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刚:一位考古专家的书法人生

2016年04月27日11:48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原标题:祁金刚:一位考古专家的书法人生

  作者:翁晓波

祁金刚书法作品祁金刚书法作品

  在江夏,被冠以“文化活字典”的人,有几位。但在这个“活字典”之后,再加上“考古专家”、“书法家”的,恐怕只有祁金刚一人了。

  这么多头衔中,祁金刚最看重的还是“书法家”。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书法,几番受到机遇青睐

  53岁的祁金刚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早在他8岁的时候,就跟村里的一位曾经教过私塾的老师学习写字。也许是天资聪颖,他很快就在小伙伴中脱颖而出,写得一手好字。

  上初中后,正巧语文老师的字也写得好,看到有这么一位学生,老师也是解囊相授,细心教他。

  祁金刚说,他上高中是1976年,当时学校里流行写大字报和出专栏。学校有纸、有笔、有墨,这对祁金刚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他在学校里写大字报和宣传专栏,几乎承包了班上所有的写字任务。

  几年下来,祁金刚不但把字练得更加漂亮,还提高了自信心,因为每次他写的大字报都会受到表扬。

  高考结束,成绩不理想,祁金刚回家务农。正好当时范湖区域正在搞围湖造田,到处都需要写标语,这对他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表现机会。祁金刚说,当时在三门湖水渠很多桥上的字,都出自他的手笔。

  1980年,祁金刚应征入伍,到连队后不久,连长一看——哟,这小伙儿写字很好看啊!马上让他干文书,在连队写材料、出板报。

  在连队里,祁金刚多次在报上发表文章,还曾获得“战士优秀作文”一等奖。军部的领导知道了,直接把他抽调过去,负责平时的宣传报道。

  接触考古,他仍把书法作为最爱

  1984年,从部队复员回来的祁金刚,被分配到江夏区(当时为武昌县)文化馆工作。

  当时,文化馆正在做文物普查工作,平时需要整理文物资料,做一些小实物展。那时没有电脑,在整理标签时,祁金刚基本都是用毛笔给各种文物分类、贴标。

  4年后,祁金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考古知识不够用。当时,武汉大学办了一个考古班,面向全国招生。经过入学考试,祁金刚顺利被录取。

  在武大,祁金刚的书法特长又发挥了作用。“我当时在武大学生会,连续3年拿到了硬笔书法一等奖,两次毛笔书法一等奖。”祁金刚说。

  1991年,从武大毕业后,祁金刚回江夏到博物馆工作。这期间,祁金刚主持调查发掘了湖泗古窑遗址等多个项目,他的考古文章在国内多家社科核心期刊上发表。

  虽然考古工作忙,但祁金刚一直没有忘记书法。在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硬笔书法比赛后,他发现社会上的高人太多了,自己要想提高,还得找高人指点。工作之余,他开始有目的地参加全国多个书法培训班。

  2008年,在一次书法培训中,一位老师告诉他:“你写字不要写野了,应该专攻一家。”

  这句话点醒了祁金刚,在老师的帮助下,祁金刚开始潜心学习“二王”的书法,找到了自己练习的方向,在笔法、墨法、章法、字法上面,都寻找到了新的突破。

  每天临帖2小时,毛笔写秃近千支

  2010年4月开始,祁金刚在中国书协书法研究生课程班里学习了一年,他的书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多次入展省、市书协举办的展览,书法作品也多次获奖。2015年在《中国书法》杂志举办的每月竞写中连续3个月入选刊登,并获第三季度奖,最终入选年度评奖。

  对写字和考古,祁金刚的认识是,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活文化。在发掘过程中,书法也对考古有帮助”。很多考古发掘都会出土带有文字的文物,比如2000年在庙山发掘的一座东汉墓出土一方铜印,他马上就能释读出“司金司马”4字篆文。

  到如今,祁金刚已经养成了每天临帖2小时的习惯。他说:“我写了几十年的字,进步最快的就是最近的这六七年,对书法研究也比较深。写字就和唱戏一样,唱不离口,打不离手,几天不写就生疏了,练习是为了保持手感。”

  在祁金刚看来,写字是一种修身养性。初学的人觉得写字很枯燥,其实只要写进去了,就会把很多烦恼都忘掉,越写越有味道。

  十多年下来,祁金刚写秃了的毛笔已近千支,至于墨水,祁金刚笑说:“我现在每个月都要写完一瓶一斤装的墨水,一年至少12斤。”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祁金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