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斌水墨作品的文化脉络

2016年05月08日15:58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邓荣斌邓荣斌

  邓荣斌:1972年生于深圳福永;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邓荣斌《青春梦》77x77cm 1996年邓荣斌《青春梦》77x77cm 1996年
邓荣斌《地老天荒》 77x77CM 1996年邓荣斌《地老天荒》 77x77CM 1996年

物象的褶子与变形记

文/夏可君

  我们已经处于一个被图像控制的超现实的世界,即世界之物只有成为图像,才可能被识别,或者有着被我们关注的可视性,但这也意味着艺术本身的危险:一切都成为图像,绘画艺术的那种神秘性何在?既要保持图像的某种可视性,又要具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性,邓荣斌的绘画实践很好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邓荣斌《秋实》纸本77x77CM  1996年邓荣斌《秋实》纸本77x77CM 1996年

  邓荣斌让线条保持流动,这些如同身体器官,神经网络一般的形体,处于生成状态,它们仅仅只有半个存在,一直处于胚胎与成形发育的中间阶段,它们保持生成与流变的渴望,在四处伸展着自己的触角,在漫延中表达自己的情绪,随着情绪的变化,事物会自然呈现出它特有的样子。它们彼此都在缠绕,层层皱褶,层层套叠,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彼此悄悄倾诉,在一个前意识的世界(注意,并非无意识),当然也比清醒意识微弱,但又没有无意识的压抑创伤,总是带有一种大梦刚醒的那种惺忪,但却异常甜美,这并非我们人类日常的世界,而是远古原生态的梦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流传下来了,没有经过理性的解梦,而是以儿童的天真,以艺术家的游戏,如同动漫世界,一个个缓慢停顿下来,向着我们嬉戏地展现,不需要过多解释,因为它自身就足够完满自足,天真坦率。

邓荣斌《秋日思语》纸本 77x77CM  1997年邓荣斌《秋日思语》纸本 77x77CM 1997年
邓荣斌《马格里特的烟斗》  纸本  100x100CM 2003年邓荣斌《马格里特的烟斗》 纸本 100x100CM 2003年

  在平面上自由勾画,看起来似乎是版画,似乎是漫画,都在轻盈流动,那是一座图像的迷宫,古代与现代的,东方与西方的各种基本的象征图像,都可以彼此缠绕起来,具有装饰性,把看似深渊一般的幻像带到可读的形象层面时,竟然通过装饰性达到了视觉的享受,这是邓荣斌所贡献的独特视角与想象方式。邓荣斌世界的独特性就在于他有着自己独特看待世界的方式,通过繁复的线描与细致的刻画,让细节的肌理一一凸显在我们面前,似乎是佛教似真似幻的那千只手同时在作画,同时在工作,而邓荣斌的那个世界,表面上似乎伸手可及,但其形体的变形还是显得那么遥远,因为这是一个表面幻像的世界。

邓荣斌《踏歌》 纸本 100x100CM 2003年邓荣斌《踏歌》 纸本 100x100CM 2003年

  通过对超现实主义以及立体派的某种中国式形象记忆的结合,带来一种似真似幻的“准存在”(再次说是“半存在”),但这种轻浅的梦幻感又是亲切可近的,如同克里姆斑斓的色彩?如同波希或达利的变形?如同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书写?甚至墨西哥绘画的魔幻?似乎都有,但是似乎也都不是,这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从自身文化萌发的独特想象,更多是对《山海经》,对有所醒来的梦想世界的文学叙事,并且试图与我们的日常世界发生关系,此叙事并非表达某种明确的故事,而是通过一些带有集体无意识的表象,这是人类本身的集体形象,邓荣斌一定是对荣格的精神分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但是,却并不那么巫魅或鬼魅,而是把这些形象转换为清新喜人具有当下现场感的某种祈福图示,就是日常所见之物,这是我们的浮世绘?邓荣斌有意把这些看似神秘巫术一般的幻觉图像变得更为明确,更为表浅,带有装饰性,邓荣斌把中国传统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以新的方式做到了极致。

邓荣斌《窗外1》纸本100x100CM  1998年邓荣斌《窗外1》纸本100x100CM 1998年
邓荣斌《众生》纸本103x103CM邓荣斌《众生》纸本103x103CM

  邓荣斌有他独特的变形记,而且是中国式的变形记,这是在“图像-文字-事物”三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奇妙的感应,那些形象既是图像也是如同原始象形的文字一般在自身传达意义,而且还就是一个梦中的表浅世界。一片叶子可以孕育两幅面孔,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生命的心脏那般的心瓣形状,世界就是一个个有待组装的器官,看似树木的形体可以变幻为面孔,动物、植物与人类不再有区分,这是一个超越人类区分方式的世界,画家拥有一种原始的诗性感知方式,把儿童的天真与超现实的幻觉奇妙结合起来。尤为让人动心的是,这个变形的世界很多时候都是有心形或卵圆形构成,这是南方人或者邓荣斌自己的柔美,圆润,流转,偶尔也有尖锐的笔触,暗示没有疼痛的忧虑,这是一个准-天使的世界,开满了南方特有植物的花园世界,这是邓荣斌塑造的人类感官的乐园。世界是一朵盛开的花,只是它不一定仅仅是“花”,而可能是面孔,是时钟,是竖琴,可以开放,可以吟唱,只要她们可以保持生长,生长是童真的秘密。绘画乃是成为世界的心脏,一切都是由心血所变幻而成,这些一笔笔画出来的线条,就是被生命血液所滋养的经脉,有着生命自身的构成肌理。

邓荣斌作品邓荣斌作品
邓荣斌《浮生》纸本 100x98cm 2010邓荣斌《浮生》纸本 100x98cm 2010

  因此,这个半存在的生命世界,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分,看似机械却如梦似幻,这是后现代影像的技艺,一切仅仅是技艺,这位我们这个机械时代带来了某种新的中间物,如同电影《阿凡达》所梦想的那个世界。

邓荣斌《顿悟》 68x68cm 水墨 2002年邓荣斌《顿悟》 68x68cm 水墨 2002年

当原始性遭遇当代社会景观——邓荣斌水墨作品的文化脉络

文/刘飓涛

  造型怪异,形象来源的多元化,极为明显地,邓荣斌在他作品融合了原始性与当代社会的两种景观。

邓荣斌《飘》103x100CM 1998年邓荣斌《飘》103x100CM 1998年
邓荣斌《窗外2》 纸本 100x100CM  1998年邓荣斌《窗外2》 纸本 100x100CM 1998年
邓荣斌《随风》103x100CM 1998年邓荣斌《随风》103x100CM 1998年

  所谓原始性更多乃是一种超验体会,不同于现实主义风格,它是中国文化的潜流,在未入文字部分,经过世代口耳相传而左右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并获有稳固的延续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关注现实,但也愈发重视“中国性”、“中国经验”的表述。这种状况,在文学已有显著展现,最鲜明者如莫言,便被看成马尔克斯在中国的“翻版”。但其实就超验经验本身来说,中国也一直是有的。比如《山海经》,便是极重要的原始形象资源,并正式着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么,当代人观世界的方式又应当如何呢?

  以超验达到现实所不能言说之真实,神怪、民间、历史、当下便融合到了一起,超脱于时间空间的束缚,而愈发逼近内心,引发人们心灵的震颤。近年来,原始、超验的中国经验正日益壮大并成为文艺表现的重要方式,发展成为典型的东方话语,也是在未来最值得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之一。

邓荣斌《月光》 纸本 100x100cm  2012年邓荣斌《月光》 纸本 100x100cm 2012年
邓荣斌《蚊子》 68x68cm 纸本 2002年邓荣斌《蚊子》 68x68cm 纸本 2002年

  邓荣斌的作品,便典型归于这一方向。但与其他艺术家仍有不同,邓荣斌的“原始性”并非朝向“寻根”(八十年代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运动中的文化寻根热)或单纯的人性之“原始”代码(近西方弗洛伊德与荣格所谓“原欲”、“集体无意识”)呈现。邓荣斌的作品,更加指向的乃是当代的社会景观。

邓荣斌《再见柏拉图》 纸本 135x135CM 2000年邓荣斌《再见柏拉图》 纸本 135x135CM 2000年
邓荣斌《明月寄相思》 纸本 135x135CM 2000年邓荣斌《明月寄相思》 纸本 135x135CM 2000年
邓荣斌《花期 》版画 80x60CM 2003年邓荣斌《花期 》版画 80x60CM 2003年

  “社会景观”是德波所提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转折具有重要影响。所谓“景观社会”,是德波基于对当代社会已经由马克思的“物化”而走向“景观化”的现实判断。“景观化”是“物化”异化的纵深,这是在传媒隐性意识形态支配下所构筑的当代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点。在马克思时代,“物化”之异化尚且有“所指”与“能指”的现实“物”作为关联性。但在更进一步的“景观社会”中,物受“拟像”支配,社会整体早已脱离现实而自成逻辑。今日之社会“景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已是再难辨别。

邓荣斌 《真实的谎言》2 版画 80x60CM 2004年邓荣斌 《真实的谎言》2 版画 80x60CM 2004年
邓荣斌 《小丑》 纸本 100x100   2013年邓荣斌 《小丑》 纸本 100x100 2013年

  这种状况下,现实主义艺术早已沦为并成为虚妄影像的“倒影”。艺术家面临的首要问题,便在于怎样辨明并认清何为“现实”本身。而在一种解构并重组的艺术创作手法中,在邓荣斌将原始性与当代社会“景观”化结合的恰当方式下,可以看到邓荣斌对现实的某种认知方式,他的绘画作品显示出某种当下性意义。

  尽管用中国传统工笔水墨的手法,但就色彩来说,邓荣斌却用得并不“老气”,纯度极高且搭配现代的色彩,加之清晰的边缘,一种含混但具象的复杂视效喷薄而出。但含混也不乏幽默的戏谑,比如说《大伟的比基尼》,直接指向的便是某知名公共新闻事件,满是戏谑。

邓荣斌《午夜怨曲》103x100CM 1997年邓荣斌《午夜怨曲》103x100CM 1997年
邓荣斌《绿》纸本100x100CM 1999年邓荣斌《绿》纸本100x100CM 1999年
邓荣斌 《爱的呼唤》 纸本 135x135CM 1999年邓荣斌 《爱的呼唤》 纸本 135x135CM 1999年
邓荣斌 《聚散之间》 纸本100x100CM 1999年邓荣斌 《聚散之间》 纸本100x100CM 1999年

  从《静夜思》、《午夜怨曲》、《绿》、《玉猪龙》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葫芦、昆虫、种子、荆棘与藤蔓,还有那密布着的眼睛,半人半树的形象,种种交织一处难于界定……在这形象之中,从《爱的呼唤》、《聚散之间》、《再见柏拉图》,观者又可以看到纠缠与离别,能体会到其中潜藏着的暧昧或冲突。一种浪漫的爱恋,但看到更多的却是苦苦追寻的情感,以及想要寻求超脱却仍有牵挂的情感悸动。邓荣斌经历过怎样心路历程,我们不得而知,他也没有进一步展开。而今,这些日记般标示着记忆的原始图像也尽都淹没在了消费时代的景观迷雾之中,说不清道不明,一片混沌。

邓荣斌《天目》 68x68cm 水墨 2002年邓荣斌《天目》 68x68cm 水墨 2002年

邓荣斌艺术履历

部分个展

2006年邓荣斌彩墨作品展(笔组艺廊),广东美术馆

2011年“别样的图腾”邓荣斌纸本作品展,深圳艺廊

2013年“没有时间的艺术”邓荣斌水墨作品展,深圳艺廊

部分群展

2016年“艺术汇流”深圳宝安艺术家赴台交流展(东吴大学)

2015年首届深圳“综合材料”绘画展,深圳旭生美术馆

2015年“双城记”深圳•阳江青年美术家协会联展,罗湖美术馆

2014年“多边观察”深圳动力艺术展,深圳会展中心

2014年(香港)深圳当代艺术展,香港港丽酒店

2013年“例外状态”深圳本土艺术家交流展,深圳展艺术区

2012年“艺术深圳”国际艺术博览,深圳会展中心

2007年“浮世相考”五人作品展,证大美术馆,上海

2004年“视觉特区”深圳青年实验艺术展,深圳美术馆

2003年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现代水墨展,香港艺术公社

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20周年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收藏

深圳美术馆、厦门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

出版

《没有时间的艺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邓荣斌水墨作品》深圳海天出版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邓荣斌水墨作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