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新语境下更接地气

2016年04月01日18:5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秦勇

  3月29日傍晚,家住成都东湖公园旁的周寰带着孩子到公园散步,感受到了东湖公园的变化:沿湖片区的创意空间有数个长12米、重达40吨的创意集装箱,“以前觉得艺术‘高大上’,离自己很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艺术品。”原来,近3个月来,东湖邀请知名艺术家布展和创作了这些创意集装箱,留在东湖公园供市民参观。

  如今,装置艺术这种小众的艺术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开始逐渐出现在城市生活中,也越发显得接地气。

  重新建构赋予普通物品新内涵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门外的巨型大熊猫“攀爬”在高楼上,吸引眼球。这只名叫“我在这里”的大熊猫高15米、重13吨,内部采用钢结构支架,表皮采用3000块三角形构件来制造大熊猫的抽象效果。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件装置艺术品。

  提起装置艺术,人们多少有些陌生,单纯的装置艺术展在国内也较为少见,一般都是融入“当代艺术展”展出。

  省美协副主席邓乐告诉记者,装置艺术就是艺术家把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物品,进行重新建构,比如安装、切割、组合等,形成一种特别的艺术形态,赋予其新的内涵,放置在新的空间展出,是“时空+物体+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邓乐的作品《空马》,除了小朋友可以在上面穿越攀爬,还找回人与马的伙伴基因。“驮马由汽车取代,马从城市消失了,虽然城里的许多孩子从来没见过马,但马还在城里,那就是‘空马’。”在邓乐看来,“形式的马”与“意象的马”在公共艺术的交流互动中生成愉悦快乐,并找回人类朋友马的精神。

  “装置艺术是一种比较开放的艺术形式,可以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多种元素。”成都本土雕塑家李江举例,电影大片中的场景设计往往不再拘泥于真实布景,而是从电影媒介特性和大众审美出发,建构华美壮阔的空间环境;舞台剧同样如此——道具、歌舞同样被看做装置,置放于舞台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变废为宝装置艺术有了新语境

  李江的作品《木构架》,材料就是从工地上捡来的被扔掉的旧木房梁,以旧变新,把它做成装置作品,人们在木构架里体验城市的时代变迁。“通过这种新的艺术观念和认识,来呈现出对城市变迁的一种态度,把这些具有文化特征的东西给留住,是该作品的核心。”李江说。

  一棵象征广阔蓝天的金属树上,挂满了苹果形状的摄像头,牛顿再一次被砸中,但带给他的似乎不再是灵光的闪现。朱明的作品《新牛顿定律》,关注的则是迅猛发展的城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这样一场生活盛宴是在无数的监控摄像头之下进行的,“牛顿的苹果”很难落下,灵感失去了窜入人们脑袋的机会,人们不再能从自然中得到馈赠的思想果实。

  如果说李江和朱明热衷于通过装置艺术关注城市的变迁与发展,那么,艺术家陈伟才则更为关注环保。

  一棵枯树在平常人看来已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成为“废柴”,但围绕枝干一圈圈地缠绕涂画,最终形成一道斑马线,这是条纹色块与树融合之后产生的关联,令人们既熟悉又陌生。“所有的初衷只是一个念头,变废为宝。”陈伟才说,他将废旧的东西经过后期加工,成为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装置艺术品。

  不过,艺术家于艳的作品《外婆》,则是用莲蓬来讲述女人的一生。“莲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种寓意。”她阐释道,青年如莲花般清纯美丽,中年孕育莲子成长,老年莲子离去成为莲蓬,希望这个作品能呼唤人们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

  边界延伸成艺术生态“双刃剑”

  2014年,曾在巴黎引起轰动的镜面装置艺术亮相成都,由于其极强的互动性,在正式亮相前便已吸引众多潮人、网络红人争相前往拍下创意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

  主办方还发起现金大奖,全城悬赏大魔镜最佳创意照片,更开设恶搞创意奖、美艳少女奖、关爱成长奖、理直气壮奖、万万没想到奖、嗨翻全场奖等趣味奖项。原本就十分吸引人的互动装置,在奖励刺激下,成为全城关注焦点,每天“探班”的市民络绎不绝,装置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大众艺术,越来越多进入公众视野。

  “装置艺术的边界还在不断延伸,未来装置艺术的发展,需要多文化的组合、交叉,与大众互动,让大众也能参与到装置艺术中来,才有新的生命力。”邓乐若有所思。

  不过,装置艺术打开了一片新的艺术新天地,同时也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让艺术开出了很多“恶臭之花”。

  意大利艺术家曼佐尼1961年创作《艺术家之屎》时,把自己的大便存放在保鲜盒里,每盒30克,以黄金价格出售。这种行为在当时便已引发极大争论。当工业废料、垃圾、人类的身体乃至人体排泄物都相继进入艺术之后,一些当代艺术反对者认为一些装置艺术简直“什么都不是”。

  “虽然装置艺术的出现是符合艺术史的逻辑的,但对艺术生态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甚至对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起到毁灭性伤害。”因此邓乐认为,作为艺术界人士也要提醒大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装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