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莫桐:与“树”共生

2016年08月02日14:15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大型装置作品《原•木》局部大型装置作品《原•木》局部

  距离艺术展《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开幕还有一周的时候,艺术家杨莫桐收到了工厂发来的信息——

  “整棵树由29275个不锈钢零件组成,共91598条焊缝,历经29192次冷锻、18146次热锻、452518道打磨工序、352824道抛光工序。实际参与制作的专业工人共271人。”

  “你突然意识到人那么渺小。”杨莫桐看着手机,感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做艺术的人大部分是狂妄的,有极其自卑的地方,也有极其自大的部分。但是当你做这棵树,你真真切切地站在这棵树的面前,这么多人为了你的作品上上下下,跑来跑去……你是什么人?你能承受得起吗?”

  这座树状不锈钢树装置《原•木》是杨莫桐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作品,也是在7月2日开展的《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的主装置。创作历时三年,从2016年年初开始,历经半年实际制作完成。

  对她来说,《原•木》无疑是一场试炼。

  “你总是表达不完”

  杨莫桐最害怕在陌生人面前用语言表达情感,相比之下,她更擅长、也更得心应手的,是将千头万绪诉诸艺术。油画成为这种表达最初的途径。和倚靠痛苦与愤怒创作的艺术家不同,杨莫桐将对世界的好奇和想象赋予作品,创作出《灵》等一系列飘渺、空灵的抽象油画。

布面油画《灵 • 一 》 尺寸:100X100cm 创作年代:2013布面油画《灵 • 一 》 尺寸:100X100cm 创作年代:2013

  但绘画始终是遗憾的艺术。“从小画,到画大一点的画,再到一个更大一点的画,直到2012年底,我觉得现在所画,只能表达一小部分、一小块,还是不能抒发我所有的情感表达。”

  当时工作室里有一面5米乘7米左右的白墙,她花了一年时间,几乎画满了它。既便如此,对她来说,这也是一幅到现在都没有完成的作品。她体会到了越来越大的不满足感。

  在杨莫桐看来,创作并非是对眼前世界的记录和反应,她所寻求和探索的是另一个充满变化和可能的时空,而这种强烈的感情和复杂的思考始终无法通过一幅画表达完满。

  “你总是想表达,你总是表达不完,所以你就在寻找,怎么样去能够把所有的情感都表达出来?这其实是一个挺困难的事,一张画肯定表现不清楚,你就恨不得所有画一起——这张画表达这部分,那张画表达那部分。”

《原•木》画册插页:原•木元素《原•木》画册插页:原•木元素

  受这个想法影响,《原•木》的构思应运而生。她从一朵花、一片叶子创作开始,植物慢慢地呈现不断变化、变异,生成了一个个新的物种。

  完成的越来越多,“每片叶子都不一样,每朵花也都不一样,你觉得它们都很漂亮,你一处都不想改”,因为每一个都寄托着当时的情感,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将它们完整呈现。

  她想到了树。

  在装置《原•木》的介绍里,杨莫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听到山林里传来隆隆的机器砍伐声,她问妈妈树被砍倒时会不会疼。“大多数情况下,人会随口回答说:傻孩子,树怎么会疼呢,那是木头,不是人。”杨莫桐说道,“遇上有点‘科学’头脑、愿意多思考的人会说:树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大脑,所以树不会感到疼痛……可是再深入想想,问题好像没有那么容易回答。”

  有记录的关于植物也有感情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德国,自此之后,这种假说被不断的证实或证伪,至今没有定论。但这启发了杨莫桐对于树木的情感和生长的思考,也成为了《原•木》最关键的灵感来源。

《原•木》局部《原•木》局部

  “树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它能成长、变化,所以我就希望我创作的这些元素能够以树为载体,也是希望能够让它美好,让它不断生长,在很长很长的时间中一直走下去。”

  “装置是一种对极限的追求”

  杨莫桐向装置艺术的转变,始于2013年。这种立体的,更复杂、与观者互动性更强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她看来,是一种对极限的追求——用立体、三维而非平面的方式全面的表达意图,这不仅需要创作者的自我抒发,还要包含更为深入透彻的想法,以及对观者感官体验的考虑。

  在《原•木》之前,她曾创作过两个装置——《玄》、《和合》。

  《玄》是一个万字形的装置,共有四扇门,中心有一个镜面的空间,人们打开门进入到这个空间,从另外的三扇门中选择一扇,通往不同的出口,选择的过程被监控器全程记录,放映在会场的大屏幕上。

  “任何一个选择不仅能改变人一生的方向,还能决定哪些人陪你走下去,哪些人是会错过的,当时的初衷是这样的。”但在装置展出的过程中,看到人们实际的反应,坐在大屏幕前的杨莫桐又收获了意外的感悟。这种观者与装置的互动给了她惊喜和全新的创作灵感。

  这一次,装置《原•木》完成了杨莫桐近三年来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表达。“它既是‘树’,又不是一个正常意义的‘树’,是我对生命和自然关系的投射。‘树’所有的生长与挣扎、困顿与力量、蜕变与升华,都和‘人’与自然的世界、社会的世界所形成的关系和结果如出一辙。”

制作中的《原•木》制作中的《原•木》

  因此,在创作时,杨莫桐有意将它的形态与自然界中的树木区别化。她将枝条异化,以更为野性、灵动的姿态赋予它们速度、灵气和生命力;她为“树”安上了心,装上了果实,试图让它们活过来,舒展自己感知世界的触角。

  “树”高5.5米,承载了255个元素,光叶片就有2500多种,但杨莫桐依然不满足,她开始思考如何让它拥有比普通的树木更强的力量感。

  “怎样才能把它坚韧的力量表现出来?和柔美一定要形成反比,它才具备那种力量。”她决定用不锈钢,而这种对力量感的追求,又让她有了新的启发。

装置元素:泛兰舟装置元素:泛兰舟

  最初打样的是海螺状的元素“泛兰舟”,杨莫桐一眼就被不锈钢抛光镜面的效果吸引,当时的那个样品至今放在她的办公室里。

  “你在这上面看到了你自己,还有我,还有其他整个环境。”她拿着“泛兰舟”解释,“但你的样子是变形的,它就像一个不规则的镜子一样,反射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坚持用这种材质,而且一定要是剖光镜面的。无数不同的叶子、不同的花组成这棵树,它所反映的人,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你觉得你在看它,其实是它在看你。”

  她用源于自然、又“反自然”的方式初步完成了这棵看似冰冷、实则充满了温度的人造树。饱尝了创造新规则的喜悦之后,杨莫桐感到“意犹未尽”。

装置元素:名为“大千”的一组“眼睛”装置元素:名为“大千”的一组“眼睛”

  繁复的不锈钢锻造的花朵中,仔细看才能发现柔弱中带着犀利的眼光,似乎要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通过‘树’我其实有很多话要说,我想要让它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身体。你不希望它只是冰冷地站在那里,你希望它真的是一个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它本身不会动,那么你就要把心里想说的话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装置元素:“无碍”装置元素:“无碍”

  其实是一组“舌头”。杨莫桐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我希望能不说是非,就像这些静止的舌头一样,安静地待着。。。。。。

  基于这个想法,“树”+艺术项目生成。除了《原•木》这个主装置之外,以“树”为主题的双层苏绣、唐卡绘画、台湾漫画家萧言中创作的数码多媒体作品《The Moment-Tree》,以及美国音乐家Lisbeth Scott特别创作的哼唱作品《Mood》融合其中,形成了一场跨介质的艺术融通,也恰恰契合了《原•木》中万物共生的主题。

  永远都不会完成的树

  作品确定后,寻找合适的展览地点成为了当务之急。过程并不轻松,即使场地的挑高合适,这棵5.5米高的树一旦放入,总令杨莫桐感到作品被“局促住了”。“你觉得就像放在一个罩子里,挤到它了。你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挤着,所以只能忍痛放弃。”

  她最终选定了位于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

  77文创园是一座由老厂房改建的开放式园区,建筑物之间以钢铁楼梯和回廊串联,整个空间因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散发出一股拙朴、本质的沧桑气质。园区中心的77剧场有一面可以折叠起来的钢墙,杨莫桐一眼就看中了它。

《原•木》在北京77文创美术馆展出《原•木》在北京77文创美术馆展出

  “墙面上那些铁锈给我的感觉就是经过了时间历练,和‘树’的不锈钢抛光的感觉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这恰恰是我想要的——一个经过时间历练的环境里出现一个新的生命。”

  受曾经分布在乌镇各个角落的雕塑作品启发,她决定用一种大胆的介入式展览方式去描绘“树”+艺术作品与空间的融洽关系。

《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作品介入式地在77文创美术馆园区内展出《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作品介入式地在77文创美术馆园区内展出

  “我想如果我的作品也是很大体量的,也可以布满每一个角落,一个作品吃掉整个空间,舒展它的包容性和承载力。”杨莫桐说,“你对它有自信也有追求,所以你希望它也带着一种野心和大气的状态去开拓疆土。”

  直至今日,在杨莫桐心中,这棵树也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都不会完成”,她觉得自己还有“一百多种感情没有抒发完毕”。但和每画完一张画都感到遗憾不同,这棵树还可以不断地生长、变化,承载她的想法,这让现在的她感到满足。

  虽然看上去纤瘦、弱不禁风,但杨莫桐却精力旺盛,是一个活得很迫切、行事风风火火的人。除了自己搞创作,她还是策展人,创办了艺术品牌。

杨莫桐与《原•木》杨莫桐与《原•木》
杨莫桐与《原•木》杨莫桐与《原•木》

  就像这棵异常繁茂、浑身散发着旺盛生命力和野性气息的“树”一样,她在作品中总有抒发不完的情感,以及在不断变化的身份中急切需要实现的一个又一个愿望。

  “我经常在想,比如我70多岁,弥留之际,躺在床上什么都干不了的时候,想到我这一生曾经为爱不惜一切代价,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我尝试过没有放弃,我们曾经和这么多人一起实现对我来说这么大的一个精神上的创举,并且没有任何遗憾,我真的可以闭眼,‘走你’。此生足矣,你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追求吗?”

  这棵“树”已经对杨莫桐产生了可预见的深远影响,就像第一次见到这棵树时的心情让她至今无法忘怀一样。

  “站在这棵树前面,我眼中有树,树的光影里有我。”杨莫桐说。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杨莫桐装置与树共生原·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