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麦子与当代艺术之间 能发生怎样的关联
2016年04月08日07:5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收藏本文
4月3日下午,“稻粱谋:公共关系、身份介质与生产——杨方伟实验艺术项目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行,在看似不搭界的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走进成都当代美术馆,展台上200件透明的圆柱体塑料容器首先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容器中盛有不同质地和颜色的泥土,外壁上标注着各异的名字。参展青年艺术家杨方伟告诉记者,“稻粱谋”项目肇始于2015年7月,“当时突发奇想,在朋友圈征集全国各地的泥土来种小麦,准备把最后的收成回赠给捐赠者。”
消息发出后,杨方伟很快收到230多位志愿者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泥土,他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屋顶的公共空间开辟出来,2015年11月正式播种。
种小麦的过程中杨方伟逐渐发现,艺术创作、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他也对自然环境、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心得与体会:“杂草和荆棘平时很难成为审美对象,然而到了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具有某种独特的美感。”他用玻璃瓶采集这些不为人关注的植物,作为“稻粱谋”项目的组成呈现在展厅里。
还有不少参展作品,则将废弃的电路板、键盘、仪表、量具等搜集起来,与矿石、蝴蝶、甲虫以及各种植物标本相结合,组成一幅幅独特的“生态图景”。“这些人造的产物,经历了从自然中提炼、萃取、加工、使用、废弃的历程,其实可以从‘生命历程’或者‘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在展厅的一扇铁门上,杨方伟悬挂了一颗金属铸造的心脏,用金属丝代表蜿蜒的藤蔓,并以真实的蝴蝶标本点缀其间。展翅欲飞的蝴蝶与冷冰冰的金属看似相互矛盾,却又在作品中巧妙地获得某种统一。在杨方伟看来,“稻粱谋”项目能给观众带来的,或许正是这种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思考。
作者:余如波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