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纳的二十周年展"西岸新空间"展览开幕

2016年11月15日10:1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1996年的上海,两簇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新生火焰蓬勃激发。那年春天,毗邻人民公园的上海美术馆里,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开放的空间》热闹登场(以下简称上双)。同年,两公里开外的波特曼酒店走廊里,一位满大街骑着自行车探访艺术家的瑞士小伙子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开张了第一家立足上海的当代艺术画廊:香格纳。

  二十年后上海的秋天,上双和香格纳画廊像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并肩迈进盛放期。在这个时间和空间正在逐渐被技术日益消解的扁平语境下,上双已然卷入后现代主义理论用问题去思辩问题的极限循环当中,而香格纳将如何用一张中期答卷来履新自己的生命高度?

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图片来源:Tina Z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图片来源:Tina Z

  和上双基于老南市发电厂改建的喧嚣的后工业艺术场域比起来,香格纳画廊在颇有集装箱外形风格的西岸新空间里以海德格尔经典著作《Holzwege(林中路)》理念为出发点而策划的同名展览,呈现出大象无形、既小而美、干净精准的气质。

  30位中外艺术家声名远播,丁乙、余友涵、张恩利、杨福东、徐震、孙逊、赵洋、欧阳春、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茨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等不同媒介和形式的作品集结现场,共同为画廊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探路”的总结而发声,也彰显着其“在途”过程中继续接力的勇气。

香格纳西岸空间《Holzwege》展览海报,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香格纳西岸空间《Holzwege》展览海报,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林中路”之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在展览中等于提出让艺术返回容易被遮蔽或遗忘的本体,循迹艺术之境,探究归途中那些人迹罕至的“存在”,触摸创作的初心和本质。这种在幽暗中如诗人般的集体游吟摸索,以孤独而浪漫的气息弥漫行走在展览空间中,宁静而质朴,不禁让人感动。我们特此选取几件作品,随行在它们的“林中路”上。

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丁乙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盘旋在“十”和“×”这两个由线形成的符号当中。观者往往从开始不知其解的疑惑,到随艺术家数年如一日面对画布的执着修为而感到顿悟,经年之后见其依然徜徉于“十示”的启示而再次进入疑惑。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无始无终无尽其中,孤独以致强大,至简从而富裕,也许这就是丁乙所揭示的真理。

  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作永远是个逗号”,在看似神秘的图式笼罩下,丁乙亲自将自己送入了当代艺术的符号体系。《十示2016-2》以黑底和白色十字为主,艺术家的刻刀在椴木板上有节奏地挖刻。在时间的流逝和材料的质感影响下,观者面前的结构维度也因此出现难以置信的丰富扭转。

1
《十示2016-2》和局部,椴木板上丙烯雕刻,丁乙,2016年。图片来源:Tina Z《十示2016-2》和局部,椴木板上丙烯雕刻,丁乙,2016年。图片来源:Tina Z

  著名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运动干将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曾经以代表作《德意志咖啡馆》系列和《花神咖啡厅》系列反映德国战后混乱的政治割裂局势和仓惶的社会危机情绪,传递自己对艺术、政治或者身份的主张。这件艺术家的后期作品《每个人都是画家》舍弃了描绘具体物象,转而呈现为出类似丝网版画般的平面化图像。文字和引言依然出现在画面当中,表达艺术家诉说的欲望。

  伊门多夫在1998年被诊断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人症”。直至2007年撒手人寰之前,他一直尽力工作。当左手丧失能力时,便改用右手。2006年,他的身体终于被迫静止在轮椅当中。“每个人都在忍受某种痛苦。而疾病,最终是我们存在的另一种方式”,这是伊门多夫留给这个世界的箴言。香格纳画廊此次展出了两幅伊门多夫的作品,站在这位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的艺术家作品面前,我们应该致意。

《每个人都是画家》,布面油画,约尔格·伊门多夫,2005年。图片来源:Tina Z《每个人都是画家》,布面油画,约尔格·伊门多夫,2005年。图片来源:Tina Z

  李山“阅读”系列绘画往往逸笔草草,有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但这恰恰记录了艺术家创作思想中最随性和最生动的印记,也在图式中铺陈了内容冲突的元素和矛盾的信息。李山从事“生物艺术”创作多年,他将“生命等价、生物大同”的概念回注到平面绘画中,体现出对于宇宙生态和历史人文的关怀。

  “阅读”系列的画面往往并置了人类或蜻蜓等生命符号,呈现了基因科学在生物链中进行讯息交换的状态。对于观者来说,李山的艺术往往充满了“阅读”的艰涩和挑战,极具“漏读”、“误读”或“错读”的可能。而这对李山而言,恰是最具有魅力的事情,也是其思考艺术或者生命中最本质的问题。

《阅读008》,棉布丙烯画,李山,2008年。图片来源:Tina Z《阅读008》,棉布丙烯画,李山,2008年。图片来源:Tina Z

  赵仁辉是香格纳新加坡空间新近合作的观念艺术家。他的《试图记住一棵树》初看为严谨的抽象或水墨绘画,但细看不然,所有的细节都在肖似笔墨之间泄露出影像拍摄树叶的痕迹来。这是一幅以摄影技法来探究视觉图像语言的作品。

  赵仁辉曾目睹一棵新生的雨树因为施工的原因而被砍伐迁移。当天,他想了很久如何拍摄这棵树,从而让其在视觉记忆中永生,但是很快树木就轰然倒地。出于呵护的本能,他竭尽全力将所有的树枝都带回了工作室,并且开始拆解它的树叶,逐一进行主体拍摄。

  “我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去拍摄树上的每一片叶子。准确来说,一共有28017枚叶子。”在这幅作品中,透过艺术家的眼睛和镜头,观者看到的将是艺术家在倾注了自己的生命时间中所悉心观看到的每一寸生命和美丽的永生。

2
       《试图记住一棵树》和局部,光泽亚克力铝单板数码摄影,赵仁辉,2016年。                            图片来源:(上)香格纳画廊、(下)Tina Z       《试图记住一棵树》和局部,光泽亚克力铝单板数码摄影,赵仁辉,2016年。                           图片来源:(上)香格纳画廊、(下)Tina Z

  梁绍基的作品《孤云》原为一块卷曲、剥蚀、沉重的古香樟木残骸。在他居住的浙江天台县,古香樟木被视为具有神性而专用来雕刻佛像。被同行赞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后一位孤独诗人的梁绍基,以蚕丝为创作材料,用作品进行生命的拷问。

  对于这块表面被覆盖了绵密蚕丝的枯木,梁说,“它似乎变得轻盈,冉冉升腾而起,俯瞰着躁动的大地。然而不知何时,又被搁置于建筑工地中锈迹斑斑的脚手架上。无根漂流,不知归乡”。在天台山脚下仰望,满目都是如蚕丝一般的云山。梁绍基久居于此,识得云的自然性、神性和诗性;也识得云的高远、自由和力量。这种蚕生茧灭,蛹出蛾走的生命历程,在枯槁如厉云,凝而聚生气的强大自然面前,艺术创作向人类深处的求索又何以畏惧。

3
《孤云》和局部,装置(木、丝、茧、钢管),梁绍基,2016年。图片来源:Tina Z《孤云》和局部,装置(木、丝、茧、钢管),梁绍基,2016年。图片来源:Tina Z

  香格纳的二十周年展,让人惊艳。我们无法一一例举每件作品中凝练出的,有如海德格尔一般对于“林中路”的沉思,正如我们无法聚焦劳伦斯如何穿透数载而辛勤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所做出无遗余力的推动。

  对于这位出色的艺术伯乐,我更乐意用这张可以一窥其宁静又喜悦的瞬间来收尾。二十年来,这位内心沉静的香格纳画廊主人,不断深尝着与追索艺术本质的艺术家们之间共同的孤独和幸福,也在不断思索着香格纳的使命和愿景。林中多路,殊途同归。

劳伦斯  图片来源:鸟头劳伦斯 图片来源:鸟头

  展览名称:

  《Holzwege》

  展览地点:

  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

  展览期间:

  2016年11月10日--2017年2月15日

  展览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来源:99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香格纳西岸新空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