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绘画应 真正为人民传神写照

2017年03月04日 14:4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对绘画作品的认识和定位,每个画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见解产生了绘画面貌的差异性,强烈的差异就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每个画家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绘画符号,不断调试着与观者的对话角度,以便将自己的风格加以确立。

  就民族形态构成而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当然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画家的情感只有熔铸在对客观事实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之中,才能给观者提供一个富于情感的、具有美的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因此,画家的情感必须始终和抽象指导下的心境紧密结合,才能把自己的艺术成果呈现给观众,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就绘画创作的效果来看,没有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就像没有源头的水,是不可能创造出和谐与美的艺术的。艺术家只有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有着虔诚的献身精神,从人生与生活的体验中发现艺术真理的价值,才能创造出纯粹的艺术。绘画所要求的虔诚,不仅是对画家艺术品位的考验,更需要画家以超凡脱俗的心境全情投入。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传统艺术精华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然而,在广泛获得资讯的当下,我们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却在不断退化,关于中国画精神的新与老以及最基本的美与丑的争论喋喋不休,更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具体到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观念,笔者以为,新与老是相对现有审美观念而言的,没有优劣之分。创新有创新的立场,传统有传统的角度。回归传统不是拿起毛笔对摹古人作品那样简单,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对观察方法和认知深度的重新认识上。

乡情乡情

  中国画最讲究笔墨,而抛开物象讲笔墨又有自欺欺人的嫌疑。因此,要在自己的画作中表现出“自然个性”“内涵神韵”,绝不是摆脱自然物象的“形”和“貌”,而是要更加透彻地把握和提炼它,直接追问其与我们心灵的契合之处。我们常说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可是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呢?这个传统是停滞的还是发展的?我们对于传统的精华又该如何加以放大、吸收呢?指导现代画家实践的主要理论有两大类。一类是从文艺理论演进变化的角度切入近代美术现象的研究,以20世纪初期的文艺理论在美术形态下衍生的中西融合理论和实践为核心,论证新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的产生是时代的需求。另一类则是“85思潮”以后,中国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拓展,画家往往根据现有的实物资料和现存的美术现象,借助传统变革的理论,把当代美术演进分为传统内变革和跨传统融合两条线索,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点来证明传统的时代性特征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对传统始终是在变异的这一历史逻辑予以佐证。

  当代美术发展的改革,实质上是伴随社会的性质改革而来:一个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正因如此,中国画所依托的传统形式语言的构成在当下是多元化的,构成内容和内涵是非常宽泛的。从这一角度来寻找中国画演进变革的脉络,大大有助于我们对传统绘画的重新认识和深入理解。如何通过继承传统的精华来融合中西传统?如何完成中国画理论、面貌以及观众结构的现代转型,建立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多元化、多角度、多视野的中国画新传统呢?这种新传统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传统是变化的,不是陈陈相因、一成不变的。从社会学的传统理论来推演,因为有传统,传统是变化的,所以创立新传统是顺理成章的。

祈福高原祈福高原

  中国画运用自身的笔墨语言来构建绘画形象,表现手法不应成为首要的关注点,技术技巧也都应该是被弱化了的。黄宾虹所说“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法备而法自备”,便是这样的境界。作为当下美术主流的人物绘画,应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人物精神面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上,真正为人民传神写照。

  来源:中国书画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绘画人民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