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番:手稿的魅力

2017年02月16日 10: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与艺术家的绘画成品相比,我似乎更热爱他们的手稿。

  手稿的魅力,首先在于其不完美。它可能是画家灵感来临时,随手画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的,边框不太整齐,纸上甚至还有不易发现的污渍;它可能因画家知道它的作用不过是草图而逸笔飞舞,不甚精细;它可能因画家的不满意,被反复修改和涂抹了多次,留下思索的痕迹;它可能因画家怕忘记什么,周围布满了个性鲜明的备忘;它还可能因为画家的遗忘,在角落里蒙上灰尘,甚至被香烟烫出个窟窿,留下鲜明的伤疤。

  然而,我爱的就是这种不完美。

  成品总是机关算尽的。它们来自贵族的订单,它们要用来送人,它们要参加展览,它们甚至打算名垂青史。艺术虽标榜自由,但企图成功的艺术品是不自由的。当明白作品最终的归宿是面见世人时,寻求认可的思维便开始作祟。

  即便没有任何外在的成分,只为表达心灵,艺术家也希望在画面中表达出自己的最高理想。所以,每一个线条都要恰到好处,每一块颜色都要摆放得当,每一个形象都要做到饱满有力。所有的元素都雄心勃勃,画面被意图封的死死的,而偶尔的漫不经心也都是故作姿态——“超现实主义”所倡导的“无意识书写”,在成品中永不可能实现。

  完美冰冷而空洞,因为完美的东西没有人性。“人性”在这里并不是常用的引申义——引申义代表句:“你有没有人性!”“人性”=“天良”,泯灭人性=丧尽天良——而是与“神性”相对。只有神才是完美的,是人就不完美。所以,过于完美的东西显示不出人性。

  而在画家手稿的涂抹中,你也会发现,他有不果敢的时刻;在他填满所有空隙的练习间,你也会发现他的成功来自日积月累;在他把色滴洒到错误的位置时,你也会发现他竟也如此草率——所有的不完美都如此有人情味,伟大的艺术家也恰如你我一样。

  绘画作品的局限在于,我们只能看到最后的效果,作画的过程全部被画布的表面一笔勾销。过程总是被隐匿在背后,不完美也被隐匿在背后(也因此,很多画家不愿将手稿公之于众)。手稿却是过程的一种证明,它是彷徨与推敲的阶段。而由不完美到达完美的过程,恰恰值得重视。而观察手稿,作者褪去了艺术家的光环,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显得如此质朴,恰若一个孩童。这个时候是自由的,只有在不完美里才有真正的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总是在求索的过程之中。然而过程总是被遗忘,人们在乎的只是结果。就像人们总是羡慕成功人士,但他们在过程中忍受的寂寞和苦痛,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和了解?

  现在这个世界,有太多人爱把自己打造成完美的样子了。人人都光鲜靓丽,个个都完美无缺。然而依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人都绝非如此。这种“假大空”支撑起的“高大上”让人疲惫。

  我期盼真实,并热爱人们展现平凡的属性,恰如我热爱手稿一样。

  想起一则跟主题不太相关的故事,作为此文的结尾。《闲人马大姐》中有一集,马大姐发现自己家的画被别人掉了包,找那人理论。那人百般抵赖,但马大姐认定对方手中的才是真迹。几个回合下来,那人终于败下阵来,并认定马大姐是鉴宝专家。但马大姐说:“你说的那些东西我都不懂,但我知道我们家的画上面被我滴了一滴酱油。”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阿番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