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郎配”的收藏方式不足取

2017年03月08日 10:1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汉代《羊首》画像石汉代《羊首》画像石

  一日,到某地一县级设立的石刻博物馆参观,看见碑廊中有几块石刻与当地所出土的同时期石刻雕饰风格明显不同。问及工作人员,回曰,这几块石刻是出自外地区的,因上面的图案,与当地的地名称谓能联系得上,于是就收集来了。

  且不论这种“拉郎配”的收藏方式足不足取,但理应在石刻上贴上标签、注明出处,表明是“明媒正娶”的才对。我沿碑廊转了一圈,回到原地时,正赶上一导游领着一帮游客聚集在这几块石刻前。这几块石刻到了导游的嘴里身份又有了微妙的转换,被附加上了故事情节,具有了传奇色彩,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是,这几块石刻是出土于当地并与当地的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解说,太一厢情愿。

  为拉动旅游业,有个别地方为争抢所谓的奇人奇事奇观效应,把本不属于本地的传说故事和人物,想当然地拿来为我所用,若是觉着分量不够,就大张旗鼓地开个研讨会,先把风吹出去。被邀请来开研讨会的“专家”似乎个个好脾气,成了“门面专家”,话到嘴边留一半,遇到敏感问题会顾左右而言他,尽量把研讨会开成茶话会,落个皆大欢喜。如此培育出来的“奇葩”,短时间内或许会产生“奇效”,但过了实际的保质期,难保不露败迹,空遗“一地鸡毛”,编造这种莫须有的故事与制造“假文物”、“伪古迹”又有什么区别。

  回过头来再说说那几块石刻,按规定是在哪个地方出土的就应该留在哪个地方,不能随便改变属性,扰乱文物的递藏秩序。如果是为了搞专题系列收藏,属馆际之间的正常交流,应注明出土地。现在国家对出土文物管理非常严格,其流通环节是一个敏感问题。有些人不知从哪个渠道搞到出土文物(不乏假出土文物),想出手,拍卖会上不了,市面交易又不敢,触须便伸向藏品来源有限、技术鉴定能力相对薄弱的县一级公立博物馆(这些馆虽小,但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笔文物征集费,这些人就是盯着这个来的)。只要听说哪家馆扩充展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展品时,这些人会闻风而动,主动上门“献宝”。他们不傻,知道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这条铁定的规定,多是打着“捐献”的旗号,避开法律利剑锋芒,绕着弯子,以索要奖金的方式来获取私利。

  还有一种“献宝”方式更为隐蔽,某地有一所谓收藏家,名片上印的“这个收藏学会”、“那个文物协会”头衔有一大堆,以此当挡箭牌、做掩护,频繁出入各地县一级博物馆,把自己打扮成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看到哪家馆缺少哪方面文物,就帮着“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其实是在寻找机会,为其非法藏品找合法销路。

  对于这种变相出卖出土文物的现象,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博物馆,守土有责,应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守住最后一道关卡,亮起最后一盏红灯。

  来源: 收藏快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