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水墨的底线?从南北两场当代水墨展览谈起

2016年06月27日17:4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原标题:何为水墨的底线?从“当代水墨文献展”与“当代水墨年鉴展”谈起)

  记者:张婷婷

  来源:中国美术报

778623875406700887

  2016年还未过半,有两场关于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梳理一前一后、一南一北地发生。先是6月5日,由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和青年学者颜勇共同策划的国际艺术展览“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在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开幕。展览的文献,包括2001—2016年与当代水墨艺术相关的重要展览活动、艺术事件,并呈现艺术批评界关于当代水墨艺术的重要讨论。展览同时邀请了61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展出包括绘画、影像、行为、装置艺术作品等60余件;后是6月11日,“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5—2016)”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共邀请了83位当代水墨艺术家,参展艺术家年龄段跨度很大,从“50后”重量级大咖到“85后”新锐都囊括在内。

  两个展览,似乎在时间上呈现出一种因果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两个展览都不约而同地包含了架上绘画和装置等多种水墨表现方式,可见“当代水墨”概念的外延还在无限延伸,大家似乎已经接受了这种延伸和扩展所带来的推动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水墨作品趋向于“概念式”的水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主任王晓辉认为,展览呈现出来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当代水墨发展30多年来的一种集中反映,最明显的就是多样性更加丰富,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张力越来越明显。而在之后,传统的笔墨样式在未来的变化会更大,笔墨经验会被年轻一代的经验不断突破。这种开放会使中国水墨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大,艺术的观念更新不可怕,但怕的是有更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突破水墨的底线。

  何为水墨的底线?皮道坚以现在当代水墨艺术展上的常见作品为基础,把当代水墨分为五种形态:一是延续传统水墨画的形式与材料、技法,但内容为应对当代文化和艺术问题的作品;二是完全脱离了传统东方的绘画,但仍然使用其他东方传统媒材,如水墨、陶瓷之类;三是借用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油画,或采用新兴的艺术媒介,在其中植入水墨精神;四是借鉴了东方传统中与“水墨”有关的因素,但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理念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西方”当代艺术;最后是任意兼具以上两种或多种类型特征的艺术作品。青年艺术家王煜认为,水墨的底线是相对的,更多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对水墨的一个认识,而不仅仅是水墨“外衣化”。水墨发展相对来说是滞后的,与当代艺术不同步,但是它却是当代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代水墨更倾向于以观念的方式注入水墨研究,当代性和水墨性的价值都要具备,相辅相成。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刘西洁认为,作为水墨所起到的文化承载,应该有多样的形式,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发展会更加有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具有开创、革新色彩的“现代水墨系统”逐渐成形之后,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弥漫的是各种各样并不确定的水墨概念,但这模糊的水墨概念不断使水墨的生长土壤发生改变,从而刺激了土壤上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水墨发展的前期,艺术家们的作品有很强的文化针对性,抵抗性是很强的,很有力量。一方面是抵抗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中国兴起的当代水墨没有意义。”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刘子建说,“因为他们的铺垫,发展到现在水墨变成一个开放性的艺术,才有年鉴展这样丰富的局面。”

  观念的变化也离不开对土壤的培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认为,举办文献年鉴展览会促使更多的可能性发生,市场价值或者是学术价值都有可能产生。其次,艺术家早已习惯了各种展览的模式,而年鉴展在客观上来说是给普通观众看的,在这样一个让更多人了解当代水墨发展的前提下,这为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关阅读: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暨新书发布在北京举办

  相关图集: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2015-2016)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水墨当代水墨文献展当代水墨年鉴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