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舞出人体艺术之美

2017年08月31日 18:35 北京商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今年是伟大的雕塑家罗丹逝世100周年纪念,由艾夫曼于2011年编创的芭蕾舞剧《罗丹》再度成为热门,9月15日、16日这部作品将在国家大剧院舞台迎来京城首演。作为与莫斯科大剧院、马林斯基剧院两大名团并称为俄罗斯芭蕾“三驾马车”的艾夫曼芭蕾舞团,近年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和追捧。艾夫曼将再度携《罗丹》亮相第六届国家大剧院舞蹈节。

  舞剧以罗丹及其爱徒、情人和灵感缪斯卡米耶·克洛岱尔为主题,讲述了他们传奇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历程。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他们在身体与心灵上融为一体,升华了彼此的艺术,却终因罗丹不愿抛弃另一位情人罗丝·贝莉而以分手告终,最终克洛岱尔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30年时光,被世人遗忘。

  剧中两位艺术家的爱与恨、情与仇及彼此间对艺术才华的妒嫉,纷纷纠葛在一起,以极具冲击力的肢体语言爆发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那些脱离地心引力的托举、惊心动魄的大跳、令人瞠目结舌的造型,仿佛是对人体极限之美想像力的一次挑战和刷新。无言的舞蹈却强烈地表达出罗丹对艺术的痴狂、对爱情的左右为难,以及克洛岱尔的叛逆、不羁、对世俗的永不低头和绝望疯狂。

  俄罗斯《消息报》评价该剧:“如同卢浮宫或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稀世珍品,如黏土般的柔软可塑、青铜般的威武庄严、大理石纹般的行云流水、藏书印记般的意味深长。”

  与中国观众熟悉的俄罗斯古典芭蕾不同,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的作品里没有芭蕾程式化的套路和旧有风格的禁锢,终其一生都在为这门艺术的革新不懈努力,为俄罗斯芭蕾开拓出了一片崭新天地。他运用心理分析法,创造性地将人物内心外化为形象的舞蹈,最终体现哲学主题,达到哲学高度,开创出一套被他自己定义为“心理芭蕾”的表现手法。

  看过艾夫曼芭蕾的人,无一不被他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编舞技法和血脉偾张的舞台表现所折服。他说:“我全部的舞蹈创作就是为芭蕾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一种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身体语言。舞蹈对我来说并不是身体上的拓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该剧最引人入胜的创意在于,将罗丹及克洛岱尔的众多雕塑作品的塑造过程以舞蹈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舞者柔韧的肢体化做泥胚,在舞台之上拉伸、扭曲、塑形,最终将那些伟大的雕塑以肉身进行复制,届时罗丹的《地狱之门》《永恒的偶像》、《加莱义民》,克洛岱尔的《克洛索》、《华尔兹》等作品都将被巧妙呈现,其创意令人叹为观止。艾夫曼表示:“如何用无拘无束且情感丰富的流畅舞姿,去诠释凝固在石头上的瞬间,正是我在编排这部新舞剧时一直想努力达成的。”同时,该剧的音乐还集合了拉威尔、圣-桑、德彪西、马斯奈等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被欧洲媒体称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精选集”。

  在剧中饰演罗丹的艾夫曼舞团首席奥列格·加比谢夫被俄罗斯舞评家誉为有着“如同美洲狮一般的爆发力”,2013年他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俄罗斯戏剧最高奖“金面具奖”,他充满雄性力量之美的舞蹈和对人物精准细腻的演绎,将带领观众探索罗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另一个人生侧面。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