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等待戈多》中的片段台词为题,这恰能体现我看到倪建海油画《自我的缺席》时的感受。一种荒诞的情绪充斥着整个画面,就像戏剧里的两个主角,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荒诞的事,而迎接他们的只有循环往复的等待以及那看似真切的许诺“戈多今夜不来,明晚一定来”,其实在荒诞的等待中他们只为等到他们心中的“戈多”。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及背景皆与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相重叠。画中无法承受生命重量的枯树、面色苍白且呆滞的人物以及难以脱下的靴子都在告诉人们:在这荒诞的表面下还有一种信仰掩藏其中,这种信仰便是艺术家倪建海的内心世界也是倪建海在等待的“戈多”。
艺术家总将自己的内心倾注在作品之中,而作品却往往不能十分直观的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正如《等待戈多》里的“戈多”,他从未在戏剧中露面,但他却贯穿戏剧始终,最终成为一种模糊的信仰和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从表面上看倪建海与贝克特都描绘出了一个易懂且荒诞的世界,但只有那些细细品味作品的人才能窥探到画外与戏剧外的“戈多”究竟是谁或究竟是什么。
作品是对艺术家生活最真实的映照,经历多次艺术的波折后,倪建海还是回到了最令人易懂的艺术形式当中。在写实艺术形式下,艺术家内心的平静与执着被召回,就像一个游子不经意间竟流浪回了故乡。在一个变迁的时代里已经没有风景值得停留,人只有在自己的内心中才能得以片刻宁静,那一刻人们便都会等到自己的“戈多”。对于倪建海而言他其实早已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戈多”,因为在无数真实、伤感、茫然甚至还有些怪诞的面孔下,透露着艺术家那份甘愿平静的的执着,可能早在很久以前倪建海便已经笃信自己的“戈多”明晚一定来。
11.2018 写于巴黎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