比运用引号和书名号还要多。

  所以,我前面所说“你早已沉浸其中而不自知”并不是危言耸听,按照这个思路联想下去,有多少短短二十年前是另一种意义的字、词、句已经被今天的含义所取代?

  当这种替代超过一定的比例,被改变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本身。作为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再次提出这个论题,不断地提出和讨论,也许最终能解决一些问题。

  3、在这样的视觉时代,你认为绘画和影像这类传统媒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影像”也成了传统媒介,至少在我本科读艺术史的时候,影像还被作为“新媒体”提出和讨论。中国的艺术家能熟练运用影像来进行表达是90年代后期的事,迄今并不算太久。所以你看,对艺术来说,手段和媒介的“新”并不算太有价值,你今天因为它“新”而趋之若鹜,可能三五年后就对它弃如敝屣,因为它的形式已经“旧”了。

  所以媒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艺术家,是艺术家的观念和表达,如果一种形式非常适合艺术家在表达的时候使用,那么它永远都有存在的价值。就像绘画,这种形式存在了上千年,你能说今天就完全没有令人感动、令人震撼的绘画作品存在了吗?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他/她觉得其它形式都不足以展示自己而选择绘画的时候,是不会去担心这个形式是否过时、是否传统的。

  我讨论虚拟时代,并不是因为我推崇“新”,而是因为这种“新”改变了这个社会,它成了一个庞大的存在,我们躲不开,必须去正视和讨论它。而在艺术中,新的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冲击,还没有达到这样能全面替代的规模。

  4、您觉得这一代的青年艺术家有什么特点?个人比较欣赏什么样的艺术家?

  我觉得首先在这代艺术家成长的过程中,“当代艺术”的概念已经确立,他们没有机会去思考艺术的合法性、多样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是天赋人权,所以在这方面的思考几乎是空白;第二,这一代青年艺术家太过于追求流行,或者说因为受到的教育、使用的技法和成长的经历太相似,他们非常容易想到一处去,彼此之间的层次不是很明显;第三,信息通畅的时代导致艺术家的创作也扁平化,而且他们大都花了太多时间去应付碎片化、无效化的社交和信息轰炸,思考的整体性和深度普遍有待加强。

  欣赏的艺术家没有固定的类型,我觉得策展人不应该有太明显的、固化的学术偏向,而应该去发现和思考,毕竟作为策展人,我本身也在成长和学习中。如果非要下个定义,那当然是最欣赏有才华、有天分的艺术家,但什么样的艺术家能称得上有才华和天分,这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