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ALK清华大学开讲 探讨公共艺术赋予城市生活价值

2018年12月03日 20: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12月1日上午10:30,国际知名艺术家/建筑师Tobias Putrih在清华大学建筑馆王泽生报告厅,关于“建筑师的非建筑,看公共艺术如何复活空间”的主题和嘉宾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探讨和交流现场。

Tobias Putrih 主题分享Tobias Putrih 主题分享

  主题分享嘉宾Tobias Putrih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建筑师,目前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Tobias经常运用一些触手可及的环保材料,呈现出极具公共参与感的空间作品,通过观者的自身体验,探索记忆,文化以及个体体验的边界。他的作品曾经被多家国际美术馆及基金会所收藏,包括意大利米兰 Prada 基金会,瑞士Haus Konstruktiv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Baltic当代艺术中心等。

  本次讲座同时也是UTALK城市美好讲堂的启程演讲之一。该公益项目由北京城建设计UCD公共艺术发展平台发起,旨在推动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国际交流,学术交流及公众分享。本期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围绕“城市美好”议题的创变者平台,集聚不同领域的创新推动者“为城市美好建言”。创新推动者们一起碰撞观点、分享智慧、协作创意,用设计的眼光发现课题,营造体验,创变未来。为城市生活提供直击痛点而不失美学价值的启发性观点和建设性提案。

  詹晨:今天我们会听到Tobias在欧洲和美国各个空间里的一些建筑和艺术跨界的一些案例的分享,同时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参与讨论分享的嘉宾,他们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女士;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王旭先生; 阿那亚创始人马寅先生;来自UCD公共艺术发展平台负责人程璐女士;还有我们远道而来从纽约来的独立策展人Josie Browne女士;我们先请Tobias Putrih来分享他这次在清华大学首次的演讲。

  Tobias Purith :首先我先从这张图片开始,五年来我都在麻省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文化和科技学院教课。学院是1960年代由Georgy kepes先生创立的。他创立这个学院最初的想法是他认为艺术的教育在未来科学和技术的教育方面应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他的这个理念同时也是来自于更早期的包豪斯学院整体的概念,对于未来的知识是一个整合的,是创造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想法在我自己的作品和创作里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我之前的作品创作是在这20年之间慢慢形成的,我的方向主要是探索模型在整体艺术创作方面的系统。今天你们会看到PPT里有很多图片,涵概了我多样的一些实践,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图片对我的作品理念和作品本身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和感觉。

  在艺术家的主题分享后,嘉宾们围绕:实践公共艺术、公共空间、艺术跨界等多个公领域的话题共同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了公共艺术赋予城市生活的价值。

  以下是嘉宾讨论节选:

AIM 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 王旭AIM 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 王旭

  王旭:首先非常感谢Tobias给我们带来特别精彩的分享。刚才我也听到Tobias是学的物理专业,一直在做艺术,现在在建筑学院教书,是这样的一个组合。跨界的学院教书。其实刚好映射了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的话题,第一关于边界的话题,很多年以来,不管是在座的建筑学院的学生,还是今天来的一些艺术家,包括美院的同学,边界不断地在模糊,其实像Tobias老师他的这样一个经历,可能在未来只会越来越普遍,而不是一个路径一直走下去。

  在探索边界在哪儿的过程,或者是对于一些未知的问题,我们是发现如果有一千个人和你一起探索永远比你一个人探索更有趣。这就出现了为什么会有越后妻有北川老师做的大地艺术祭,为什么我们AIM会以做竞赛的方式征集全球年轻的创意者和跨界的艺术家他的idea。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未知的,我们并不知道边界会在哪里,但是以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停地做我能投入的时间和产出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有成千上万的人都来关注这个问题,以及他所跨越的行业、领域、经验、背景、地域等等会产生非常绚烂的一个成果,其实在我看来,我和Tobias,我们之间的差异是他以他的个体在探索模糊的边界,我们的形式是以上千个人或者是更多的人共同探索一个模糊边界。

  我们在发布竞赛的时候是一样的,我无法控制所有最终的成果,每个艺术家、每个设计师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解法,所以我们只能去设计游戏规则,但是这个游戏规则以及所有人的参与已经是我们的作品了,我们的作品无法控制最终成果。可能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游戏规则的设计,更关注在我们最终得到的形式之上,他更多的价值和含义是什么。

  作为设计师或者说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如果你能有前瞻性,或者有对应比较模糊生态的能力,能够去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话,才有可能在这个趋势当中占到一个相对有力的位置。

阿那亚创始人 马寅阿那亚创始人 马寅

  马寅:我一直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有两点,尤其在一个社区里边:第一还是提高审美力,提高社区里面每个人尤其是孩子的审美力,这个时代没有审美力是绝症。郑老师讲的,我们一直总结说其实一个好的艺术大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人是环境的孩子,慢慢会因为环境作出很多改变。

  举个例子有一次去清迈,有很多民宿盖的特别好,从来没有建筑师给他们做设计,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盖的,我特别奇怪一点他们为什么能盖出这么好看的民宿。最后我的感觉可能的判断是因为清迈本身是一个佛教国家,小孩从小在寺庙中长大、玩大的状态,在一个美好的空间,好的建筑经过时间沉淀,好的建筑其实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在那样一个艺术空间里面美已经慢慢进入他的内心或者是血液,等到他有一天自己想盖房子的时候那个感觉自然就出来了,审美就不差。

  我们这么多年,尤其是从我的成长经历里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从小没有接受过好的审美,到现在为止各个学校里面最大的问题也是跟审美有关,你看看各个小学进去之后红红绿绿的状态。我觉得好的公共艺术和好的环境一定是培养孩子审美,阿那亚一直致力于做这个事情,每个细节,每个景观细节、建筑设计、每个室外环境都会注重这个事情。

  这个时代消费升级的背后就是设计的升级和审美的升级或者是艺术的升级,大家开始关注设计、关注艺术、关注审美、消费升级就是这个逻辑。我是一个特别没有想象力的人,我比较擅长是干执行力的事。这个时代或者是这个世界它已经固化下来了,特别需要艺术打开人的精神世界,一个是带给人安心立命,身心安顿的享受,另外创造力的东西需要艺术来引领,我们很难通过现在理性的判断能力和经验去打破这个世界的边界,这个世界的认知边界只有靠艺术才能被打破,而且未来的时代从商业角度来考虑,商业一定是靠创造力才叫商业,你在一个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我不认为是商业最大的价值。商业最大的价值是来源于创造力,创造力一定是跟艺术息息相关的,艺术能帮我们打破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边界,一个更大的世界出现的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人才能在里边继续干填空的活,所以艺术对社区是有巨大的价值。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郑晓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郑晓笛

  郑晓笛:其实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到底什么是公共艺术,大地艺术和景观设计之间它们的边界和界限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去考虑的。其实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的研究和引申。大家特别困惑的灵感从哪儿来,对于一个艺术的作品,最后建成了,它到底有什么意思,或者是不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或者它是不是一个有所谓的正确的解读,大家没有解读到这个好像是没有理解到它的真谛。其实我觉得这种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甚至对于艺术家本身来说,他在一开始去酝酿它和整个创作过程到最后实施出来,可能他对于本身这个作品的理解已经有了改变,后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需要互动的,需要观者和他之间产生交互。最后观者是怎样去使用,也改变了他怎样去理解艺术。

  尤其是公共艺术并不是说在展览馆里面挂在墙上的一张画,它是要和公共之间产生影响的,这一点和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之间也是非常密切的。我觉得人在自己的环境中是怎么样去行为、怎么样去交互,怎么样影响你怎么认知环境,反过来会影响到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样塑造未来的空间,影响更多的公众。

  公共艺术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好奇心,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或者说不是改变,而是提供更多的行为方式的可能性,很多公共艺术都是有参与性的,是大体量的,有颜色的、有空间的,有一些真正的自然系统、气候的规则。这个过程中人们是通过自己实际跟艺术之间的交互改变了对于某些方面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这些是通过自己身体的接触或者是体验来改变的,区别于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改变的认知,这种认知的改变其实是会慢慢渗透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我想问Tobias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因为他在博物馆室内做设计;也在室外做很多装置艺术,所以对于室内、室外的设计对他来说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另外一个问题我很好奇是不是项目建成以后会去记录公众是怎么样和它交互的,和他一开始设计的初衷是不是一致的?

  Tobias Purith:郑老师提到的关于室内和室外作品之间的关系,挺像建筑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因为当我在美术馆里做作品的时候,美术馆的空间虽然是一种有自由度的空间,但是它同样有需要遵循的规则,而在室外做艺术作品的规则可能更像是建筑师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其实在这两方面中间去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是很难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去和不同的方面去协商或者是平衡这样的关系。其实在我最开始跟建筑师合作的时候,建筑师也很难理解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想法,最不同的可能还是大家对于成本和预算不同的理解方式。因为大家面对的客户也是不一样的,回到刚才说的要在中间有一个大家的共识是什么,规则的共识是什么样的。

  我之前大部分的作品可能更多像是一个研究的方式被放到一个公共空间里面,其实我自己是在考虑别人对于我作品的认知是一个实验吗?还是怎么样的形式?因为我在做的这个作品可能它既涉及到艺术,也涉及到建筑,也涉及到景观,也涉及到科学,当在这样程度的时候我是处在一个“灰色地带”或者是黑洞中在寻找最终的系统和我自己的一个线索。

纽约独立策展人 Josie Browne纽约独立策展人 Josie Browne

  Josie Browne:我是来自纽约的独立策展人,我想说的是对于今天来到现场的学生们。你们今天虽然还是学生,对于未来认知自己的一个视野和你们自己要创造一些东西,过程里面你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舒服的预算、不舒服的困难。我以我自己25年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做策展的经验告诉大家,比如说在当时我们去扎哈哈迪、路易,在美术馆领域告诉别人这些建筑大师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作品,同样也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像今天你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说在这样一种自己的困惑中并不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而是你们要在这样的一个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方法,方法会从困境中产生出来。同学们,加油,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会是未来特别重要的文化输出内容。

UCD公共艺术发展平台负责人 程璐UCD公共艺术发展平台负责人 程璐

  程璐:公共艺术是以任何媒介,来源去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需要考虑它的艺术性、公共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在地性。创作的艺术家是一个综合解决办法的一个角色。我曾经在台湾有一个挺触动的例子,我拜访了一个藏家,藏家的楼旁边有两个青铜和天然石材做出来的两个球,开始我没太注意这两个球。后来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为什么这个作品叫做《大力助手》,这个作品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个建筑师。楼对面一个高架桥,高架是非常有压迫感的,但那个作品在特殊角度呈现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力助手在保护这个楼。情感一下被触动。后我发现所有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家,好多都有一个建筑师的身份。我们的新文创策略也是跟整个建筑师团队一起配合的,这次我提出来的一个题目“建筑师的非建筑”,我认为在未来,不管是文旅内容、城市更新等项目中,我们更多扮演的一个角色是综合问题解决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UTALK,集聚建筑行业、文化内容、甚至是需求方一起,把问题抛出来,解决问题,最重要是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发现更多模糊边界的创意型人才。为什么UTALK叫“城市美好讲堂”,美好没办法去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界定美。希望城市是更温暖的,让我们一起为城市美好去建言。

现场观众现场观众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