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旨 你可能一直存在这些误区

2016年12月13日10:49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趾高气扬的皇宫太监,拂尘一甩,手捧黄绫,当众高喊一声:“接旨!”众人皆惶恐,莫不立刻跪下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毕恭毕敬地听来使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现在的古装剧,可以没有纠结的宫斗情节、可以没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甚至可以没有女主角……但是绝对不能没有以上情节。

  现在的古装剧,可以没有纠结的宫斗情节、可以没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甚至可以没有女主角……但是绝对不能没有以上情节。

  圣旨,往往成为古装剧情节高潮迭起的一大原因,它可以让主角下一秒沦为阶下囚,也可以让主角下一秒成为他人夫,当编剧编不下去的时候,皇帝圣旨一颁,好的,又可以演个二十集了。

  但或许就是因为存在感太高,观众们往往对圣旨有了固有化的概念,一想起圣旨,便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便是金光闪闪的锦缎配上秀雅的毛笔字,便是小太监照本宣科的朗诵,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其实,这一句话,便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这八个字的读法,并不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天派下来的皇帝在发言。在书写上,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第一行写“奉”,第二行顶格写“天承运”,“皇帝诏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运”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明崇祯三年敕命圣旨局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明崇祯三年敕命圣旨局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第二:并不是所有圣旨都以这八个字开头。

  比如唐代便一般由“门下”开头,因为当时的圣旨一般由门下省审核颁发,《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元代则因为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开头有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到明太祖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宣传皇权受命于天观念,以昭示其统治的合法性,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书开头首次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此成为定制,被广泛使用,因此明代之前的电视剧如果出现这八个字打头的圣旨,那明显是穿越了。

  第三:并不都是“诏曰”。皇帝的圣旨,根据内容不同,措辞也会有所不同,主要有“制曰”、“诏曰”、“敕曰”。

  “制”主要用于科举殿试、封官受爵这类文书,类似嘉奖令。

  “诏”就是“告”的意思,是颁布全国使之家喻户晓,主要用于朝廷大典、皇帝嗣位、太子继位等国家大事。

  “敕”、“谕”可合称为“敕谕”,加官进爵的同时也蕴含告诫之意。

  所以电视剧里向官员颁发而非昭告天下的圣旨,用“诏曰”显然也是不对的。

明崇祯三年敕命圣旨局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明崇祯三年敕命圣旨局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圣旨都是黄底黑字的吗?

  以现存古代圣旨中的一大类:诰命和敕命,来作分析。

  诰命用于封赠一至五品官员或世袭罔替之爵位的人,由红、蓝、黄、白、青五色相兼的绫锦制成,两端有轴。当然,虽然说是五种颜色,但不一定全用,有三色 、五色不同组合。一般来讲,颜色越多,代表受封人等级越高。

  敕命则用于封赠六品及以下官员,因其封赠官员的品级较低,颜色只有一种,即为白色。但不管是诰命还是敕命,也不论几色,圣旨中必有一段黄色丝缎,表示君威浩荡。

  比如这件隆庆六年敕命圣旨,受封人六品以下,所以为白底黑字搭配黄色丝缎。

隆庆六年敕命圣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隆庆六年敕命圣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这或许也是后来许多人误以为圣旨就该是黄色的一大原因。

  除了颜色,诰命还有底纹之分,颁给二至五品官员的圣旨采用祥云作为底纹,一品高官则为仙鹤,明清两代皆是如此。

  比如这件明崇祯四年(1631年) ,诰封户部尚书毕自严之祖父母的诰命。因为封赠的是一品高官,所以颜色达五色之多,且以仙鹤为底纹。

明崇祯四年诰命圣旨(明清圣旨博物馆藏)明崇祯四年诰命圣旨(明清圣旨博物馆藏)

  另外,圣旨两端轴头的材质也有区别,一般来讲一品官用玉轴,二品用黑犀牛角轴,三品用贴金轴,四、五品官为黑牛角轴,六至九品官则用木质轴头。

  文字上,清乾隆前,各朝代诰命均用墨写。乾隆起,改用五色书写,即朱砂赤、孔雀蓝、胆石绿、松墨黑、赭石褐分段搭配。

  明朝圣旨只用一种汉文书写,清代圣旨则用汉满双文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而书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

  五色绫锦及清朝这种用五色墨、双语书写圣旨的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伪的作用,并沿用到了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二年大总统令(徐州圣旨博物馆藏)中华民国二年大总统令(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可见,现代简单认为“圣旨都是黄底黑字”的观念也是不准确的。

  圣旨都是很严肃很正经的吗?

  圣旨,圣指的是皇上,也就是皇上的旨意,代表的是皇家气度,亦是帝王权力的载体和象征,因而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庄重、严肃。

  其实明初对于圣旨内容、格式的要求并不严格,但后来随着封赠制度的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圣旨也开始追求华丽,文风开始往浮夸冗长的方向发展。

隆庆六年敕命圣旨局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隆庆六年敕命圣旨局部(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到清朝时期,开始对字数有了明确规定,比如顺治十二年时,清朝便明确规定了各品级诰敕的字数,一到三品官员,开头和结尾都是六句,中间事实分别为十四句、十二句、十句。四五品官员,起始四句,中间八句。六七品,起始四句,中间六句。八九品官员,起始二句,中间四句。

  因此后来演变为索性统一撰写文字并印刷成草本,使用时直接填写名字就可以了,与现在的奖状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现存的一些诰命敕命圣旨,如果是同一品级的,文字大多千篇一律,只在姓名、日期、职衔等细节上有差别。

  所以说它严肃、正经,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并非所有圣旨都是如此,在历史的长河里,往往就有一些帝王,喜欢颁一些特别的圣旨。

  比如《长春真人西游记》附录中记载的1223年十一月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类似这种接近白话文形式的圣旨,在元明时期十分常见。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便是这种文风的两大扛把子。

  比如永乐十年的一道圣旨中就有一句:“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故谕。”

  圣旨丢了会怎样?

  影视剧一般会在“皇宫太监把圣旨赠予主角,主角起身欢送”的场景处戛然而止,之后主角如何处理圣旨,便99%不会提及。

  其实在古代,圣旨这种圣物并不是颁发完就结束了,保存的不好,受封人很有可能导致牢狱之灾。

  《大明律·吏律》:“遗失制书、圣旨、符验、印信、巡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书,杖七十;事干军机、钱粮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俱停俸。责寻三十日得见者免罪。”

  《大清律例·吏律》对此的规定,与《大明律》类似。

  到了康熙十四年,则规定,对于诰命和敕命的保存,均由受封人珍藏。如偶遇水灾、火灾等损坏,可以由本部门或本地方官上奏请旨,然后由吏部按原封赠文底缮文补发。但是如因收藏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伤或潮湿破坏污染者,要罚俸六个月。如果把圣旨典当或者丢失,则要革去官职。

  另外,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以诰命和敕命为首的圣旨,朝廷有权收缴:一是授封者死后无子嗣承袭;二是受封人犯案;三是诰命敕命夫人改嫁。

  所以一些圣旨,常伴有雕龙刻凤、防霉防蛀的圣旨匣。也有受封官员会将圣旨内容雕成匾额或者刻成石碑,以彰显家族荣耀。

奉旨诰封匾(徐州圣旨博物馆藏)奉旨诰封匾(徐州圣旨博物馆藏)

  古代圣旨流传到现在,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功能,但每一道圣旨中,都蕴含着鲜活的历史信息,成为当代人研究历史变迁和人物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可谓意义非凡。

  来源:艺术云图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圣旨误区皇帝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